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2012年年底最高院于"海富案"中作出有限肯定对赌协议效力的一纸终审判决,学界、实务界甚嚣尘上经年有余的对赌协议效力之争划上了短暂的句号,但以2013年底湖北省首例"对赌协议和解"案为代表的"后海富时代"对赌协议案例再次开启了各方面对于对赌协议性质、效力等问题不同角度思考。对赌协议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如何?面临什么问题?在司法、行政监管、市场实践领域应当如何进行立场重设,这是本文旨在解决的问题。本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对赌协议在中国的实践困局迁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第二部分探讨从"对赌第一案"到"对赌和解第一案"后我国对赌协议未来规范的路径选择,包括了司法、行政、实务不同视角下对对赌协议的规制方略。综上,提出在新形势下,我国未来对赌协议理性法律规制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领域,对赌协议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股权投资避险手段。实践中,现行国内法体系并没有直接对对赌协议进行规制,而理论上一直对对赌协议的法律地位争议不断。从国内首例对赌协议案的一审、二审到再审来看,不同法院在对案件中所涉及的对赌条款效力上存在不同的认识。从禁止性规范的角度探讨对赌协议的效力问题,是对其进行法律定位和效力认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92-197
对赌协议是一种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中重要的估值调整方式和投资风险控制工具,其法律实质为新、老股东基于对公司业绩的事先约定而于业绩实现(或未实现)后对合同价款进行变更的法律安排。"海富投资案"是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典型案例,最高院的判决反映出:由于不同类型的股权及不同性质的融资主体的法律规定有所不同,影响到对赌协议的效力,当下以对赌标的为分类标准的研究不能精准反应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有必要从内容的角度对名为联营实为借贷型、股权回购型、股权转让型三类协议进行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我国成长型企业私募股权融资中的对赌协议为研究时象,从成长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分析入手,以近年来涉及对赌协议的,以私募股权方式融资的企业案例为依据,阐述了财务绩效在对赌协议中的关键性作用,并以财务绩效实现的路径为研究内容,提出了企业实现高速增长的财务路径并不总是可以依赖的观点,以及成长型企业在寻求私募股权融资过程中,必须科学预测自身财务绩效增长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在对赌协议设计中应本着力所能及的目标与投资方进行融资博弈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昭 《学术界》2015,(2):88-96,325
对赌协议作为一种投融资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我国经济领域。但目前我国法律对于对赌协议的适用界定尚不明确,以致造成此类案件审理的尴尬。无论是从国际通行的法律看,还是就市场经济的性质讲,对赌协议均符合私法领域中的最基本原则——意思自治,体现的是投融资双方的一种利益平衡和诚实信用,对双方分别起着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是一个灵活有效且低成本的契约安排。因此,应该将其纳入合同法或对其司法解释加以规范和调整,以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赌协议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附加条件的价值评估方式,它是资本市场上一项具有普遍性的制度安排.时赌协议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它是投资方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一种自我保护,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实现投资交易的合理和公平.民营企业在对赌协议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要正确地加以认识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确立了对赌协议从效力管控到履行规制的裁判思路,然而在债权人保护视域下,该裁判思路中涉及可履行性的适用却存在一定的错位。因此,文章从当前裁判对于对赌回购履行性的认识不足、对赌回购可用资金来源的规定缺失以及《纪要》关于对赌回购要求的减资程序不足等方面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民法典《合同编》及债权人保护原则下对可履行问题、回购资金来源规制的可行制度以及正确适用减资程序等方面提出关于对赌回购可履行性在司法和公司内部治理中的完善路径,以期待能够对审判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从公司法的角度看,美国公司法律规则及制度环境应对风险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推动了创业投资事业的成功,其鼓励、促成尝试和冒险的品性迎合了创业企业的需要。在公司法学视域中,对于怎样有效回应公司面对的不确定性,进而推进创业与创新这一问题,适应性效率理论具有独到的解释力和评价力。与代理成本理论相比,它转换了公司股权结构的生成背景,重置了优先股的功能定位,摆脱了"对赌协议"效力判断中纠缠于利益冲突的裁判思维,伸张了金融创新中的契约自治。它将制度工具的设计、利害关系的考量融入公司的动态发展过程,使制度成为公司参与方共同风险事业的助推力量。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64-74
本文重点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绩对赌契约机制的合理性,在理论模型探讨的基础上,以2008—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重大并购重组案例为样本,对盈利预测、并购估值及业绩对赌实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业绩对赌契约机制对并购市盈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在较大概率上能够保证实现盈利承诺期内的业绩对赌目标,总体上是靠谱的。但该机制也容易激发经营者短视行为,承诺期满后并购标的盈利能力难以持续。  相似文献   

10.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鲁豫两省签订的生态补偿“对赌协议”属于“政府间行政协议”,其实质是“公法契约”,具有“软法”治理价值。政府间行政协议作为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主要机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决策难”、“执行难”的困境,其克服路径为通过政府间行政协议进行协同治理。政府间行政协议体现了绿色发展原则,以“软法”促进治理法治化、提升执法协同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政府间行政协议的完善路径为:由《黄河保护法》明确规定、完善协议签订和管理组织体系、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缔结程序、凸显核心内容、建立信息共享和动态评估机制、建立纠纷解决机制,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对赌协议进入履行阶段,目标公司只能以减资方式履行回购义务势必会侵害到目标公司的分配自由,因此,公司法需明确资本维持原则的双重含义,得以在保护债权人的同时,归还目标公司本应享有的分配自由;投资者与原有股东间以合同的形式对各自权利、义务的安排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只要不具有负的外部性,外力不应加以干涉;目标公司董事会对合同义务的履行并不影响其在忠慎义务下对其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针对股权回购式对赌的履行问题,公司法可从资本维持原则的准确运用、合同自由的充分尊重和忠慎义务的切实履行等三个层面,合理平衡异质股东间及其与债权人间的相关利益。  相似文献   

12.
陈真 《河北学刊》2004,24(3):58-61
哥梯尔在<协议道德>一书中,试图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推导出道德的原则.具体地讲,哥梯尔极力想证明第一,有理性的个人在相互交往中,遇到类似"囚徒悖论"情景中的次佳化问题时,愿意接受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限制性条款(即道德的原则),用以限制个人无止境地追求个人利益,从而避免次佳化问题,并实现共同的利益;第二,一旦达成限制性条款或协议,各方遵守条款或协议是符合理性的,即符合各方的个人利益的.以上两点在"重复性的囚徒悖论"情景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但哥梯尔的"协议道德"理论仍然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赵立三  赵子璐 《河北学刊》2012,32(1):163-166
刺激经济增长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了低利率与高投资回报率的差,反应在会计收益上就会形成收益的宽幅现象,收益的宽幅现象为财务杠杆的使用提供了空间,财务杠杆的过分使用就会催生资产泡沫,会计上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把资产的泡沫当作收益进一步吹大了资产的泡沫,非理性投资热充斥市场,在市场上表现为炒作和对赌,专注金融分配而不注重生产。因此,中国经济表现为明显的对赌特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治理收益的宽幅现象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论述仲裁协议法律适用主要规则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现行仲裁协议法律适用制度的得与失,并就其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即我国应在承认法的物质制约性的基础上,在认可仲裁协议私法契约的前提下,遵守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尊重国际仲裁惯例,结合我国法治不兴和诚信缺失的当下实际,建立以"意思自治原则"和"尽量使仲裁协议有效原则"为理念的仲裁协议法律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15.
叶良芳 《浙江社会科学》2012,(4):40-47,12,156
审前协议,最初是对少年轻微犯罪的一种转处措施。后安然时代,审前协议成为美国司法部处理上市公司严重犯罪的一种基本模式。审前协议规定的支付罚金等义务,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惩罚"。这种惩罚既不需要以定罪为前提,也不需要贴上"刑罚"的标签,因而是一种"无需定罪的惩罚"。在Stein案中,联邦法院首次对审前协议内容的合宪性进行了司法审查,认为检察署施压毕马威致其停止支付雇员律师费的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此外,由于审前协议在制度设计上存在根本缺陷,因而还存在违反平等适用法律原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升值。日本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后来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日本带来了"失落的十年"。但是,"广场协议"是否是日本"失落十年"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论。文章认为日本中央银行的政策失误是导致日本"失落十年"的主要原因。日本从"广场协议"到"失落十年"的经历给各个国家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休谟的正义理论不仅是一种德性论或财产权理论,也是一种法治理论。但是这种法治理论所蕴含的法治精神尚未得到充分发掘。从休谟有关正义的起源、正义的对象和正义的施行的论述中,可以分析出他的正义理论所具有的丰富法治精神。其中,正义起源于人为的协议,这体现了以立法的程序协调自利的经济行为中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正义以财产权为对象,这体现了以守法的义务规范排他的经济行为中"你的"和"我的"的占有关系。正义靠政府去施行,这体现了以执法的权威调解投机的经济行为中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今,夫妻间签订的忠诚协议引发了很多纠纷,学术界和司法界都对此予以充分的关注。对于此类因夫妻忠诚协议而引发的纠纷,各地法院判决的迥异有悖我国的法治原则。为了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的继续发生,统一夫妻忠诚协议中财产关系协议的性质及效力判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的法律属性在学理上存在争议,主要有"行政契约论"与"民事契约论"两种观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的性质应当是行政契约,因为磋商协议各要素符合行政契约的识别标准:在主体要素层面,磋商协议的赔偿权利人是行政主体;在目的 要素层面,磋商协议以实现环境公共利益为目的 ;在内容要素层面,磋商协议的内容包含行政法上权利义务.判定磋商协议为行政契约属性的功利价值在于能够通过磋商协议的履行提高环境治理效果,降低司法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20.
先合同义务是指合同成立前及合同无效时缔约双方当事人所负的附随义务。始于德国法学家耶林(VonJhering)提出的"缔约上过失"的先合同义务理论,虽然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发展各不相同,但两大法系都注意到合同订立前的预备性协议阶段,认为基于信赖应该赋予当事人一定的义务,即先合同义务。先合同义务理论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好反映了合同法本身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