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进行述评,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最新成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办法,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研究主要侧重于:政府的重视与基层的响应,传统村落保护措施,基于传统村落个体研究的一般性结论,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化的精萃,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传统村落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着消逝的厄运。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提出“古村落保护”的概念,到古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探索,再到中央四部委传统村落全国性普查的开展,历经20多年,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已进入重要历史阶段,并引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本文着重古村落”保护的实践历程进行梳理,对传统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科学性进行理论分析,探讨新阶段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陆续公布,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了广泛关注.使用问卷法,可以调查研究传统村落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感知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保护措施、保护效果、居民保护态度和社区与居民参与程度;旅游发展成熟度不同的村落的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感知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和居住性质是影响居民对保护措施感知评价的重要因素;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对居民保护态度感知评价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居民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满意度,受他们对保护措施和保护效果感知评价的影响.由此建议,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应明确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村落的自然环境,要依法保护,了解和尊重居民的保护态度和意见,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并积极投入专项保护资金,对保护对象进行维护、修缮;另外在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提高社区与居民的参与程度,充分重视村委会的管理作用,使其做好保护工作;要强化对女性居民和外来迁入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保护意识,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5.
作为传统村落最重要的活动主体,村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选择将直接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了解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对于推进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关重要.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为例,从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感知意向,从行为维度出发探究村民对文化遗产的传承意愿,运用因子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的整体特征、影响因素、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张谷英村村民对本地文化遗产的总体认同度高,村民的感知意向和传承意愿得分均处于高值区[3.5,5],但感知意向(3.73)略高于传承意愿(3.70);2)年龄和居住时间是影响村民文化遗产总体认同度的重要因素,其中感知意向主要受年龄和居住时间影响,传承意愿仅受居住时间影响;3)在探明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础上,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以感知意向的认知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为自变量、以传承意愿的行为维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验证了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间真实存在因果关系,其中情感维度对行为维度的影响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以村民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提要]作为中国社会小而精的完整“切片”,村落是涵括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村落多维空间是空间认知、环境感知、营建智慧的外化,也是社会关系、文化信仰、文化逻辑的实践场域。南岭走廊瑶族传统村落主要有山地型和平地型两种,本着尊重环境、敬天法祖的理念,瑶人构建了注重风水、景观、界域的物质空间,以公共空间、社老制、瑶老制等为纽带的社会空间,以祭社、安龙、盘王节等仪式空间为核心的精神空间。村落空间形态经历了游耕、定居、现代化三次依时间叙事的空间实践和演化,目前瑶族村落面临的空间重构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8.
传统村落是体现家园生息图景与艺术审美价值的物质文化载体,承延着中华民族文明生生不息的审美愿景;是孕育传统文化价值、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文化“母体”,体现着生态伦理、家园图景、艺术观照等精神价值图式的景观画卷。选取湖湘地区传统村落作为主要研究案例,揭示审美价值的物化表征形式和文化表达路径,继而总结传统村落审美价值的共通性。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的审美价值以满足生存居住为首要特性,以生命价值活力愿景、生产聚落家园形态、艺术审美观照为主要特征,以农业手工艺文明、家园聚落共同意识与生息生态图景为鲜明特性。汲取传统村落审美价值,可促进现代和美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湘西民族传统村落是包括各类民居建筑及其承载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习俗、民间信仰的集合体,是湘西各民族农耕文明下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承载着湘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重点就是保护好村落民居建筑,村落民居建筑与乡土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民居建筑是乡土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化是人的外化,反过来会影响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思维方式。近年来湘西民族村落中乡土文化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被日益稀释,导致传统民居建筑不断被现代建筑取代面临消失的境地。传承乡土文化,让村民从内心上认同并自觉保护才能使湘西民族村落与时代同步,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正面临着因人口大量流失而导致的衰败与消减,其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陷入无以为继的急迫问题,文章结合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困境,在阐释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人、村落与自然"三位一体的保护研究思路及其操作方法,即以满足村民现代生产与生活需求为目标,以村落及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整体保护为核心,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创新设计手段,为村民搭建与村落内外连接信息、财富和情感的通道,使村民回归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整体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介入文化的范畴,需要有文化自信的视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等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精神要素和内在支撑。以文化自信的视角,阐述了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三结合"成效,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信息,分析其在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并提出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以聚集态为主、分散态为辅,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主要集中于西南、华东、华中片区。本研究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空间分布影响要素分析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系统的视角提出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统筹-分类-协作保护方案,即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加强政府主导的宏观统筹,做好结合地域与民族特征的分类、构建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提要]羌族地区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地质与气候的复杂性引起频发的灾难,当地居民视灾难为生活常态,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针对不同灾难的应对机制,包括预防机制、预警机制、消解机制等。这些机制内在于地方性知识中,一旦发生某种灾难,羌族地区村落的社会组织便迅即启动,将灾难的危害置于可控范围,并最大限度地避免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维持着羌族地区村落社会的平稳运行。当然,村落社会的灾难应对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旦灾难范围、时间长度、破坏程度超过村落社会的应对能力与承载极限时,这些应对机制便失去意义。从羌族地区村落社会应对包括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内的诸多灾难中,可以认识到具体场景中的灾难应对机制及其意义。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村落社会与政府机构灾难应对机制的异同,由此探索二者建立共生关系的可能,以期村民今后更加有效地应对灾难。  相似文献   

14.
15.
借助民族学、文化生态学、体育学等学科视角,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介绍长阳土家族村落原生态传统文化保护区的模式,分析当前村落传统体育面临的文化生态困境,在长阳土家族长阳体育文化质性现实分析基础上,相应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土家族村落传统体育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价值评估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的价值评估、实质以及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对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意在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逐步被逼进狭小的“胡同”,部分甚至永久退出历史舞台,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以盐城为例,对传统村落的挖掘保护利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正>开平碉楼与村落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这里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同时也是碉楼建筑之乡、艺术之乡。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回乡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研究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可以有力阐释中国乡村建设背后的文化意义,为乡村振兴拓展思路。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科学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针对2001—2022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的高质量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类型学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构成要素的差异性,总结归纳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不同类型,探讨文化景观在传统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文化属性,以此强调人与生存环境之间无法割舍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