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价值评估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的价值评估、实质以及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对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意在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留存的最大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与“母体文化”。我国自2012年起正式启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评选工作,历经十载至2022年已有6批8 171个传统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然而,入选各级名录体系的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也不尽相同,部分村落正陷入“空心化”“空巢化”窘境。为了更好地记录村落遗产,弥补“志不下县”的缺憾,传统村落档案的完善与整合工作势在必行。文章依据历史文化、选址格局、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生活5项指标制定传统村落存续分类的标准与依据,并划定不同等级村落类型,根据其特征对村落档案的建设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的保护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多样性格局.本文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案例,在分析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文化生态保护的区域性策略和整体性方法,对具有文化价值一定物质形态的所有遗产资源的保护,必须遵守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地域文化生态的乡土性保护,需要协调、维持和保存村落景观、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其有形和无形的联系.文化多样性保护涉及空间、时间和文化等多种因素,注重文化生态的异质化选择、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育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陆续公布,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了广泛关注.使用问卷法,可以调查研究传统村落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感知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保护措施、保护效果、居民保护态度和社区与居民参与程度;旅游发展成熟度不同的村落的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感知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和居住性质是影响居民对保护措施感知评价的重要因素;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对居民保护态度感知评价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居民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满意度,受他们对保护措施和保护效果感知评价的影响.由此建议,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应明确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村落的自然环境,要依法保护,了解和尊重居民的保护态度和意见,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并积极投入专项保护资金,对保护对象进行维护、修缮;另外在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提高社区与居民的参与程度,充分重视村委会的管理作用,使其做好保护工作;要强化对女性居民和外来迁入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保护意识,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的村落。目前国家公布保护名录中的河南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聚居、丘陵多山地平原少等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受到自然环境要素、农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沉淀与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和韩国的"人间珍宝"给非遗的保护工作带来新的理念。中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取代了国内原本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概念。与我国西南部接壤的泰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提出了"知识性文化遗产"这一新的概念,并将之划分为七个领域。本文以泰国文化遗产保护为例,对比日韩的保护经验,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民间美术现状论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世界一体化 ,全球化 ,处于第三世界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和文化正日益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吞噬和同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0 0 0年《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产生以及系列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为中国启动的抢救物资文化遗产和非物资文化遗产工程无疑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国家 ,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十分丰富。在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紧迫形势下 ,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一古老文化遗产 ,让它在新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 ,作者对此进行探讨和设想。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部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颁布,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正式进入《名录》时代。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工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以及作为第四产业的文化产业,也不可能不与农业文化遗产发生某种程度的关联。那么,它们会与农业文化遗产发生怎样的文化关联?如果参与,这四大产业又将以何种形式参与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来呢?这是文章将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4年6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淮安段洪泽湖大堤历史文化深厚,在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价值巨大.洪泽湖大堤不同时期的堤坝维修技术是研究中国水坝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伴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可促进更多人了解它,增强保护意识和力度,利于千年古堰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不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有斑斓多姿的无形文化遗产。尽快制订并出台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岩画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一部分内容,受到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重视。贺兰山岩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庞大的规模,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小组以科学的态度,扼要介绍了国内外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现状,结合《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规定,初步分析了贺兰山岩画的文化价值,阐述了贺兰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几点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了地域文化的精华,是地域特色文化鲜活的标本。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文化传承维新的机遇。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可以同行。利用村落非遗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推进特色城镇建设;营造村落文化社区,重建文化空间;重视整体保护,恢复文化生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从而达到村落非遗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共赢。作为传统村落,南宁市缸瓦窑村地处城市新区建设核心地带,其自治区级非遗——香火龙的困境与际遇折射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传承的深层问题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进行述评,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最新成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办法,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研究主要侧重于:政府的重视与基层的响应,传统村落保护措施,基于传统村落个体研究的一般性结论,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澳门回归及赌权开放以来,经济一直受到博彩业一枝独秀、经济结构单一化问题的困挠。2009 年1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澳门做出了“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定位。2005 年7 月,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澳门申遗成功为可持续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将文化遗产作为一项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对澳门文化保护立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对2009 年特区政府制定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论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有形化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广为关注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的演进过程进行了介绍.进而论述了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价值及其与有形文化遗产的关系,并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有形化利用和保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从丽江古城谈遗产地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些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在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中国当代社会也在发生重大的文化变迁,特别在中国西部少数民地区,文化变迁是非常突击的现象.以丽江古城为例,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不仅是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促成因素,也是形成旅游名胜的因素.在当代的文化变迁中,如何保护和发展丽江古城的文化,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9,(5):100-103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优势资源,而传统村落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乡村优势资源之一,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如何在有效利用传统村落建筑的同时,实现村落建筑的动态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关键。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建筑文化层面研究发现,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存在技术缺失、制度缺失、个性和共性缺失等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的共赢,就需要我们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研发适宜河南省特色的技术保护体系,创新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修复技术,建立正式与非正式一体的建筑保护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动态保护的制度体系,提炼个性化的保护模式,建立有效的专家体系,深度挖掘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价值,突出河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个性,为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建筑动态保护耦合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被国家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申报确定并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在认真统计分析我国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传承人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少数非遗名录申报及审定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未来构建和完善少数民族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队伍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存在文化遗产本体、环境、精神保护传承不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融合不够,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彰显三个主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思想观念上缺乏符合中国文化遗产特性并遵从中国传统审美崇尚、价值取向的保护发展理念;在思路策略上重视保护传承而轻视发展创新;在行为方式上忽视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所致。新时代保护发展文化遗产,要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创新促传承,多措并举着力彰显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