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备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 ,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有赖于创新教育。要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进行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和环境以及德育等诸要素。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教育思想上 ,实现质量观由“知识中心论”向“素质中心论”的转变 ,实现人才观由“专才论”向“通才论”的转变 ,实现价值观由“文凭生存论”向“教育发展论”的转变至关重要。而在教育环境创新上 ,应该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办学思路上产学研一体化 ,办学制度上教学管理的弹性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邓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大教育思想 ,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全民性的特征。三个特征归纳起来体现一个“大”字。邓小平“大教育”思想包括教育优先发展论、“四有”新人论 ,三个面向论、教劳结合论、教育参与国际竞争论、教育改革论、全社会参与教育论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 ,这是对“工具论”的有力反驳。但它立论于语文即语言、语文教育即语言教育 ,出现了与“工具性”并列合一的尴尬。及至立论于言语和言语教育 ,“人文说”获得了“课程论”的意义。“对话”理论的引入 ,更使“人文论”的论证中肯而深刻  相似文献   

4.
中国“过度教育”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高校的招生人数、区域分布以及教育模式来看,中国“过度教育”现象具有长期性、局部性和结构性的特点。“过度教育”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超过了现代经济部门的有限职业需求;高校教育模式单一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缺失;“惟学历论”的职业筛选标准助长了“知识失业”。治理“过度教育”现象必须实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举,坚持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适当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分析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 ,阐述了胡适“教育救国论”的理论来源和基础。其次 ,肯定了“教育救国论”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历史作用。第三 ,指出“教育国论”及实用主义杜威思想的局限性和缺陷 ,说明它在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破产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对爱情关系的认知发展来探讨以爱情教育的通识化为目标的课程建设。目前在台湾地区的各大学校园中,与爱情关系相关的成长出现“活动”较多与“课程”较少的情形,现有开设的课程多半是以性别教育为主。根据爱情关系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143位台湾地区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爱情”的定义进行开放性描述,经内容分析后,将资料进行分类归为“理性论”、“感性论”、“单向论”、“互惠论”、“主动论”、“被动论”及“比喻论”七类论述;其中以互惠(reciprocity)论述爱情占最多(43%),其次是“比喻论”(15%)。至于男女对爱情的定义主述内涵方面,在理性或感性的认知上,男生以理性论述较多,女生则是以感性论述较多;以比喻的论述来形容爱情的部分则是以女生居多。最后,基于爱情定义之认知及大学阶段爱情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爱情教育的课程开设、教学方式及教材三方面提出爱情教育通识化的建议方向。    相似文献   

7.
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从理论上讲它存在着两种可能的思维方式,即现成论的思维方式和生成论的思维方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现成论”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把教育活动过程看作是可以“预成的”,使本应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思想政治教育陷于软弱无力的处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应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走向深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始于80年代,迄今有过两个高潮阶段;第一阶段在1993年;第二阶段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可称为教育产业化论;第二种是教育非产业化论;第三种是教育不完全产业化论。教育产业化论抛弃了教育的本质,忽视了教育产业的二重性;教育非产业化论不符合我国学校办后勤、后勤办社会的“特色”;只有教育不完全产业化理论是一种比较客观的主张,有利于高校“减负”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教育哲学孕育了丰富的当代教育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理论资源,无论是苏格拉底的“反讽”、柏拉图的“idea”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都体现了一种“理性”与“生存”的张力平衡,但他们的教育哲学生存论开启并不彻底,造成了后世教育哲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李光地论“学”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光地论“学”内容丰富,除了主要论述读书之道外,还涉及到士人的品质修养和学术态度等方面.李光地有感于世事的学术风气的败坏,试图匡正时弊,引领、开创一代新的学风,其论“学”内容实质上是对孔孟、朱熹等儒家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可以说,李光地不仅是政治家和思想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的论“学”思想处处闪耀着作为教育思想家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1.
教育艺术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诉诸情感,心仪自由,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的活动.从逻辑上讲,教育活动与艺术活动具有太多交叉的地方;从现实中看,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本质主义、功利主义等弊端,如果以艺术的理念与方法来审视教育,艺术则是拯救学校教育的一剂良药.教育艺术既是一种教育存在,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境界.让课堂充盈“有意味的形式”,让“技艺论”、“情感论”的艺术方法成为教育策略,让艺术的自由精神理念成为教育的价值尺度,是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艺术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朱熹对儒家教育传统的集大成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对儒家教育传统起着集大成作用。他的集大成作用主要表现在:论证了理学教育的理论基础;继承孟子以明人伦为主旨的教育目的论;构建“三纲五常”为“天理”的德育论;提出了格物穷理以致知的教学论思想;遍注群经,辑合并注解《四书》和北宋理学家著作,深刻影响我国南宋以后封建社会后期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把握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关乎教育强国建设的前途。通过包容与共存,回答乡村教育的“存—废”之问:乡村教育要从“消亡论”走向“振兴论”,通过重塑乡村教育具有基本的结构功能意义、教育城镇化进程已经接近发展极限、城乡教育实现公正的治理之道三个认识维度,解决和平赤字挑战,实现“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对抗”目标。通过尊重与共生,回答乡村教育的“优—劣”之问:乡村教育要从“依附论”走向“自主论”,超越优劣对比,须经历“认识你自己”“公正的旁观者”“陌生化支持”三个层次,解决信任赤字挑战,实现“文明尊重超越文明优越”目标。通过合作与共赢,回答乡村教育的“开—封”之问:乡村教育要从“迷茫论”走向“自信论”,立足实质对话消除隔膜、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真诚交流增强互信三个阶段,解决发展赤字挑战,实现“文明互鉴超越文明隔阂”目标。不共处、不对等、不对话的城乡教育关系,没有最终的受益者,城乡教育应是一个充分容忍多元、尊重多元、欣赏多元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于幼儿教育实践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其“活教育”思想的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十三条训育原则等很多思想都可以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启示。基于此本文提出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真实中学习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哲学思维的创新本性源于 :反思式思维的“批判性”和“前提性”。哲学教育的创新使命是培养学生具有问题视野、世界视野和综合视野有机统一的现代视野。以“趣”引思、以“化”启思、以“论”导思、以“行”激思 ,是实现哲学教育创新使命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网络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讨论界定 ,用主体论厘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 ,运用社会学的“戏剧论”、经济学的“成本理论”等讨论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过程 ,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教育目的是由人类意志主观外在地决定的。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内在目的论”或“自生目的论”。杜威的这一观点可以从哈耶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生秩序”的理论中获得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物质救国论”和“政治救国论”暴露出缺陷 ,严复致力于西方理论著作的翻译 ,倡导“教育救国”。“教育救国论”全面比较了中西文化 ,直探西方富强的命脉所在 ,强调以西方文化体系重铸中国国民素质 ,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了总的清算和批判 ,把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 ,敲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国存的警钟 ,带给中国学界一场相当规模的思想启蒙 ,但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的学术态度和贬低革命的政治立场 ,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市场体制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各种市场体制都在探索建立,教育体制也在摸索着改革。作者认为教育劳动的价值必须通过商品学校才能得以实现,而教育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教育价值实现的保证。作者进一步对教育市场主客体结构时空结构作了客观的分析,对教育产品的交换关系作了探论。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两次“猴子审判”相映成趣,两者都涉及自由教育原则,但结果却大相径庭。第一次“猴子审判”借助自由教育原则帮助达尔文的进化论进入美国学校课堂,而新版“猴子审判”却在自由教育原则下试图用“神创论”和“智能设计论”取代进化论。“猴子审判”向美国自由教育原则提出了挑战,迫使对自由教育原则进行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