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相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4,41(2)
新发现的瞿佑《妙集吟堂诗话》并非瞿佑本人及徐伯龄、郎瑛等未曾提及的一种新书,也非《归田诗话》的异名,而是《香台集》注本的一个选本。注者为徐伯龄;选者可能是徐本人,也可能是后人。它的大体刊刻年代当在隆万以前。该书的发现必将推动对瞿佑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清初重要的诗歌理论家吴乔著有两部诗话:《逃禅诗话》与《围炉诗话》。前者一直以稿本流传,世人罕知。其稿本今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虽已影印出版多年,但研究清代诗学者未予重视。笔者仔细比较两本的文字与内容,断定《逃禅诗话》为《围炉诗话》的雏形,保留了吴乔早年的诗学观念。本文通过分析两本的异同,探明吴乔撰写诗话的过程及修订宗旨,指出作者诗学观念的具体演变,并对其诗学的渊源与倾向性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日本诗论家芥川丹丘以汉文写成的《丹丘诗话》,杂糅中国诗家众说,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日本诗坛的发展所需赋之以己见,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诗学体系。从中我们既可以窥见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巨大影响力,也可以了解到日本诗话在切合本土汉诗创作之后的变容。 相似文献
4.
林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51-53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笔记体漫记诗坛轶事、品评诗人诗作的诗评新体 ;其中“领悟式”的批评方法 ,对于后世诗话具有垂范作用。《诗话》所提倡的平易自然诗风、月锻季炼的创作态度和意新语工的诗境 ,更对宋初诗坛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沈善宝《名媛诗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6.
王英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7.
张丽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8.
吴正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9.
刘畅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56-58
郭绍虞的<诗话丛话>是我国第一部以诗话形式论述诗话之体的著述.<诗话丛话>对数以千计的中国诗话进行了系统的总体研究,以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零散杂芜的中国诗话之话予以梳理,使之体系化、类别化,不愧是诗话研究的拓荒之作,对诗话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话丛林》是韩国诗话史上最重要的诗话之一。《诗话丛林》最早之注释、翻译著作为许卷洙、尹浩镇之《译注诗话丛林》与洪赞裕之《译注诗话丛林》。相较于许卷洙、洪赞裕等注译本,本部《诗话丛林校注》之特点主要有:句读方面,尽心审核,避免谬误;校勘方面,遵从原书,订正原书之误必作校勘记,以存旧貌;注解方面,详注韩国文献,略注中国文献。此书主要面向中国学者而作,为中国学者加深对韩国汉诗及诗人之理解,为研究韩国汉文学提供一点便利。 相似文献
11.
郭前孔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2.
蒋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31-38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诗学更牢固地立足于“吟咏情性”与盛唐气象之上。通过对“透彻”这一语词的内涵及演变进行考察,能对严羽的相关诗学概念和诗论体系有更新的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出“透彻”同中国古典诗歌本质与诗人学诗工夫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邬国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5-59
近年来在清代诗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新编著的清诗话目录相继问世,这为推动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清人诗学打下了可靠的文献学基础。蒋寅《清诗话考》内容富博,体例明达,是一部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高的研究著作,反映了清诗话目录学研究的新进展。然而,目前清诗话目录研究中也仍然存在有待继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蔡莹涓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88-92
清代梁章钜的《南浦诗话》是一部区域特征十分鲜明的诗话,其撰辑缘起于梁氏对浦邑诗学的关注,所列论的范围虽然只限于闽北浦城一邑之诗人、诗作和诗事,然却反映了浦邑自唐至明数代诗歌的盛衰革替。《南浦诗话》又通于方志,或以诗存人,或以人存诗,或因诗存事,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浦城诗人及其诗作赖此书得以保存流传;又博于诗事,考述了浦邑众多地方诗人的生平事迹及与其诗歌创作相关之事;并创新性地从家族诗歌创作史之角度治区域诗话。这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区域诗话。 相似文献
15.
唐爱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24-29
章学诚对袁枚《随园诗话》有专论文章,态度激烈,语言犀利,研究专家多斥章学诚为卫道。本文对章批《随园诗话》进行了简略的考察,认为章学诚以《随园诗话》为中心的对袁枚的批评可谓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不是所谓简单的卫道也不是空言无依,网人入罪,而是袁枚在《随园诗话》及其著作和个人行为的具体揭示,也是章学诚文学观念的具体展现和文不空言的有为之言。 相似文献
16.
张丽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所谓"清代闺秀诗话",是指记载、反映清代女性诗歌创作的著作,而不是指女性撰写的诗话.清代闺秀诗话保存了大量反映清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国妇女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本组笔谈选取了<妇人集>、<名媛诗话>、<袁枚闺秀诗话>、<小黛轩论诗诗>等10种清代闺秀诗话进行探讨,对其作者、内容、价值、版本皆有涉及. 相似文献
17.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4)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其译作数量之多,后人罕有匹敌。然林译小说在为人称赞的同时,却也时常因其大量漏译、误译、删节与改写而为人所诟病。该文拟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林译《吟边燕语》,从而得出林译小说中的有些讹误与超胜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原因,而并非总是林纾的疏忽大意。 相似文献
18.
梁守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梁信芳是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曾写下不少感时伤乱的爱国诗篇。他与张维屏同时,但诗名不彰,知者甚少。本文试从他写于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841年)的两卷诗──《螺涌竹窗稿》与《归吾庐吟草》,详加征引、评述,以显扬这位在近代文学史上被冷落了的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9.
殷海卫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46-50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三大诗话总集之一,《沧浪诗话》是宋代三大诗话别集之一。胡、严二人都对宋代诗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他们的诗学观既有相合处:如推崇诗骚、汉魏、晋、盛唐,追求诗歌的整体美与含蓄美,注重创新等;也有差异处:对宋诗的批评态度不同,二人提出的师法对象有别,以体派论诗的精深度有别等。他们促进了宋代诗学批评理论体系自身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邓国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9):98-103
《岁寒堂诗话》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的“诗言志”说 ,将“咏物”与“言志”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思无邪”说不仅涉及诗歌内容而且强调诗歌语言的朴实无华 ,部分地摆脱了功利思想而上升到审美层面。此外 ,该诗话对苏轼、黄庭坚之用事、用韵、“以议论作诗”、“专以补缀奇字”以及江西诗派之“预设法式”等深为不满。同时 ,该诗话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全盘否定苏、黄以及对苏、黄不加区分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