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文献是在语境中被理解与阐释的。语境可分为文本语境和超文本语境两大类别,对于古代经典文献而言,超文本语境主要是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对文本语境具有“投射作用”,不同层次文化语境的变易,都可能导致阐释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经典文献进行“理据重构”。另一方面,汉语语词的多义性和文句关联的可塑性特征,也为文本语境的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从而从言语训诂的角度为经典阐释的“理据重构”提供了学理支撑。“理据重构”是经典阐释的重要内在机制,也是经典阐释能够不断因应时代发展,彰显经典文献时代价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靳义增 《中州学刊》2007,(1):219-222
古代文论对屈原的阐释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语境与话语言说方式。汉初阐释屈原是道家文化语境与消解性话语模式;扬雄等人阐释屈原立足于儒家文化语境,是一种“解经”话语方式;刘勰虽仍“依经立义”,但三教合流后玄学思想影响下的“经”、“义”均有了新变;王国维在中西文化汇通的语境下,运用审美话语模式阐释屈原。历史上屈原阐释的突破启示我们:全球化语境下建构中国文学理论的关键在于生成新的文化语境和话语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确证性语境”进行分析,提出其具体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可分析性认知和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逻辑性认知。对“西方文化”的可分析性认知体现在对“多元的西方文化”的可分析性梳理和对“文化背景”的可分析性认知;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逻辑认知,体现在对本土性“文化立场”的本位认知和对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逻辑性认知。“确证性语境”下,中西方文化交流表现出“可分析性与逻辑性”的特征,呈现出“互为文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时兴的"现代性"话题实际上是在西方语境中被提出与阐释的。伴随着中外诸多学者对现代性的隐忧进行的多方面质疑,"谁的现代性"这一提问再次触及到了文化中心主义问题,中国现代性的构建离不开中国语境,多元现代性的提出调和了现代性的普遍价值和民族传统的关系,重建精神主体性,重思中国近代思想的流变,才是中国现代性独特的"剧情主线",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对象是考虑中国现代性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中的解释可分为高阶和低阶两种。高阶解释在还原论看来。可以被还原为低阶解释。或通过低阶解释来得到说明。因而高阶解释没有存在的合理性。高阶解释有其不可还原的语境相关特征,否则必将损失“解释内容”。因此。无论是生物学中的高阶解释,还是低阶解释。都有其语境规定的相应的“解释内容”。都丰富了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内容。它们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艺术生产理论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是在我国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 ,这一极具创见性的理论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艺术生产论最重要的意义是 ,它使文学艺术从神圣的形而上的王国回到了“劳动创造美”的现实世界。它使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天然鸿沟不再难以跨越。艺术生产论克服和纠正了单纯从意识形态论的维度研究文艺的片面性 ,从实践的层面研究和理解文艺问题 ,这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市场语境下的文艺的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9):104-109
语境在文学文体学中一直作为影响语言选择的外在因素,它对文体选择具备制约作用。随着现代文体学的语境化,语境已成为渗透在整个文体分析过程中的内在因素。基于篇章语言学的情景性描写语境在文学文体交际活动中的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语境化文体分析模式,可以从认知视角阐释语言形式与文体效果之间关联的任意性问题。语境化文学文体分析模式,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正确理解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对于发展和繁荣文艺创作,至为重要。它从追述“再现说”与“表现说”,深入探讨文学与现实的复杂关系,既肯定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又剖析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应宽泛地了解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与实践论相统一的美学观点,去认识文艺作为人类的创造,它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是人类按照外在与内在的尺度,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的成果。我们必须依此来理解和阐释各种文艺创作现象,理解和阐释文艺既源于现实又可能高于现实的原理。  相似文献   

9.
赵兴红 《理论界》2004,(3):117-118
《浣纱记》中范蠡和西施的悲欢离合,在今人看来,常常难以理解,本文主要从历史文化语境和当代文化语境来分析《浣纱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其价值取向。文艺批评要根据从历史文化语境出发,根据历史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来分析作品,同时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当代的审美环境和所处的文化语境来单纯地探讨历史文艺问题。不同时代的批评家总是戴着各自时代的镣铐,跳出富有时代印记的舞蹈。  相似文献   

10.
对文艺“二为”方向的再认识张必明新时期文学艺术面临的中心课题是什么?我以为仍是文艺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有的同志说,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早就解决了,今天再提出来,没有什么新意。诚然,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  相似文献   

11.
文艺的社会属性是什么?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正确解决文艺遗产的继承与革新等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经过五十年代初期批驳苏联特罗菲莫夫的“文艺非上层建说”之后,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已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了。但近年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却又出现了一种“文艺非上层建筑”说,其代表性观点就是朱光潜教授在《西方美学史》序论里的一段论述。朱先生只把“政权,政权机构及其措施”也就是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9,(8)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为理论基础,从文艺创作"为了谁"、"表现谁"、"我是谁"三个维度出发,阐释了新时代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语境、社会结构语境、比较语境,列宁斯大林在阶级区分语境、阶级斗争语境,毛泽东在文化语境、阶级斗争扩大化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不同阐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和语义.  相似文献   

14.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介于科学和哲学、科学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科学和哲学之关系随语境变化而发展和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征和规律。透过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史及其二者的错综复杂关系,从语境论的角度来看,科学和哲学之关系的演进已经经历了古代自然哲学语境中的原始一体化关系、中世纪宗教神学语境中的非正常关系、近代前期经验科学语境中的分化独立、近代后期理论科学语境中的相互渗透和现代科学与哲学相交融的语境中的高度综合等发展时期。当下,科学和哲学之关系正在步入后现代哲学与科学一体化语境中的“后综合”或新一体化关系时期,并且这种“后综合”或新一体化关系在后现代哲学与科学一体化语境中不断向前演进,形成了科学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意义有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的层面。动态的语境意义与静态的语言意义的不同表现在概括与具体、泛指与特指、显示与暗示、规范与偏离、原义与增义、直接与间接、意在言内与意在言外等方面。理解语境意义需要依据语境进行“语义线索推导”,其具体途径有依据语境,从社会意义、联想意义、情感意义、违背原则的意义、预设意义、言语行为意义、暗示意义等不同角度对话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文艺反映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传统诗学中“物感说”有清晰的理论传承.“物感”说对于“心”“物”关系的探讨及重情特色,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中体现明显,但毛泽东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理论,对“物感说”有创造性的阐释和扬弃.  相似文献   

17.
杨伯峻先生将“人不知而不愠”译为“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同时又说“这种译法我嫌牵强”。近有学者撰文从语境学角度论证“人不知”的“知”不能训为“了解”,而应训为“举用”,此说更为不妥。而从语义关系、内部语境、外部语境三个层次论证“知”,则不能训为“举用”,并且“人不知而不愠”,既不是孔子感叹的自己不被重用 ,也不是自己的学识才能不被人们了解 ,而是自己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不被别人理解赞同。因此 ,建议将全句翻译为“人们不理解我 ,我也不懊恼 ,这不也算是一个君子吗 ?”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走过了一个从“正题”,到这个“正题”的“反题”再到“合题”,可以视为“之字形”或“马鞍形”的曲折的道路。有的学者说是“回归”,我觉得说成“合归”可能更妥当些。诸如:在对文艺的社会学研究和美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新时期前突出社会学研究,新时期后强调美学研究,现在开始表现出两者相结合的势头;在对文艺的客体性研究和主体性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新时期前突出对文艺的客体性研究,新时期后强调对文艺的主体性研究,现在开始表现出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在对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和“内部规律”研究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19.
半截子悖论命题虽然都能由其真推出其为假,但它们并不符合罗素说的“无意义”,没有所表示的内容无法判断真假;并且它们也不需要用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来区分真假。在鲍契瓦的三值逻辑中,它们的值为假,而不像严格悖论的值是“悖谬的”。从克里普克的间隙论方案看,它们不像严格悖论命题是“无根基的”,处于真值间隙状态。用语境敏感方案来衡量,它们的值并不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弗协调逻辑的观点看,它们并不像严格悖论语句那样“既真又假”。总之,与严格悖论命题不能简单地取真假二值中的任何一个不同,半截子悖论命题是“有根基的”,据其语义可析出其值为假。  相似文献   

20.
王磊 《齐鲁学刊》2005,(5):13-15
孟子的义利思想不能简单概括为重义轻利。它至少包含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孟子的相关话语都有特定的语境,在阐释时必须进行语境还原。抽离语境而把论题普适化、绝对化,就会导致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