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具备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忽视文化力的巨大拉动作用是云南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的症结所在。因此,云南花卉产业要实现自身的升级和发展,就必须以文化为切入点,突现花卉产业本身的文化内涵,利用旅游文化和饮食文化推动云南花卉产业上台阶。  相似文献   

2.
四川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三大牡丹栽培中心之一。彭州丹景山不仅汇集了彭州特有的牡丹品种,更由于其极富野趣的牡丹栽培观赏方式及与宗教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历史渊源而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在对丹景山牡丹栽培与观赏特色与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牡丹进行简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丹景山牡丹资源的起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丹景山牡丹资源保护及牡丹旅游开发的对策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唐人诗歌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们写下了数量众多、美不胜收的咏牡丹诗,这些诗歌或直接赞美牡丹的形色之美;或描述了当时社会有关牡丹的习俗与风尚;或借牡丹抒怀,表达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或通过牡丹反映出阶级差别,谴责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唐代牡丹诗歌入手,结合唐代的习俗及风尚,探讨富有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情结及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文化象喻系统里,花卉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对花卉的书写总是展现出一定时期的士人心态和审美观念,从中又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国家的政教精神.北宋时的牡丹书写超越了其本来象征皇家尊贵的单纯意义范畴,具有了对皇权应然的期许,彰显出帝王与民同乐、共享太平的意义,是当时内圣外王政教精神的具象化呈现.随着仁宗亲政之后锐意革新,政教精神也发生改变,牡丹作为盛世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主流话语中的地位受到挑战且日益旁落.南渡之后,理学的滋长与传播赋予士人以清白自守和抱道慎独的精神追求.其时,南方触目而见的梅花因其种种特性日益引起士大夫文人的注意,经过意识形态的深入影响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塑造,文学书写中的梅花形象被赋予孤独自守与凌霜傲雪等文化内涵,这不仅契合了南宋政教精神所强调的夷夏之防以及举国崇尚的在艰难中负重致远的精神,也成为士大夫文人寄托其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的习惯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所谓"国花",即是指受到全民喜爱并成为本国象征的花卉,以这种标准来判断,唐时的牡丹和宋时的梅花都是独领风骚,可以称为一朝之国花了.这种全民性的观赏兴趣表现在文学,尤其是诗歌领域,便是唐代咏牡丹诗和宋代咏梅诗的兴盛.论文分别讨论咏牡丹诗和咏梅诗盛行的物质基础,时代心理对咏花诗的选择性审美,以及这两类咏花诗在被审美观念选择的同时,对大众审美文化产生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使得牡丹与梅花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深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曾林英 《小康生活》2002,(11):16-17
采用人为的方法改变花卉的开花期,让其按照人们的意愿开花,称为花期调控。花期调控可使花卉集中在同一时候开花,以举办各种展览;又能为节日或其它需要提供定时用花;还能使花卉均衡生长,解决市场供应旺淡不均的矛盾。现将几种重点花卉的花期调控方法介绍如下。(1)牡丹:为供应春节开花之植株,11月下旬要移入温室,5—6天后开始加温,栽植时充分灌水,每天喷水1次,可望春节开花。(2)梅花:如要“五一”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牡丹文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历史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该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传统名花——牡丹的历史渊源,探索其栽培中心及其扩散地区的分布;同时通过调查收集,总结我国部分现存古牡丹的地点和生长状况,及其对社会文明的影响。这对研究我国灿烂辉煌的古牡丹文化及其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8.
丰富的花卉自然文化资源与民众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结合,促使中国花卉旅游产业在近些年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花卉旅游研究同时也获得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展开对1994—2021年发表的246篇中文花卉旅游文献进行梳理,按照研究主题进行总结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学界日益关注花卉旅游,研究从历史、生态、设计、管理、体验五大研究视角展开,涉及花卉旅游的历史演进、物种资源、规划设计、产业管理和受众感知等研究内容。基于研究特征与局限,提出花卉旅游研究未来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1)花卉旅游产业的整体设计;(2)旅游者对花卉的多元体验研究;(3)花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共创研究。  相似文献   

9.
牡丹的色、香、态等生物属性契合盛唐大国景象及其社会文化心态,因而能集唐人的万千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某些微妙变化,而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牡丹诗则反映了各个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10.
唐至五代,牡丹在各地广泛传播,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社会由此掀起了一股喜爱牡丹的热潮。牡丹热是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研究唐五代牡丹的地理分布,从多个角度分析牡丹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五代时的社会习俗及其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1.
芍药是原产我国的著名花卉,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传递者,是当之无愧的"爱情花"。从《诗经》入手,考证了芍药作为古代结情之花的渊源;又从唐宋诗词、元明戏曲中考证了芍药作为爱情象征的背景、内涵;并对古代诗词、文学作品中芍药的女性意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介绍了芍药作为女科药材的重要价值。最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将芍药与其他具有相似寓意的花木(牡丹、玫瑰、红豆)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芍药情花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并结合当代消费特点,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阐述了芍药成为我国当今"爱情之花"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的姿容、灵异妖艳的传说以及崇游尚富的时风成为唐代文学聚集的焦点,形成极具特色的牡丹文化,影响达至邻国。韩国作家南羲采撰著的《龟磵诗话》,从诗评的角度,倾力展示牡丹构筑的唐代文化与文学情貌。《龟磵诗话》作为一部中国诗话的异国流变体,直接反映了唐代牡丹文化与文学在韩国的接受样态,对深入研究牡丹文化乃至唐诗风韵均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会 《南都学坛》2008,28(3):66-68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繁荣昌盛时期之一,士人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牡丹花以其丰盈华贵的自然特性迎得士庶喜爱;而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和自由活跃宽松的思想环境也使佛教在传入中国几百年后发展到顶峰,牡丹文化和寺院文化碰撞出斑斓的火花,牡丹花在寺庙的佛事供养、佛教典故方面受到僧人的青睐,对牡丹的种植、培育,更成为增加寺院经济收入和吸引士人学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花卉文化中,牡丹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传奇《牡丹亭》从传统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剧作家汤显祖笔下,女主人公杜丽娘有着牡丹一般的艳姿淑质,牡丹一般的悲剧命运,牡丹一般多情而坚贞的品性,显现了浓厚的牡丹文化元素。而美丽高雅、多情动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正是明代中后期人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5.
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原产于我国 ,公元 8世纪开始引种国外 ,自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国外牡丹产业已相当成熟。我国的牡丹产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 ,但总体还处于发展初期。洛阳牡丹在全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洛阳市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发展目标和关键环节 ,应通过宏观的指导和微观的具体措施 ,推动洛阳市牡丹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陵寝树木文化整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研和整理中国古代陵寝林种、树种选择及配置基础上,探讨了古代陵寝树木的起源途径,论述了陵寝树木本身的制度文化和精神信仰文化。陵寝树木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观念等在森林文化中的曲折反映,迄今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聊斋文化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既要合理利用它,也要切实保护它。聊斋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弥补,与之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发展聊斋文化旅游业,千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聊斋文化焕发出无穷的魅力,造福后代子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