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南京市内涝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利用水文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分析南京市内涝灾害的成因。导致南京内涝灾害频繁的原因主要有:地形复杂,自然排水不畅;城市化导致南京市的年降雨量、汛期雨量、大雨和暴雨的发生频率增加;城市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汇流时间缩短;城市规划上的不足降低了城市对内涝灾害的承灾能力,城市化加重了城市涝灾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城市价值观和我国的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观的不断更新 ,城市价值观和城市发展的主旨也随之不断发生着相应的演进 ,当今世界普遍认同的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和城市价值观 ;与此相对应的是一系列的城市更新理念。今天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经历复杂的结构变动 ,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必须遵循新的理念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矿山数量大、分布广。无论是生产阶段还是闭矿后 ,矿山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的发生 ,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治理是制约矿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归纳了矿山灾害类型 ,分析诱发因素及造成的损失情况 ,对矿山灾害影响矿区城市经济的特征进行探讨 ,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作为历史时期各级行政治所、地域经济中心所在,是地方志记述的重要对象,其中不乏"城市灾害"史料。具体到太原市,方志所记城市灾害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公元前以"人为灾害"为主,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8世纪开始出现"自然—人为复合灾害",并在16世纪进入多发期;三是17—19世纪,具有近代色彩的人口灾害开始出现。上述灾害的发生与太原城市的发展、生态变迁等具有因果关联性,探究历史时期太原城市灾害的特征,对今天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城市规划改革的环境和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着城市发展的区域协调 ,城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调整 ,城市管理、体制建设与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等问题。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中 ,缺乏明确有效的区域发展制度安排 ,缺乏作为项目管理的规划程序 ,缺乏实施规划的措施安排和公众参与的法定程序等等。所有这些说明 ,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改革的主要原因。面对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背景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会随着城市化发展出现互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方法和观念等方面的改革 ,归根结底是要在新形势下进行制度创新 ,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雾霾灾害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社会的经济和发展产生了威胁.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园区,频繁的施工建设和工业废气排放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土木工程及相关产业对雾霾形成和扩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解决土木工程产业对气候环境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从工程规划和设计、工程施工、工程材料生产与创新等全生命周期阐述了雾霾的防灾减灾措施.结果表明从土木工程产业整治气候环境污染有助于减少雾霾灾害发生,提升产业形象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三峡地区是中国山地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历代史料中不乏对这些灾害的记载。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山地地质灾害情况,总结灾害规律,进而预测未来三峡地区可能发生的山地地质灾害。文章主要依据历代正史、方志、现代灾害史料汇编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灾害特点,发现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岩崩滑坡灾害较多,且集中在重庆城区及云阳至秭归一线,而从灾害发生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夏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湛江市“大港口、大工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战略构想为出发点,根据社会学的城市区位理论,对湛江市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进行分析,得出必须建设大都市和在城市中央建立中心商业区的推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配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更快更有效地实现发展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型水灾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制约着城市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善治理论,政府和公民合作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公民参与城市型水灾害的防治是弥补政府有限性和纠正公民自身失范行为的必然选择。应加强公民参与,打造主动化、制度化、组织化、多样化的公民参与方式,探寻城市型水灾害防治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10.
清末至民国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城市发展受到各种灾害的困扰,如火灾成为临清比较严重的城市灾害。关于清末民初临清城市的公用事业,尚未有专文进行研究。文章以清末民初临清消防组织—水会为个案,回顾临清城的火险灾情及其发生原因,详述水会组织及其具体运作,再现城市社会灾害应对机制和公用事业运作之情形,同时,对西方所谓的"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等概念作简单回应。  相似文献   

11.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开采煤炭的矿井外部环境极其复杂,矿井随时有可能会发生火灾、水灾或顶板灾难等,甚至更为严重的还会发生瓦斯煤尘爆炸等灾害,之所以会发生瓦斯爆炸及火灾这些灾害,其根本原因多与煤矿通风有关,要想避免这些重大灾害的出现,还是要有科学合理的通风管理制度,才能达到防范未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古城太原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熏陶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内容。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城市水系不断萎缩,相伴随的水文化持续衰落。通过研究和追溯太原城市水文化的历史发展、构成方式和历史分布,发现水文化衰败的原因存在自然和人文两大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太原水文化再生,传承发扬古城传统历史文化,太原市应该以水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并对河道水质和水源问题加强管理和改进。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以来 ,传统灾害的持续和演化明显表现出七大趋势 :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 ,周期越来越短 ;规模越来越大 ,危害越来越严重 ;危害区域越来越广 ;直接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死亡有所下降 ,物质损失则增长巨大 ;灾害损失的放大效应更加显著 ;灾害群发现象日趋严重 ;城市成为灾害的主要承受者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中轴线在世界城市中轴线坐标体系中的独特性,需要与世界重要城市中轴线进行多维度比较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围绕轴线进行空间布局是人类古老的居住和城市规划方式,世界上许多城市在历史发展中都对城市轴线有过重要探索和实践,并最终成为城市空间和文化构成最集中的体现.但不同的城市轴线在历史发展、空间形态、文化内涵和城市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性,这些差异构成了各自不同的显著特征.北京城市中轴线与巴黎、柏林、华盛顿、巴塞罗那、堪培拉等著名城市的中轴线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北京城市中轴线在各方面都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和独特性.无论是进行中的轴线申遗、老城整体保护还是街区有机更新,北京都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被誉为"北京脊梁"的城市中轴线,更加充分地彰显其独一无二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遗存成为大面积的城市伤疤.而从另外一方面分析,这些工业遗存中的产业建筑不仅有其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还具有显著的改造再利用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中国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灾害危害严重,以及雨洪管理理念和方法仍在摸索阶段的现实,文章通过横向对比发达国家雨洪管理过程、阶段,探索总结了国外雨洪管理体系的阶段性与多元化、发展历程的过程性和演进性、治理模式的综合性、空间特征的地域趋同性特征,并系统剖析其形成的深层城市发展原因,结合中国的城市实际情况,提出了未来城市雨洪管理可发展方向的思考,认为未来在多尺度水文条件下的雨洪灾害形成内因探索、复杂环境下多要素集成分析、多过程连续的雨洪灾害发生动力机制等方面是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功能布局设置不够合理、城市人口激增且流动频繁、城市建设片面追逐经济利益、未能建立城市灾害防范机制等因素使城市面临着潜在的环境灾害风险,造成城市的易致灾性。近些年城市灾害越来越频繁,城市防灾减灾要求越来越迫切。要减少城市灾害给城市管理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建立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制度以预防和减轻城市的易致灾性,并有利于促进城市灾后恢复重建。我国可通过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立法、建立政府专门队伍、协调政府部门间的职能、完善安全报告与信息公开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五个方面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8.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构成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一个基本要件。应急避难场所提供了灾害后,城市开展救援和城市居民进行自救的一个基本场所,因此,应急避难场所在当下城市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显得意义十分重大。文章以广州为例,结合广州特大城市的基本特征,探讨大城市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特定案例的实践状况开探求大城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资借鉴的普遍性经验与规律。  相似文献   

19.
工业城市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表明我国已进入工业城市公共危机的高发期。因此,在工业城市中构建以政府为核心和基础、以企业和社区为条件和保证的“三位一体”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北岸 《社区》2011,(34):26-26
这些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区广场、街心花园越建越多,小区越来越漂亮,可是,老百姓“买菜难”的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