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与产业空洞化理论,阐析了中国产业空洞化现象在经济中的映射及其所呈现出的有别于梯度产业转移的"技术空心化"、"区域经济空心化"与"中小企业组织空心化"特征,从产业转移中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对称、生产要素不能实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顺利流动、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在不同地区的转移、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失衡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角度分析了中国产业空洞化的形成原因及路径,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同时结合国情实际的治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断深入的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使变幻莫测的国际关系背后往往隐含着深层的经济动因,而各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影响.主要从东亚产业转移这一国际经济现象入手来探析"后雁行模式"下中、日、东盟三边关系所出现的微妙调整.论述"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地区产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分析这些新变化给中、日、东盟三边关系的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受益于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尚未完成工业化,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则已悄然发生了。与前四次低端产业从工业化国家向欠工业化国家单向、梯次转移不同,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却成了第五轮国际产业转移主要转出地,且出现了低端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出、高端产业向欧美发达国家回流的“双转移线路”,形成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隐忧与冲击。通过分析历次国际产业转移与全球制造业格局变迁的关系,揭示了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的新特征和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并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背景,结合国际发展环境与中国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系统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与产业和产业链的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共生视角,分析"国际大循环"战略下中国产业转移实践、产业转移不同模式的特点以及产业转移不同阶段的差异。立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抉择,通过对产业转移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双重维度分析,研究了中国产业转移的演化路径以及产业转移"共生系统"与"共生环境"的交互作用。应立足于"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同时主动把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RCEP签署的重要机遇,统筹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在不同演化路径下的差异化需要更合理地引导产业转移。同时,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优势、稳定政策指导、优化外部环境、建设标准化体系等以实现中国产业转移的高级化演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随着跨国公司开始进行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新型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了生产、流通、产前产后各环节全方位产业转移的特点.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战略布局是向中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而向中国进行转移的深度、广度也在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物流业发展产生了各种影响,包括有利于促进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物流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各种负面影响.面对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物流产业带来的这些影响,中国物流业应尽快制定相应策略及执行措施,以确保未来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于市场、计划和习惯三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存、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计划失灵和习惯失灵现象,然后提出解决这种“混合机制”固有缺陷的最好方法是有效地运用财政权力——即征税和支出的权力。政府财政支出中一类很重要的支出就是财政转移支付。接着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了更深入的分析,认为这种制度是平衡地区差别,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提出了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与步骤  相似文献   

8.
钢铁工业国际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世界钢铁工业格局的演进指出了钢铁工业国际转移路径,阐明了钢铁工业国际转移的特点,进而主要研究了影响钢铁工业国际转移的因素:比较优势是表层动因,技术进步是根本推动力,重合产业是基本条件和产业结构是主导因素等.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与中国钢铁产业的现状,着重论述了中国承接钢铁工业转移所具有的时机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发挥中国钢铁工业特有优势,抓住钢铁工业国际转移机遇,是中国成为钢铁工业强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业化是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的必然选择,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走向是实现工业化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而国际、国内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和压力将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态势既有制约又有推动作用。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走势将是:矿产业将走出国门,直接投资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承接来自发达国家较高端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要求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重点是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产业转移按产业技术级差进行转移的规律下,将承接来自如美、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其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其基础类产品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经济活动中直接碳排放量主要来自国际产业转移,隐含碳排放量受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影响相对均衡,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国际经济直接碳排放强度高企的主要因素,而国际贸易则在历史时期一度显著降低中国国际经济隐含碳排放强度。当前中国国际经济碳排放量已趋于平稳,其隐含碳排放强度已趋近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了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对碳排放影响和碳排放对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反制影响的双向机制理论模型,基于国际与总量视角、国家与结构视角、个体与技术视角详细探讨了各类影响因素,并以中国国际经济循环隐含碳排放水平为因变量,选取代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典型数据为自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一个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如能抓住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机遇并做出相应的承接对策,结合区位及产业基础优势,做好区域主导产业规划和选择,将会极大加速该区域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选择产生的影响理论为主线,结合对新兴工业国韩国对华产业转移的产业要求和产业优势分析,详细总结了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已经具备的产业基础条件,并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及韩国产业对华转移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外商投资是形成中国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而大批国际产业转移则更能加速其生成。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关系投资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群。通过研究发现,产业转移、关系投资、企业自身特性因素以及东道主政府因素等共同决定了外商投资型产业集群生成。基于以上因素,设定若干变量,运用调研微观数据进行参数估计。估计结果表明,关系投资、经营期限、经营状况以及东道主因素对产业集群的生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权力转移及其对世界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增长、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正在由超级大国向崛起大国转移;由"极"世界向"非极"世界转移;由西方世界向非西方世界转移;由国家行为体向非国家行为体转移。在权力转移的背景下,超级大国通过霸权谋求私利的可行性在降低;大国和平崛起成为惟一的选择;大国战略博弈中非对抗性竞争的成分在增多;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动力加强。但权力转移也使国际秩序面临多重挑战,国际安全形势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而作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转移在京津冀地区之间日益频繁,随之产生的各类问题也越来越多。以大红门国际服装城从北京向白沟的产业转移为切入点,利用多种调查手段来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产业转移的现实情况。调查表明:产业转移的整体情况与预期仍有不少差距,但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为此,将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对其中有益的做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国际产业转移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趋势,这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时机。环渤海地区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创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转移;加大地区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双向转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地区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产业区域转移现象由来己久,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所涉及.但理论界对这种现象直接深入的研究比较少见,尤其对于产业区际转移的研究更少.而产业地区转移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作者从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经济要素差异入手,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本质动因.据此提出区域间比较优势差异是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并从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角度提出区际产业转移的定量衡量指标.以我国各省三大产业发展状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国际产业转移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趋势,这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时机。环渤海地区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即创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综合竞争优势;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转移:加大地区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双向转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地区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已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和投资吸引力弱化,但中国依然存在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消费潜力与市场规模巨大等综合优势。基于中国和越南国家全球竞争力相关指标对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虽然随着经济增长,工资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鉴于国别之间市场容量的考虑,产业的跨国转移不会大规模出现,中国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仍会保持优势地位。对企业而言,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所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积极转型,将会实现劳资双赢的局面,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尽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相似文献   

19.
全球FDI区位转移的规律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为了寻求有利的投资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国际直接投资(FDI),形成并调整着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与产业分工格局.由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不同,成本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政策寻求型等不同类型的FDI在全球区位转移的特点、诱因和趋势也不同,FDI区位转移会对东道国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我国作为吸收FDI大国,同样要面对跨国公司撤资和投资区位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先导和前沿,辽宁在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中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但与此同时,经济安全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为确保辽宁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经济安全,提出人才资源是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必须积极遵守国际经济运行规则,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有效的经济安全监控与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