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布斯的主权学说在现代政治哲学史上之所以一直饱受批判,是因为他赋予国家或主权者一种不受其他权力制约的最高权力或绝对权威。本文试图纠正对霍布斯主权学说的这一误解,并且同时指出,它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强调主权的绝对主义,而是在于对主权与契约之关系的表述过于含混,以至于陷入一种康德意义上的"二律背反"。因此,本文将立足于主权建立的具体过程,重新检讨霍布斯主权学说的基本原则和总体得失,并试图揭示出它对我们思考某些政治哲学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有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人类自从朦胧地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存在及其价值之后,就开始了对科学划界问题的探讨.本世纪以来,科学哲学界关于划界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本文将着重讨论这方面一些代表性论点的演变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进一步阐述笔者对此问题解决的思考.绝对划界标准的失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绝对的分界,可以用简单的尺度或标准来衡量.人类最早的观念把知识看作是用理智的力量或是靠理性的证据、经验的证据证明了的知识.而科学知识与其他信念的根本区别也正在于证明与否.在古代希腊,巴门尼德等哲学  相似文献   

3.
我们如何叙述农村?——关于“新乡土小说”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中国农村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了,它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也使旧的因素在新问题中得到了新的表现或组合.如果没有新的视野.不仅无法理解当前的中国农村,更无法创作出具有新意的大作品.如何叙述农村?今天的"新乡土小说",应该在继承既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发现农村中的新问题与新经验,并对一些"老问题"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在"绝对理念"论的基础上,肯定地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绝对理念"作为万物的"本原",是"实体"同时又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认识主体.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论,不论从认识对象和认识方法上看,还是从认识过程来看,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以求在哲学认识对象、认识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荆晶 《理论界》2014,(10):105-111
黑格尔的"绝对"概念是其哲学科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石,它贯穿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此文试图阐明黑格尔对康德和费希特的批判表明黑格尔要找到把握世界最合理的方式:绝对。绝对就是绝对自我展开的过程,就是绝对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绝对自我认识的方法的显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他对"三农"问题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他的许多关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科学论述,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凌新 《江汉论坛》2003,2(10):93-96
人们在评价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他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理论分期上,而忽视了他在其中所提出的关于马克思理论范式(总问题)转变的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和对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的确认的双重路径实现了由哲学范式向科学范式的转变,而这一范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就在于马克思科学劳动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江湄 《学术研究》2008,(3):115-118
中国史学史研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科学史学的理论方法论体系当作真理标准,以之重塑中国史学传统,给它化上时妆.而后现代主义把"现代"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加以相对化,让我们多少能换一种眼光来看中国传统史学,把它从科学吏学的"镜象"中移出,让它在科学史学的对照下显出"新意"与"个性",给现代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另类启发.作者力图给出几个例子,以引起讨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宋清华 《天府新论》2004,22(6):37-41
康德的上帝观乃是对实践理性中道德公设的回应,是绝对律令得以实现的最后保证,它是一种逻辑的结果,而非理论的前后不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上帝观是一致的,他的宗教观有助于我们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兰洋 《学术研究》2023,(6):20-25+42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反复思考的重要母题,也是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歧所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对斯密关于“过渡问题”的“商业化”解释做出了决定性的批判。他首先突破了斯密分工逻辑所建构的历史发展序列,进而重述了过渡的逻辑支点、动力机制和本质特征。马克思对过渡问题的研究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历史性的科学”,它突破了抽象普遍性与经验特殊性的表层对立,在“社会—历史性”维度中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凤媛 《学术月刊》2024,(2):166-174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对抗战大局和抗战文艺综合而深入思考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既是老舍反思抗战文艺重宣传、轻艺术的一种转向,也是他深受抗战时局之刺激和抗战建国理想的感召,思考抗战文艺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进而为新中国的未来建设服务。在这一过程中,老舍作为文化审视和人性批判者的意识被再度激发强化。他借树华农场这一经济实体在抗战时期如何运作的细致剖析,从经济问题延伸到了文化和人性问题,也牵涉出对抗战文艺如何处理“情”与“理”之关系的多重思考。老舍的“情”“理”之辩,融合了他对抗战社会内在运作机制的犀利观察,实践了他对抗战文艺如何切实突进现实与生活的新思考,也寄托了他对抗战文艺淬炼民族文化传统、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外交目标设定的认知视角出发,对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外交目标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外交目标设定不仅是综合"自我认知"与"他者判断"后得出的科学判断,更从中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3.
阿尔都塞的理论总问题和科学认识论是他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目的出发,强调应当从与近代西方哲学断裂点上来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因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论题"。  相似文献   

14.
发源于黑格尔,经由泰勒和霍耐特等发展的承认政治理论强调主体间的承认对个体和群体身份形成的重要性,寻求对其独特性或差异的承认,是一种"身份模式"。它促使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要求,提供了思考正义问题的崭新视角,但易产生替代和具体化问题。对此,弗雷泽提出"地位模式",把承认当作社会地位问题,避免对错误承认的心理学化理解,同时也为承认政治解决关于"平等/差异"问题的争论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在"我思"中洞见到的自我存在或"我是"是其形而上学大厦的基石.笛卡尔的"我思"哲学把普遍理性的观点和自我的独立思考的原则统一起来,恰恰是这种统一而不是割裂深刻地代表了科学的现代精神.如果我们把笛卡儿关于自我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证明转换成形而上学的实践证明,那么笛卡尔提出的哲学问题以及他所提供的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案就是成功的,并且是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林军 《兰州学刊》2004,(6):245-247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三农"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也对"三农"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对各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三农"问题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寻求超越意见的真实知识,发现背后的绝对实在不仅是近代科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由柏拉图建立的命题。罗蒂揭示了这一命题自身的困境,以及由它导致的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分离的二元论。同时罗蒂在对“传统哲学”的“思考”、“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之上阐释了“自然”、“真”、“实在”的基本概念,人文、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后哲学文化的使命,其后,哲学文化观凸显了一种科学与道德的“穿越”精神。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它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它的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发展的理论,是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是科学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思想研究尽管不绝如缕,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被忽视了。比如,身为"公仆"的官吏,到底有无"自由"?资本家是否真的残暴而没有"良心"?马尔萨斯人口学说,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耶非耶?中国社会性质到底是"半殖民地"、"全殖民地",还是"次殖民地"?在澄清、反思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虽然孙中山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不够严密和缺乏逻辑,但是他的真诚和无私是举世罕见的;孙中山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他的思想揭露了时代的问题,更在于孙中山形象集中表征了中华民族解决问题的持久信念。  相似文献   

20.
从对成语"杞人忧天"的思考入手,提出了中国人不善理性思维、缺乏科学精神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现实的思考,指明了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国人真正做到用理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