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和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都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改革,但结果却迥然不同。两国改革的不同点有: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同,改革的突破口选择不同,改革战略的选择不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不同。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基本原因为:第一,苏联改革缺乏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第二,苏联改革缺乏社会稳定的前提保障;第三,苏联改革缺乏坚强有力的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两国改革的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苏联发生剧变.二是不断深入改革和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两件事发生在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是这两个国家本身历史发展的产物,表面看似乎是各不相关,然而事实却深刻揭示了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是否需要进行改革,怎样进行改革。本文试图从中苏两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进行比较中,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令全世界震惊。在震惊之余,人们便开始思索:社会主义国家是否需要进行改革呢?回答是肯定…  相似文献   

3.
近日。沈志华教授主编,集老中青三代俄罗斯研究者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中下三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使用俄国最新解密的相关档案文献。把档案文献作为史实描述和判断的主要根据。在本书的出版座谈会上,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本书代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不久前,沈志华教授的专著《苏联专家在中国》也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苏联的三次改革为什么失败?中国的改革为什么成功?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模式各自的优缺点何在?就这两部书的出版以及书中涉及内容。新京报记者张弘采访了沈志华教授。  相似文献   

4.
黄韫宏 《兰州学刊》2008,(Z1):46-47
在短短四年之内,苏联激进的政治改革就使苏共彻底丧失了领导苏联的国家权力,走向了亡党亡国的结局,苏联激进的政治改革不仅表现在苏共的指导思想和组织建设上,而且还表现在苏联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上,文章试图通过这一时期苏联政治改革的诸多方面来说明其得失和影响,并得出其是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复辟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王琢在《财经科学》1989年第5期撰文论述了对中苏两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1、中国与苏联一样,改革是大趋势,如果不走改革的路,就无法摆脱经济上的徘徊停滞状态。改革的目标模式,两国最终都会走改产品经济体制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略,尽管各有自己的特色。2、两国都把取得改革的领导权放在首位,但两国情况不同做法也不相同。中国通过路线斗争取得了改革的领导权,以经济改革带动政治改革,好处是首先集中精力解决经济问题,让群众很快得到经  相似文献   

6.
国内史学界以往在对二十年代历史的研究中,凡涉及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者,大多偏重于南方,而对苏联与中国北方革命运动的关系则缺乏研究。在大革命前后苏联与冯玉祥曾有过一段不成功的合作。本文在对这一合作作一历史论述,在补既往研究之缺的同时,着力于以下两个问题的分析:(1) 从合作的条件及双方动机分析合作基础之脆弱;(2) 从共产国际、苏联在中国南北方的活动分析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对华政策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高速度、低效益的苏联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 ,苏联对此采取了加速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改进管理机制等措施进行“集约化”改革 ,但体制的僵化、战略的失误、目标的错位等原因使这一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前功尽弃。苏联经济增长方式的变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必须不断改革经济体制、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提高科技贡献率。  相似文献   

8.
郭卫 《理论界》2008,3(4):23-24
苏联和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苏联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凯歌高奏,日新月异。本文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从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不同认识和对本国国情的不同把握,来分析这一理论产生的根源、酝酿、形成、发展和深化。以便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指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9.
王立新 《南京社会科学》2015,(2):133-137,144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社会思潮多元化产生的背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五大主要社会思潮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新自由主义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摧毁了苏联共产党的合法性,保守主义阻碍苏联社会的改革发展,民族主义思潮推动国家分裂。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意识形态政策的调整应当有利于改革、稳定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科学掌控意识形态,辩证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0.
丁海力 《学术研究》2003,(12):153-153
2003年10月27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举办了第5期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本期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苏俄哲学专家贾泽林教授做主题发言。他报告的题目是:苏联哲学——过去·现在·未来。 针对“苏联哲学”的过去,贾教授首先对“苏联哲学”和“在苏联的哲学”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明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借鉴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根据我国国情创立并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进行了超越,有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由于我国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太深,虽历经改革仍不能完全消除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曹伟  杨恕 《西域研究》2014,(4):34-43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两度大规模出兵新疆,帮助盛世才消灭了反政府的武装力量,巩固了其在新疆的统治。以此为契机,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大规模渗透新疆,并为此后更多地介入新疆事务创造了条件。评价苏联这两次出兵新疆的行动,必须将其放在当时苏联整体的国家对外战略的背景下来考虑,这是苏联企图在其周边建立亲苏缓冲地带、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从南斯拉夫的率先行动算起,已近四十年。其间时而激流涌进,时而峰回路转,几经曲折。到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始,继后戈尔巴乔夫锐意对苏联这一最古老的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大潮,具有不可逆转之势。审视几十年的历程,有没有规律可以探寻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确实已进入了“深水区”,改革初期小心翼翼绕过去的问题,现在又令人懊恼地爬了回来,成为今天改革再也无法绕开的困境①。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与苏联东欧相反,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体制外向体制内突围的路子。虽然早已走上了改革的不归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家布鲁斯指出:“中国改革所面临的障碍比东欧国家更大,中国市场的发育程度还远远不如苏联。苏联存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而中国没有,中国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处于前市场经济状态。”一席话,确实道出了我国改革的关键所在。把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而劳动力市场就是一大要素。本文拟就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运行、风险,及如何控制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七十年了。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各国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也就程度不同地暴露出一些共同的弊端。近二、三十年来,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旨在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走自己的道路。即使是苏联,现在也开始了这种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相似文献   

17.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分别对苏联与中国的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及振兴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但令人惊讶的是列宁与邓小平对各自经济改革所定基调截然不同。前者为“退却”,后者为“前进”。研究这一差异、原因及后果,总结其中经验与教训,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之成熟与发展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邓永华 《南方论刊》2010,(10):60-62
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改革中,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改良的资本主义。以其为理论依据而进行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共产党的解散、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灭亡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各国相率采用了苏联式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南斯拉夫在1950年首先放弃这种体制,苏联和东欧各国亦相继进行改革;虽各有千秋,但在寻求更为完善有效的体制这一目的上,则完全一致。苏式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究竟有什么毛病?苏联、东欧各国改革的情况究竟如何?经过改革以后的体制究竟哪一种为好?趋势又如何?本文拟探索其梗概。  相似文献   

20.
张屹峰 《学术探索》2004,(11):101-105
苏联党和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公开性”原则 ,成为苏联改革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公开性”原则的指导下 ,苏联社会出现了空前的“公开化”运动。“公开性”原则及“公开化”运动 ,对苏联改革乃至苏联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