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十五"期间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使本来已处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一步地加速,导致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冒进的态势。城镇化的冒进带来以下危害: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与耕地减少;引发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致使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以及区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缺乏总体规划。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城镇化的空间转型应包括:城镇化的发展应该与自然基础和生态环境的格局相匹配;由城市主导下的城镇化转向城乡一体化;由单一城市主导下城镇化转向区域范围内城镇体系主导下的城镇化;城镇化格局应该和宏观区域格局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使得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指标六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及各自的短板,发现圈内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由于发展基础和市情不尽相同,制约各城市城镇化质量提高的短板也有区别,尤其是社会发展指标的内部差距最大。各地应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促进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9年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乡协调发展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空间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此外,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分别发挥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且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已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应加速长江经济带各区域资源流动,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序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从世界不同国家发展的实践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四种类型。从中国及贵州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践看,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动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针对贵州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面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镇生活成本远远高于农村、制度障碍加大了农民进入城镇的难度和成本三大问题,建议采取四大对策:1.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农民收入差距;2.政府公共服务重点和投资应进行战略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3.政府应加快完善重要的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支撑机制,推动我市农民增收市场化长效机制的建设;4.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绿色城镇化是新时代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战略重点包括绿色产业体系构建、城镇基本"硬件"绿色升级、城镇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和城镇生态环境有效治理.推进绿色城镇化,要完善绿色技术与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实现城镇产业发展绿色化;大力开发和应用绿色能源,稳步推广绿色建筑,促进绿色交通发展,推动城镇"硬件"低碳化;优化城镇规划建设,促进城镇空间布局集约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确保城镇生态环境治理科学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6.
贵安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建设贵安新区能够促进各类要素优化聚集,提升贵州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并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加速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贵安新区能够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全新格局;能够科学开发低丘缓坡,提高荒山荒坡和劣质农用地利用水平,更加有效地保护基本农田;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用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探索符合西南地区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贵安新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优化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匹配关系,实现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总结和推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对接整合,提高西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贵州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完善我国开放格局。并有利于贵州经济社会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不仅表现为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研究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本文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SPSS做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及各自的短板,以期针对差距采取对策促进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巢湖综合治理与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升华。基于对环巢湖空间结构及布局方面存在问题分析,从全域空间发展和城乡统筹的角度,研究合肥市城乡生活、生态和生产协调发展的优化模式与优化战略,以城镇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基础设施网络等结构性内容作为城市发展的骨架,重构区域空间新秩序,实现市域空间的多主题、多特色、多模式、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城镇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西格经济区是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组成的,虽然其五级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已具雏形,但就总体而言,城镇化水平低,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弱,城乡差距明显;人口和城镇空间分布呈现东密西疏,且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不完善。为加快该经济区建设,可行的政策建议为:一是促进人口向特大型都市的集聚;二是把县城作为建制镇发展的重点;三是加快创建区域发展合作平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五是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组合状态的数量和空间体现。城镇体系发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与质量。湖北城镇体系结构首位分布明显、空间布局不均衡的特征制约了全省城镇化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这种分布结构的改善趋势并不明显。通过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不同层次的完善可实现规模体系由目前首位分布向层级体系转变,通过"一圈两带两轴"的架构布局可实现空间结构由单核心组织向多极化网络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镇化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聚集和扩散效应,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则是城镇化的最高目标。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聚集在农村和第一产业,既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工业化任务的完成。因此,中国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既要追求城镇数量的增加、已有城镇规模的扩大,更要追求城镇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应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有计划分步骤的加快"丰"字型的城市经济带的建设,打好生态城市这张牌。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历史经验表明,“以城市群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为高质量城镇化提出新的要求。从“人的城镇化”出发,迈向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握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及阶段性要求,以新发展理念科学地建设城市规模体系并改善人口空间分布,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动态地破除现阶段城镇化过程中粗放城市蔓延、规模体系失调、劣质空间形态、激进土地出让等问题,在协调发展过程中优化空间布局,在规模增长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深入推进中国式新型城镇发展模式,改善城市群结构,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交通地理,反映地理空间的交通格局,在推动和构造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方面作用日益突出,但从理论层面系统认知交通地理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交通地理演变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展理论逻辑认知框架。通过运用逻辑分析、演化分析等方法,从城市生长、城镇体系生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和人口集聚等五个方面探讨交通地理、交通区位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关系。研究认为,交通地理的经济区位性催生城市生长,交通地理的等级结构演化推动城镇体系生长与发展,跨区域交通地理关联推动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从"点—轴"向"网格化"方向演变。考虑到科学严谨性,数理模型推导和数值模拟以及进行计量验证将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作为我国城镇网络中的基层节点,小城镇与区域的协调性是不客忽视的。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小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构建机制应是:(1)完善网络化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2)建立统一的市场;(3)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4)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5)加强区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运用熵权法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对四川省18个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按得分高低进行归类。结果显示:目前,四川省城镇化水平质量不高。未来,四川省的城镇经济建设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软环境建设、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独特社区模式,着力建设集镇社区对于优化城乡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集镇社区为例,在总结该县集镇社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集镇社区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并对集镇社区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城镇表现为“五大特性”∶城镇化发展的严重滞后性、城镇的规模极次结构的断层性、城镇空间布局的单体性、城市功能的非协调性、城镇生态环境的污染性。库区城镇建设 ,要利用移民迁建契机 ,建立城镇生态“自净”工程 ;培育三峡个性的生态移民“山水”型特色城镇带 ;着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支撑的城镇新兴生态产业体系 ,为城镇发展培育根本动力 ;建立库区“一二三”城镇骨架体系 ,实现城市极次布局科学化、空间分布均衡化 ,从而形成三峡库区新兴的“山水”型生态移民特色城镇带  相似文献   

18.
对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对中原崛起战略认识的升华,是通过城镇化打开“三化”协调的结,破除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约束。新型城镇化要求在保证农民原有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加快解决农民“进得去”城市和“出得来”农村两大难题。根据空间和功能结构特征,中原经济区应划分为五大城市板块,各个板块之间以及各板块内部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空间、规模、功能、交通等城市形态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互为前提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现代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现代化城镇。节约土地、集约发展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应注重提高城市规模效益,控制适度的城镇规模。城镇化建设关系全局,影响深远。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适应城镇化进程,把握好市镇设置节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还要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首先要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规划和调节,引导各类市镇科学分工、合理布局,科学设置城市建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各有特色的区域城镇化政策,根据城市分布现状和发展的需要与可能,重点支持和引导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