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最重要的培养阵地,面临着人才培养新任务的挑战,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合格大学生"村官",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之一。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进一步推进,实践工作中的诸多问题日益暴露,例如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现象。大学生村官计划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更需要高校教育的鼎力相助。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预”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新时期人才培养新任务的挑战。在大学... 相似文献
3.
高等农林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农业方面的理论和实用技能,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实施的,旨在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农林院校与大学生村官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点。在分析了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准村官"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人才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锻炼和就业指导等方面为重点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对大学生“村官"培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桂芹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36-139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特别是建设一支具有“下得去”、“于得好”、“留得住”的“村官”队伍,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村官”工作绩效的根本要求。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村官”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村官’’培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德翼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40-42
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干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调查的结果,探寻了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品牌工作与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培养工作的结合点,加强对有意愿担任"村官"的在校大学生在创业、协调人际关系、组织管理、创新、自我调适等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对现阶段高校共青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校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培养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面鲜亮的旗帜。开展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培养机制,是大学生"村官"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都要高度重视,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长期开展。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年代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红色文化“热”逐渐兴起.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学生村官“热”现象,研究红色文化“热”,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研究意义.基于皖西红色文化为例,分析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对大学生村官“预”培养的价值作用,探索地方高校如何采取有效对策,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切实推动大学生村官“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5):27-35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效突破了人才匮乏的瓶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也缓解了高校就业压力,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以黑龙江省大学生村官培养为研究对象,可以系统分析黑龙江省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与培养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定量的视角研究黑龙江省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的作用机理,并以三种培养机制为自变量、以大学生村官培养效果为因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统计分析相关变量的各项指标。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分别对大学生村官培养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再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建立以农村发展为导向的培训机制、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保障与发展兼顾的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准村官”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键政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1)
通过阐明高等农林院校开展大学生"准村官"培养的现实意义,分析农林院校开展"准村官"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准村官"培养机制的措施:(1)制定"准村官"人才培养目标;(2)设置具有层次性的"准村官"相关专业;(3)开设富有实用特色的"准村官"课程;(4)开展具有实战性的"准村官"挂职实践;(5)建设多元化的"准村官"培养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0.
黑嘉鑫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3,139
大学生"村官"作为导向性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然而大学生"村官"由于发展历程不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仍存在许多困境,找准制约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困境,不断创新并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策略,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目前由于大学生“村官”在利益分配、利益代表和利益表达方面的困境,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进和持续发展。就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利益机制问题展开论述,界定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利益机制,阐述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运用利益机制的原因及在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充分发挥利益机制作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浩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阐述了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取得的有益成果,对大学生村官机制推进中存在的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村官培育按照成熟的机制推进,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村官跟踪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源头选拔跟踪制、农村实践淘汰制、跟踪培养导师制、跟踪培养联动制等多种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1995年江苏率先招聘大学生村官到2012年底,全国已有近36万人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总结近20年来大学生村官的实践经验,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因应策略,对未来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村官”任职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湖北省内大学生"村官"任职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现实意义以及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大学生"村官"应首先从自身入手,积极转变观念,提升才干,同时当地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任用、管理和选拔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赵霞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120-123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在全面了解和解读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事迹的基础上,指出:“扎根农村、奉献社会”的坚定信念,是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前提;把村民当作根本,融入农村是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关键;立足服务“三农”,是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农村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袁贵礼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25-128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人才工程”。大学毕业生顺应广大农村急需优秀人才之大势,顺应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之大势到农村建功立业,就是顺势成才;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来到陌生的农村环境,必然要程度不同地处在逆境之中,只要他们努力将这些“逆境因素”逐步克服,就能成就事业,达到逆境成才。大学生“村官”只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准确选择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做出优异成绩,就能做到适职成才。农村客观存在着种种成才的机遇,只要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强烈的机遇意识,就可以达到机遇成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村官学习培训机制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可以发挥独特的社会功能,但其功能的发挥需要诸多条件,教育培训是促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寻找适应性工作思路和方法的重要路径。但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机制不健全,且与大学生村官期望不符,培训没有实效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的师资,一定的资金支持,适当的配套服务,且需要大量调研以确定符合当地环境和实际需求的培训方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是第一部反映执行落实"大学生村官"这个"国家战略"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也是傅宁军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作家以敏锐的判断能力和捕捉能力,展现了"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所蕴含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作为报告文学创作题材的艺术价值。对于报告题材的深度开掘、报告对象的人文关怀、文体意识的自觉回归三个方面的特征,成为这部作品独特的审美诉求。这成就了《大学生"村官"》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村官”创业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机制的运行,国家和各地方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拓出了引导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新思路——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创业整体模式优势和需改进之处,以此促进大学生"村官"在科学、合理选择创业模式,实现自我价值,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经营和带动农民致富的自主创业过程中,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工作机制的退出环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陆志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3-45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发点在“就业工程”、“强基工程”和“育苗工程”,但在计划推行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许多困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进口”热与“出口”冷形成鲜明反差,这导致大学生“村官”产生一系列不适应.需要冷静思考并切实改进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从培育选拔、管理培训、保障激励、稳定流动等方面,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