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传记语篇日趋呈多模态化。通过从语言学角度对多模态英语传记中图文之间语境化关系和语境化偏向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的图文关系有其自身的作用,且这种图文关系的分布特点实现了多模态英语传记的语义扩张。为多模态英语传记的优势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
陈一 《北方论丛》2023,(1):30-37
套语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分歧认识基础上,对套语开展全面研究,应该从多个维度认识其二重性,并建立套语化、去套语化概念,分别探讨动因与机制。套语具有“语域性与普遍性”“典范性与刻板性”“定型性与能产性”“传承性与时代性”“互文性与仿效性”。套语化由典范性引发,以趋同心理、顺应心理为动因,在隐喻、互文、模因机制作用下演化传承。去套语化由对“刻板性”“仿效性”的负面感受引发,以克服语用惯性、语用惰性的求新心理为动因,利用基于相关性的转喻机制和基于互文性的创新机制,体现出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对能产性和创造性的维护。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视觉文化的来临,电影等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对当代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渗透.它们使小说突破传统语言的叙事模式,追求一种视觉化、动态化、模仿化的特点.其具体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剧本化的倾向,小说尽力使用视觉造型动作来展现人物.其次,当代小说叙事出现影像化诉求,小说创作追求语言描写的镜头感和画面感.再次,当代小说叙事积极吸收了一些电影化的手法和技巧,作家们也越来越注重对小说色彩和声音的渲染.当代小说中的剧本化倾向、影像化诉求、电影化技巧,毫无疑问适应于当代文化转型、人们的思维变化这些事实,与整个时代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恽敬的家族传记按照传主身份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身边共同生活过的家族人物写的传记;一类是为家族先贤立的传记。这些传记能选取典型情节、运用多种文学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且能在传记中抒发真性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既有益于恽敬研究、恽氏家族研究,也利于清代传记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受先秦史传及唐传奇的影响,融小说笔法于传记创作之中,赋予了传记以小说的韵味;提高了传记创作的艺术手法,改变了传记的写作观念,给我国古典传记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第一个10年,梁启超以极大的兴趣创作了近百万言的传记作品,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新旧传记的各种类型;其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新体评传体式,成为"新文体"家族中社会影响和创作数量仅次于政论的重要品种,构成了"文界革命"创作实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引领了新体传记文创作的时代潮流,带起了一个以报刊为中心的传记文学鼎盛的时代。梁启超的新式评传,具备了"新文体"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等文体语体特征,尤以议论精警和激情澎湃著称,以"悲壮淋漓之笔"达"维新吾民"之旨。在20世纪初年革命派阵营的传记文作家中,柳亚子和刘师培创作成绩突出,且标示着两种不同的传记文写作范型与趋向。柳亚子的传记文可视为梁氏新体传记文的普及版,刘师培的传记文采用白话语体,文体形式上亦属于源自西洋的评传体,标示着白话评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简论传记电影文本真实性的三种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媒介时代的传记电影正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注意,但其文本真实性仍然是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本文从作为后文本的传记电影与原创性的传记文学文本以及作为传记本事的史实前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初步探讨传记电影文本真实性在物质、艺术和心理等三个维度上各具的特征与形态。  相似文献   

9.
张泽平 《云梦学刊》2009,30(6):154-156
“故事化”的电视现场新闻因其适应受众心理需求而能较好地赢得市场认同,同时,因其综合体现了新闻的现场性、故事的情节性、人物的形象性和电视手法的独特性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新闻实践中也出现了有违真实性原则、迎合低俗化趣味、滥用接近性要素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由于时代环境不同,需要解决的历史主题不同以及党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大鲜明特征: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人民性与大众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德育内容的构成及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内容是德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德育内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构成体现为层次性与结构化,具有丰富性与融合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唐时代,整个社会日渐沉浸于歌舞升平、宴游崇侈的享乐之中,韩愈的山水诗,受到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在个人怀才不遇而又急于用世的心态影响下,日渐背离了以恬淡隐逸、高蹈出世为主流的山水诗的传统,在内容上强调经世致用,在创作手法上追求以丑为美、赋法人诗、色泽浓郁和铺张刻镂,终成为对传统山水诗的一大变革,成为山水诗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80后”写作是近年来中国文坛不容回避的重要现象,文章旨在从当代语境出发,即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大众传媒蓬勃发展、消费主义兴起、消费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对“80后”作者作品的明星化、高产化、时尚化特点进行分析和阐释,透视时代的经济文化特征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以期对“80后”这一现象作出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胡锐军 《学术界》2022,(10):38-52
县域政治稳定是确保国泰民安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应力点”。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社会变局的加剧,有些县域的公共权力不同程度存在内卷化、超内卷化风险同时呈现的现象,即除了原地踏步的内卷,还存在使状况变得更糟的“超内卷化”风险,这是比内卷化更严重的公共权力功能渐行性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共权力出现钝化、锐化和脆化,其最基底的结构性根源在于公共权力的配置和分布缺陷,导致了一些悖论性矛盾,包括:权力的过稀与过浓、过疏与过连、过松与过紧、过轻与过重并存。因此,需要从更深层次、层面对有关矛盾作价值性纾解,重点要在“理性与经验”“权力与权利”“责任与回应”这几对价值关系上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具有三种基本逻辑关系:在发展观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随时随地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动态的、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在矛盾观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通性,又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各具特色。在联系观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整体性”与“局部性”,既是一个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的理论体系,又有一个层次清晰又各自独立的内部子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论通常以一种感悟式、形象化的方式表达文学理论问题,从而给人留下了缺乏或缺少体系性的印象。而刘勰和叶燮却要“立家”“成一家之言”,建构宏大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和《原诗》也都“体大而思精”。但《文心雕龙》和《原诗》都生长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中国古代诗意化、抒情化、形象化的文化特征也影响着刘勰和叶燮。尽管《文心雕龙》和《原诗》建构起了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同时采用了骈体化、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体系性追求与诗性化品格的二重性。这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系性,一种具有诗意性或者说用诗性语言表达的体系性,是不同于西方观念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17.
散文的辞赋化倾向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了端倪,到了秦汉这种表现更加突出。秦代李斯之文,汉代不论是诸子散文还是史传散文都具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语言上的文采华丽、辞藻丰富,创作手法上的铺张扬厉、踵事增华,以及结构方式上的“主客问答”、散韵相间。推究其原因,既与作家的创作思想及创作初衷相关,也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陈沭岸 《理论界》2012,(11):16-19
中国对外报道的"内外有别"原则在中国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该原则引发的褒贬不一,特别是在该原则被畸形化之后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消极影响。文章从梳理新媒体时代传播格局的变化、"内外有别"原则的历史发展脉络、该原则是否过时的各方观点,以及它如何影响公众对政府的认同的过程中,探讨它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在美学方面的一个重大特色是狂欢化手法的使用.狂欢化文学是古希腊时期即已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经历了古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变迁,在拉伯雷、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里得到了发展,最后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性地加以利用.无独有偶,法国的左拉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也继承和发展了狂欢化手法.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和左拉小说的狂欢化手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人物和作者都平等地参与对话,让思想进行交锋;共时艺术的使用;大量的双声语.但两位作家的狂欢化手法又有着重要的区别,这种区别产生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和个性差异所导致的创作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大众传媒分众化问题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众化问题近年来成为了大众传媒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对业界的实践和学界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探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大众传媒的分众化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内容包括分众产生的社会背景、大众传媒在分众时代的作为、分众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大众传媒对分众化问题的处理这四个方面。笔者认为,分众化是大众传媒在分众时代覆盖大众的手段,但是,大众传媒也应该审慎把握好分众化的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