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卢伯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14-118
国内外学术界对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的复杂关系,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摄取了立宪派研究中的"立宪派与保皇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立宪派与革命派"等疑难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建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近些年来,对清末立宪运动的研究已成为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除整体研究外,区域研究也日益深入。但学者以往多把注意力集中到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对直隶的研究却很薄弱。其实直隶立宪派在当时扮演了很活跃也很复杂的角色,直隶的立宪运动也是全国立宪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纪欣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2):87-92
绅士阶层是传统社会的精英阶层,晚清绅士阶层是在内外环境剧烈变化下而衍生出的新绅士阶层,其中的“新绅士——立宪派”影响很大。他们以东南地区实业家为骨干,主张实行立宪,强烈要求参与政权。但清王朝对他们只是欺骗和愚弄,不愿在政治上给他们一席之地,于是他们在反清浪潮中最后选择了抛弃清王朝。 相似文献
4.
郭绪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5)
上海绅商阶层多为立宪派,在清廷“预备立宪”诏书颁布后,他们掀起宪政运动,三次派代表赴北京请愿。辛亥革命期间,立宪派认清了清廷顽固坚持封建专制体制的意图,对清延完全失望;这时上海的革命派大力宣传革命,积极争取,立宪派纷纷转入革命队伍。上海绅商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了革命政权。上海绅商的表现是与上海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有联系的。历史证明,上海革命派积极策动、争取立宪派加入革命是正确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笃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59-66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第一次是1902~1903年之间在越南河内(或檀香山)将兴中会改建为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是1910年将美洲及南洋同盟会机构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这两次改组活动在孙中山革命奋斗经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前一次,他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誓词运用于新组建的革命团体,... 相似文献
6.
江轶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4):65-68
立宪派作为清末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施曾起到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在预备立宪前期与清政府亦有过短暂的合作。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最终归途依然是维护皇权,其宪政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模式与立宪派的方案始终存在分歧和矛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分歧也日益扩大,矛盾越来越激化,导致双方关系经历了一个奇怪的嬗变过程:合作——对抗——背离,最后以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初期转向革命,同革命派一起推翻清政府而结束。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的活动相当活跃。这股颇具社会影响的政治势力,对于辛亥革命的发展及其成败,到底曾经起过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应当如何评价立宪派在这场革命中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史学界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这里我们只是试图说明:尽管在辛亥革命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立宪派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各种消极影响,但是,全面考察立宪派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效果,那末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所曾发生的积极作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8.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政治文化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地位上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事实转型,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执政意识仍停留在“革命党”的思维上。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冲破坚冰、在观念上向“执政党”转型的开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理论上向“执政党”的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9.
雷冬文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117-121
民初,广东会党与革命党围绕着权力分配和民军裁撤等焦点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角色认同,并因此而发生了冲突。这些冲突的发生,首先是出于革命党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需要;其次,还与辛亥革命后会党表达不满或意见的渠道闭塞有关。广东会党与革命党的冲突,理清了辛亥革命后广东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立宪派与清廷之间矛盾演变过程的动态考察 ,认为立宪派对清廷经历了一个支持、失望到背弃的演变过程。由于双方在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的尖锐矛盾 ,国会请愿前 ,立宪派已决定 ,只有速开国会 ,才能继续与清廷合作。第三次请愿失败 ,按照请愿前的方针 ,立宪派决定与清廷分道扬镳。其后“皇族内阁”的出台 ,只不过加速了清廷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范明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53-57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与清政府的斗争中采取了丰富的心理战形式,主要包括: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心理战、机变诡诈的谋略心理战和手段丰富的策反心理战。这些心理战对争取人心、激励士气和瓦解对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沙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46-48
庚子事变之后的十年中,清政府先后以慈禧太后和摄政王载沣为核心被迫进行以中央为主导的改革,但此时由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力量的变化,清政府加强集权和归政于满洲贵族的"单边主义"计划遭到社会各界越来越激烈的反对,并一步步导致清政府从曾经众望所归的改革主导力量沦为革命爆发后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3.
发端于清末的湖北近代教育,在辛亥革命之后,得到全面刷新。旧的封建教育制度被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的教育宗旨得到贯彻,新的学制开始推行,省县两级教育行政体系逐步健全。尽管受政局影响一度出现反复,且自身体制远未完善,但这种根本性的教育变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为民国时期湖北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世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4-69
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首先 ,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深刻影响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其次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造成传统社会的总体危机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再次 ,新文化运动作为继续辛亥革命事业的探索促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着眼于辛亥革命 ,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这个母体中的孕育过程 ,更深刻地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清末新政的起因、历史作用与经验教训作了多角度的分析,认为新政作为晚清政府的自救之举全面推动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并从改革时机、政府权威、领导者素质和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其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哥老会与新疆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老会是一种民间的秘密结社组织,具有反清性质,在清末民初,曾多次与资产阶级合作,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辛亥革命前夕,各地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强烈冲击了晚清的黑暗统治。新疆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也掀起了革命高潮。哥老会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迪化起义、伊犁起义以及在南疆发动了以哥老会为主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戕官运动。该文针对哥老会在新疆辛亥革命中的活动和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范松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5):69-72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应摆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类的传统学术提法,将其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大众从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中产生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渴望,开始了政治观念的转型;这一时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陈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3-27
土地革命时期,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对农民群众进行革命动员是中国共产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革命动员是一种战争艺术,是革命成功的关键。商城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农民武装斗争的一次成功范例。文章以商城起义为个案,通过分析以革命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商城县党组织对农民进行思想引导、物质激励、白话宣传等革命动员模式,探讨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早期成功动员广大贫苦农民走向革命道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王明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1):19-22
本文在传统视角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放眼全球,站在世界历史舞台的高度,从世纪 之交的历史事件、从东西方的比较等方面,对辛亥革命进行重新认识。辛亥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有重 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今天我们应该好好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