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一些批评家以诗或词的形式表达词学思想或进行词学批评,一些著名的论词诗和论词词成为词论家的代表性的词论文献,成为词学理论的载体,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浙西词派的厉鹗、常州词派的宋翔凤均有《论词绝句》,晚清四大家王鹏运、朱祖谋也写有论词诗词,有些表达了对词体特征、词史发展、词坛利弊的看法,有些评议了历代词人、词作风格特点、渊源、影响等问题,颇具理论色彩。这些论词诗词是他们词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儒家<诗>学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源泉.从最初在形式、内容上的攀附<诗经>,并利用孔子删诗的问题为词辩护,到从理论根基、审美原则、诠释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吸收<诗>学理论,清代词学理论的构建受到了来自儒家<诗>学话语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动因有词体本身"尊体"的需要,也有词学构建者经学背景的因素.<诗>学话语的渗入,虽说成为主流经学意识影响词学的重要方式,但也客观上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丰富了词学理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词论的儒家化也从根源上导致了晚清词学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温庭筠既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位专力作词的词人,在其创作则明显表现出"诗词一体化",即其诗、词多仿效"齐梁体"。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题材、意象和风格诸方面。题材上,闺阁、宴游为其诗、词之共有;意象上,无论诗、词,都有着比较固定的意象群,所选取的意象也多富艳精工;在风格上,则密丽浓艳为其诗、词之总貌。由温庭筠创作的"诗词一体化",正可见出文人开始尝试创作曲子词对以后词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词学理论文献的主要形式有词话、词选、论词诗词、词律词韵、序跋批注、书札专论文等。本文分别评介了清代词学文献诸种形式的特点以及近年来学界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明代词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严守诗词之别,强调诗言志、词言情和诗雅词俗;在风格的取舍上,崇尚婉约,贬抑豪放;"小道"、"卑体"的词体观居主流。明代词学思想上承宋元,下启清代,对清人的词体观影响较大。作为词学史上的一环,明代词学思想自有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晚唐五代开始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和北宋中期围绕这一创作现象的批评论争,不仅涉及到词的创作方法和词史发展的方向问题,更对诗词体性的异同之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诗为词"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创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填词对诗歌句式句数及婉媚风格类型的趋同,而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相关评说则重在分辨诗词体性之异.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在强调词体之独立和本色的同时,也主张通过诗人句法来体现词中的情感力度和壮阔风格;而在演唱风格上则在宋代普遍流行的女音之外,追求声调高逸的男音色彩."以诗为词"的内涵及其演变在唐宋语境中可以得到准确阐释,并可借此展现宋人词学观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7.
对于诗词的畛域、历来众说纷纭。廊清词与诗(这里指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或者诗词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词,是诗非诗。从广义来说,它属于诗歌这个大家族,是抒情诗的一个种类。然而从它所独具的艺术特性来说,又不能简单地合二而一。诗和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历来并称,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诗鼎盛于唐,词全盛于宋,唐诗宋词,密不可分。唐诗上承我国千百年来诗歌创作的精华,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词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的逐渐深化,一批有创见的研究专著应运而生,其中陈水云博士的《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下称陈著)是颇具特色的一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史论结合。论由史出、史论结合,是陈著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点。从严格的历史主义出发,陈著以流派为纲,以人物为考察对象,所论皆以材料为依据。其所论词学词派,不仅囊括有关词话、词家文集、词集的序跋,而且搜集了论词之词、论词之诗等多方面的材料,这些爬梳整理而成的词学史料,不仅因其传达了丰富的词学信息而具有相…  相似文献   

9.
词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诗有着明确的分工,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这种风尚在姜夔诗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便由于时代等原因而引志入词,姜夔仍力求词的当行本色,因而其诗、词思想内容各有侧重。其主要表现词多写恋情,忧民忧贫之情只见于其诗;词中多咏物之作,诗中多亲情酬赠之作。这种不同主要源于其对诗词分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袁枚倡导的"性灵"诗说流行于清代乾嘉时期,其本人与乾嘉词坛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疏离状态。袁枚极少评词,也不擅作词,并未直接参与当时的词坛建设,其子袁通在创作取径上的转变可以佐证这一点。而"性灵"诗说对词坛的渗透则在郭麐的词论中有不少体现,郭氏对朱彝尊、厉鹗的不同评价,就与袁枚保持了一致,他以"性灵"词学观为核心,否定了词坛上强调忠孝与声律的两股势力,这二者其实构成了晚清词学在解词、作词领域的主流,这一敏锐而有前瞻性的词学观后继乏人,可说是词学史上的一个遗憾。在浙、常交替的词史背景下,"性灵"诗说在加速浙西词派分化、推动词史复古之风的兴起,以及深化晚清词论等方面对清代中后期的词学演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模式.随着词创作的兴盛,"知人论世"出现在词学批评中.由于"知人论世"属于儒家诗教范畴,而词具有明显的娱乐艳情性质,"知人论世"在早期词学批评中时时表现出矛盾和悖离的一面.苏轼"指出向上一路"开拓词境以后,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找到了契合点,并且伴随着词体的推尊而不断发展."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清代词论中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2.
清代关于"词学"的理解有一个从指向创作到研究的过程,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体制、创作、词史三大知识版块。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主要表现在汇编型词话上,到晚清逐渐从单一知识型逐渐向知识、思想兼具型转化,《艺概》《论词随笔》《人间词话》即是其表现。进入清末民国,因为现代教科书编写蔚成风气,词学体系建构亦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3.
旺都特那木济勒及其子贡桑诺尔布是清代末年的王公贵族和朝廷官员。在文才上,父子二人均才华横溢,诗词造诣颇深,用汉文创作了大量诗歌,是文名卓著的蒙古族诗人。旺都特那木济勒的《如许斋集》共创作有一千二百二十四首诗词,贡桑诺尔布在诗文上颇有成就,著有《夔庵吟草》。父子二人诗歌均不同程度受到唐宋诗词的影响,旺都特那木济勒在诗作中多使用唐宋诗成句,步韵、和韵及仿效唐宋诗,娴熟运用汉语诗歌技巧。受乃父影响,贡桑诺尔布也多有对唐宋诗的仿效的诗作,其词有稼轩词风。  相似文献   

14.
从宋初的潘阆到清末的王国维,历代词论家为改变词为“艳科”、“小道”的观念提出了各自的尊体主张。他们有的取道革新的途径,有的采用复古的方法,却又共同表现出了对诗的回归依附,通过证明诗词同理、诗词同源、诗词同旨、诗词同类等来使词进入可以与诗并列的“言志”传统,最终为词争得了时代文学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学正变批评主要在古典诗学与词学两大维面展开:从诗学正变批评而言,清人主要从对正变的理论阐述,对诗史、诗体正变的多样判析及对传统诗学正变批评的消解三大方面予以了展开;从词学正变批评而言,清人则主要从词体质性及词作风格特征,词作历史发展,具体历史时期的词人词作,词作艺术表现与审美效果,以及对传统词学正变批评的转替和融通等方面予以了展开。清代文学正变批评在整体上体现出比此前任何时代都更为平正通变的批评视野,它们为我国古代文学正变批评的最终深化、融通与消解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以佛义禅理论词是清代词学的特殊现象。明代以前,佛家对词体持排斥态度。清代词学家借禅宗表现新的词学观念,用禅宗范畴对一些词学命题进行新的阐释,或借禅境喻词境,另辟蹊径以探寻古今词人词作的艺术意蕴。佛义禅理成为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董希平 《南都学坛》2004,24(5):78-82
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其词的创作的重要特色。而实际上此前词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宋诗的助力。在创作上 ,由于宋代士大夫大多诗词兼作 ,因此宋词发展中借鉴了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 ;由于传媒手段的发展 ,词体的社会功能得以扩大 ,诗词在传播领域也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在此意义上 ,宋词繁荣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得到了宋诗的助力 ,可以说宋词是和宋诗一起走向高峰的  相似文献   

18.
论晏殊词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有别。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①即词虽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有逊于诗,但在抒写情致的深度上却有所开掘。由于“词为小道”、“词为艳科”的观念影响,词这种文学体裁受到的封建伦理方面的约束就少得多,因而在表现世俗人情的真、深方面就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朱乔尊云:“词虽小技……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词愈微,而其旨益远。”②刘体仁云:“词中境界,有非诗之所能至者,体限之也。”③王拯云:“(词)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选本之盛是清代词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清人将词选本作为体现自己词学思想的工具,对词坛风气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清代词学史上的词选大致有三种:宋人所选唐宋词选、新编历代词选、当代词选。清人对各种词选之于词坛创作风气的作用高度重视,将词选作为词学批评的工具和词学理论的载体。在清代词史上,几乎每一个流派的出现,每一种思潮的兴盛,都与相应的词选有关。词选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形态,在清代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