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全真的英语学习平台,并对其英语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实样调查,运用相关理论和科学的统计方法,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网络资源的利用及学习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就其影响从学生、教师、学习理论、网络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汇,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从不排斥新生事物,但是对新的思想观念的鉴别与选择却缺乏经验.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他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三元交互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SP SS24.0及AMOS24.0实证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政府政策支持能够直接对创业意向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自我效能感能够通过行为控制感间接影响创业意向.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行为文化的塑造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大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交流、娱乐、休闲;另一方面,他们对网络产生的负面影响缺乏抵御能力,导致对大学生行为文化的塑造具有不稳定性。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以及大学生自我修养教育,是规避互联网负面影响,塑造大学生行为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曾凡斌 《江淮论坛》2011,(1):134-144
文章以暨南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N=302),集中探讨了大学生的第二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使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出生地对大学生上网时间有正面的显著影响。即城市的大学生上网时间比非城市的大学生要多,学历虽然对大学生有显著影响,但却是负面的.即学历越低的大学生上网时间越长。而互联网使用满足需求动机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有正面的显著影响。特别的是,互联网使用中的情感因素(对互联网的态度、网络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水平(包括上网时间和与学习、工作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指数)都能产生正面的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展了当代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使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喜人也逼人,大学生踏入网络时代已成现实,这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在引导大学生利用好互联网的同时,更应当正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高校成为各种思潮、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激烈交锋的重要阵地.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武装工作,引导他们把科学的理论化作确定人生价值导向的思想武器,确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理论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是高校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本文比较了列奥·斯特劳斯与雅斯贝尔斯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不同的解读角度,意在揭示现代性仍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极其重大的理论现实问题,其中涉及世俗化、功利化中的“应当”与“存在”、“理想”与“实际”、“传统”与“变革”以及价值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方面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后面,还必须重新审视有关历史进步、社会平等、平民革命等“习以为常”了的观念。全部问题似乎可以归结为:无论西方现代性的道路多么曲折,也无论近代以来中国式的现代性特征多么异乎寻常,我们能否用现代性这个概念来说明问题之所在,并把现代性的追求视为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的态度也有了变化,高校的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对此,应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变化的趋势和特征,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引领并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1.
浅谈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双重影响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易 《南方论刊》2009,(6):104-105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尤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甚为突出。本文阐述了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双重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对负面影响进行干预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学术》2007,(5)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着重研究人们需要的内容、结构性及其动态作用的理论。通过对内容型激励理论的研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淡化相当严重,这一现象的发生与伦理世俗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引入传统儒家关于责任的论述。传统儒家的责任论述具有的情感、价值理性等取向,可以增进大学生的责任感,平抑他们过度膨胀的欲望,对我们解决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淡化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该责任论述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可写可读式互联网"环境下网络集体行动蓬勃兴起。运用西方集体行动的集体行为理论、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社会建构理论解构网络集体行动参与主体的特征,可以发现其在网络环境中的身体缺场、现实与网络的虚实互动增加了资源动员的便利,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经过价值的认同、政治机会的权衡使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并在网络中聚合而发起集体行动。网络集体行动的参与者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可能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导致群体极化和"破窗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一、目的及意义 我们每人都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它是我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大学生的一 切兴趣爱好、动机、理想信念、抱负水平和价值等都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研究 大学生需要的结构特征及其规律,对于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 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具有很 重要的借鉴作用。在国内,有关研究还刚刚开始,一九八八年《心理科学通讯》第二期 上刊载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黄希庭教授等人对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调查结果,他们 采用问卷法对我国七所高校714名学生作了调查,认为我国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 六类十八种。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由于黄希庭等人的调查对象全部 为汉族大学生,因此本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为: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村官是农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村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却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度不够、农村实践能力不足、传播意识淡薄、传播知识与传播技能欠缺等困境。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效果,必须提高大学生村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推动大学生村官的知与行的统一,加强他们对农村的认识,培养其传播意识以及提高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正日益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针对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规律,要变管教为引导。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我们国家一直比较重视的问题。随着现代传播手段、交往方式的改变,我们也必须灵活地改进教育方式,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雪梅 《晋阳学刊》2009,(4):128-129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男女爱情的问题,几乎没有哲学家讨论过,儒家讲仁爱,但只是在人伦道德层面上讨论,对于男女爱情则视为私事而认为不值得重视。”似乎我国古代的智者已超越了对爱情这一重要情感的体验,似乎他们不屑于对此进行思索和发表见解。然而这种认识显然颇有可商榷之处。在《论语》、《诗经》,乃至《孔子诗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先秦时期没有如今所指的“情爱”这个词,情爱现象及其关于情爱的思想却早已产生。在儒家思想的形成之初,孔子就对于爱情问题进行了观察并有过一系列论述。今天,我们有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孔子关于男女情爱的思想,但是他们往往对这个问题一笔带过,不作深入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陈焱 《理论界》2013,(9):120-122
笛卡尔与莱布尼茨是近代唯理论者的代表人物。传统上认为他们革新了旧的经院哲学,使西方哲学摆脱了神学的禁锢迎来了新的时代。但从他们的哲学对于传统基督教圣餐教仪的形而上学基础"化质说"的阐释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和旧时代关系并没有传统上认为的那么对立,并且从他们对"化质说"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后来为康德所揭示的近代理性主义哲学所蕴含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多元背景下,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形成爆炸式冲击,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新形势面前做出新改变,对原有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予以反思、改革、转换,做好对理论的深度阐释工作,使理论为大学生们所掌握,从而坚定其社会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