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低碳生活的环境道德诉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生活的本真内涵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低碳生活方式的全球化推进是一场深刻的价值观革命,内含诸多环境道德诉求,需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提高环境道德觉悟,以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普及。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生活将是我国今后一项长期而极其重要的工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将对积极进行低碳生活,构建节约型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生活方式存在吃苦受挫能力较差、攀比心理较重等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高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家长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低碳问题是经济问题,是生态问题,也是关乎人的问题。低碳生活教育是一种以传播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知识、养成低碳行为和形成低碳生活价值观为内容,培养群体和个体低碳生活的自主性与自觉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低碳生活教育德育功能实现,从现实必要性、理论可能性和模式可行性的三重解读,可让我们认识和理解低碳生活教育的意义、理念、目标,更好地推动低碳生活教育的理论深入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城市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地,是低碳发展理念的实践主体。天津市是一座人口密集、一次能源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的特大型城市。随着天津经济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强度虽然降低,但碳排放总量和规模持续增大,天津面临的减排困难很大。天津要建设低碳型城市,应当发展低碳能源与低碳型消费,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营造低碳社会氛围,实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是天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大庆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平台,是大庆实现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大庆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全局。建设低碳城市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研究;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城市的紧凑、节能和绿色发展;倡导低碳工作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倡导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而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这与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目的是一致的,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等生态伦理理念。在低碳经济社会中,强化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人们的低碳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等应是生态伦理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冲突下的低碳城市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城市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低碳城市建设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生态文明突破了工业文明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无情掠夺的经济发展瓶颈,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绿色的文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功能和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并从倡导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发展低碳产业、构建生态平衡系统、实现低碳型居住建筑、树立低碳行为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文化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博 《北方论丛》2010,(5):122-124
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生活构成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也依托于低碳生活.大势所趋的低碳经济势必造就新型的低碳生活模式,也将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低碳文化"推向前台.低碳经济催生了新型的经济模式,同样也催生了新的文化模式.低碳经济需要人类生活实现新的经济模式转型,也要求建构新的文化模式,积极应对已经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通过打造新型的"低碳文化"引领新型的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建设低碳城市也成为中国众多城市的共同追求。通过对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低碳城市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发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新能源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建筑,倡导绿色交通等对城市实现低碳转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建设崭新的乡村生活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和美学的崇高使命就是寻求一种宜人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载体的乡村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城市为载体的城市生活方式 ,乡村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和谐性、人文性、非功利性等特点有助于我们克服城市生活方式的不足。但乡村生活方式又有新旧之别 ,旧的乡村生活方式因为低效、狭隘、缺乏主体性而被城市生活方式否定。而崭新的乡村生活方式因其对城市生活方式与旧的乡村生活方式的超越 ,成为一种宜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由"低碳"和"创意"引发的城市转型,是近十多年来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两次革命."低碳"和"创意"在发展理念和核心要素上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意城市与低碳城市在资源要素、驱动力、消费市场、产业功能等方面具有耦合、互动的关系,正确处理诸要素的互动关系,将是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低碳城市成为乌鲁木齐市发展的方向,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比例;建立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低碳经济财税政策,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加强绿色建筑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探索有效的绿色建筑开发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模式,低碳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建筑和生态城市存在密切的联系.低碳建筑指导思想与生态城市理念的契合;低碳建筑总体目标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一致性;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系统的相关性;低碳建筑指标与生态城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等.在实践中,生态城市的规划和低碳建筑的建设应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为居民提供舒适、优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低碳城市的公共治理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中国城市高碳化发展现实需要城市治理模式的优化.低碳城市发展系统由行政体制、市场机制和社会制度等多元系统合作构成.按照公共治理的逻辑,低碳城市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明晰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也需要企业技术创新以转换低碳生产模式,还需要市民社会切实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在城市低碳治理进程中,应重视并协调各城市主体间的利益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低碳农村建设探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构建一个适宜人类永续生存的低碳社会.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发展低碳生产,同时也要倡导低碳生活;不仅要建设低碳城市,更要建设低碳农村.目前,中国低碳农村建设面临着农业生产污染严重、乡村企业污染严重以及农民生活能源结构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政府环保宣传偏差、农村环保投入不够以及农村环保法制滞后等一系列制约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的因素.为此,应该从农村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来破解低碳农村建设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正面临经济与社会的剧烈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为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也是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关键步骤。而对于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保定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低碳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就保定建国后经济发展进程做了回顾,着重分析了当下保定发展方式转变的前后,提出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的保定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将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面对生存危机,人们开始觉醒,开始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实在在地当作日常行为.提倡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9.
低碳城市建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又是落实建设"四个湖南"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资源整合。当下,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要以城乡规划为龙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以产业转移为主线,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以绿色发展为契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绿色文化为主题,营造低碳消费环境;以配套政策为保障,打造低碳发展合力。  相似文献   

20.
低碳文明是人类新的文明阶段,各层各类组织的绿色领导理念对构建低碳文明起着关键作用.绿色领导理念体系包含方法论、外界规定性认识、组织状态判断、价值观、目标思想和举措思想.其中,方法论是辩证法;外界规定是"构建低碳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必须全面变革人类现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织状态判断包括"矛盾人"人性假设和对组织所处的文明阶段及绿色程度的物态估计;价值观主要包括科学人本、全面和谐的愿景追求准则和自觉变革、引导教育的道路导向准则;组织目标是以生态保护、理性需求和公正获取的方式争取组织及其成员的最佳利益;组织举措主要是全面作为、德治引导和教育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