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崇国 《创新》2010,4(1):116-119
叔本华和尼采同为19世纪著名的意志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同是对生活持悲观的态度,但他们在摆脱痛苦的途径上却不同,叔本华采取的是否定生命,而尼采则是对生命的肯定,这样就出现了生存意志和强力意志、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并非为效忠清室而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6月2日,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投身北京颐和园内昆明湖自尽。对王国维自尽原因,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王国维是为效忠清王朝而死。戴家祥教授是王国维的及门弟子,又是迄今为止尚健在的不多几位亲历王国维自尽事件的人,他的见解可谓十分重要的资料。戴教授否定了王国维为效忠清室而死的说法,认为王国维之死有其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等多种原因,而其中他那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导致他最终走向虚无主义极端,回归大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斯坦博宣称,西方传统哲学已丧失了重新审视现实的能力。确实,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传统哲学可以说未提出过使人耳目一新的灼见。现在的状况仍然令人失望,甚至于连哲学自身的任务都不能确定。因此,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幽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肆虐地游荡着。我们或是忍受这个幽灵,或是寻求妙方、制造良药来防治我们的精神衰颓症。斯坦博选择了后者,并为此而重新考查了海德格尔和佛教的思想。在斯坦博看来,“现实是什么”、“人是  相似文献   

4.
叔本华与尼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和尼采同为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分析和阐述了这两位哲人在生存意志和权力意志,直觉、真理和价值、伦理思想等方面的异同。认为,叔本华是叙说做人的痛苦,人生的艰辛,是悲观主义的低鸣;而尼采则是憧憬超人的快乐、权力的诱惑,是乐观主义的高唱。二者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送走了神的世界,迎来了人的黎明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叔本华哲学在19世纪上半叶作为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对立物,从总体上看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因而其消极影响是不可否认和应当受到批判的。但他提倡用新的哲学方法来探讨世界的本质、把人的生存当作哲学的第一要义来加以确证和研究、倡导哲学贴近生活以及他的意志主义哲学思维方法给近现代哲学带来的气质性变化,都说明其哲学思想中蕴含着合理的内容和某种积极的意义。因而,我们对叔本华应该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6.
佛教与基督教人生哲学之比较李少惠佛教和基督教是世界两大宗教。宗教表面上似乎是以神为中心,其实人才是它们探讨的主要对象。它们对人生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是在宗教形式下进行的。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佛教与基督教在人生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但是,...  相似文献   

7.
经量部又称说转部(Saukantika),是部派佛教中产生最晚的学派。此派产生虽晚,但对以后佛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在大、小乘对立时期,它和毗婆娑论师同为小乘佛教的代表,而瑜伽行派(Yogacara)和中观派则为大乘佛教的代表,并合称为印度佛教的四宗。约在公元一世纪时,经量部从毗婆娑论师即说一切有部中分化出来。与说一切有部的重论不同,经量部则偏重于经。由于所重的典笈不同,所以两派的基本观点也不相同。经量部认为现在实有,过去、未来无体,这就和说一切有部完全不同。经量部的这一基本观点,是在接受大众部的影响与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之,可以说经量部是小乘内  相似文献   

8.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08,(2):59-63,95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思辨性较强的两个宗教.两教对事物的基本形态类别问题都十分关注.它们的大量文献中均有这方面的论述.佛教在其发展中形成的主要分支和婆罗门教中的主要哲学流派,分别提出了系统的事物形态类别划分理论.二者的这些理论有相同处,也有差别点.分析和归纳两教的这些内容,对在总体上把握古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理论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美国这个历史并不算太长的国家里,家庭模式及其价值观也几经演化。19世纪后期,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美国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离婚率上升,在家庭内部,亲属关系疏远,家庭与社区网络的联系日趋淡薄,儿童受到虐待,在城市贫民窟里生活条件很差。对于美国家庭的这些变化,美国各界及其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始重视这些问题,并展开讨论,力求找到解决的办法。在这场有关家庭问题的论战中,主要分成两派: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派。悲观主义派认为:美国家庭正在失去抚  相似文献   

10.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佛教入世精神的比较研究郭青生中日两国的佛教同属东亚佛教文化圈,建立在相同的基本经典的基础上。公元六世纪以来,日本的佛教就开始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其主要宗派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因此,中日两国佛教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由于两国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12.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0,(3):124-133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的两大主要宗教派别。两教对宇宙万有或自然现象都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佛教中的“五位说”和婆罗门教中的“句义论”展示了两教在这方面的基本理论。它们都被认为是达到其各自最高境界的重要智慧。这两种理论在分析事物或现象时有相同处,也有差别点。梳理和研究这些内容对于深入认识印度思想以至东方文化的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尖锐化,引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思想混乱,他们普遍流露出历史必然灭亡的感觉和社会悲观主义的情绪。他们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风行一时的自由改良主义的立场转到对未来人类作出悲观预言的极端虚无主义的立场。近年来,在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美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罗伯特·海布罗纳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悲观情绪。西方报刊把海布罗纳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人类前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文佛典对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婆罗门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及佛教的影响大。但中国古代汉文佛典中有着大量对于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这些文献材料中保存了不少印度本国没有保存下来的内容,它们对完整准确地理解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主要差别或不同特点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评《天才与奇才:叔本华对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影响》[美]R.麦克多诺张国洪译韦纳坚决主张“维特根斯坦的最初哲学是叔本华主义”(第10—11页)。虽然与叙本华的联系已被公认,但是“流行的倾向”(第9、17页)却忽视了这一点(韦纳从未提及在《荒诞监狱》第...  相似文献   

16.
佛教神通观     
神通在早期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五世纪觉音撰写的《清净道论》是一部权威性的上座部佛教概论。全书二十三品,其中有两品(说神变品和说神通品)是专门论述神通的。但自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实证主义的兴盛,在佛教研究界,学者们常常故意回避早期佛教中的神通问题,甚至佛教学者也自觉地对神通问题进行淡化处理。因为按照近代科学标准,佛教的  相似文献   

17.
王博识 《南亚研究》2011,(2):121-130
老子与原始佛教在哲学思想上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原始佛教对抽象的世界观问题并不关注,而老子则建构起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两者世界观的共同点是对现象世界溯源式的认识思维方式及关于人生现象生成过程的描述。在价值观上,二者均追求精神的超越:老子对于现实政治、人生仍有自身的现实祈向和价值追求,原始佛教则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老子将"道"视作现象世界的本根性存在,建立了"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在思维脉络上,老子首先强调"道"的超越,然后又从道的高度反观人生、指导人生;原始佛教则通过对人生现象无常苦空本性的体悟实现对人生痛苦的超越,其超越是藉由洞观的智慧达成的。  相似文献   

18.
自鸦片战争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刺激了当时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研究中西方文化之优劣与短长、吸收与继承的时代责任感。其中胡适等人的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对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和抵挡封建卫道士拒西方文化于国门之外的逆流,是起过进步历史作用的。但他在鼓吹“全盘西化”论时所暴露的民族虚无主义却起了消极作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已成历史定论的问题近年来又有所抬头。因此,重新剖析这段文化史上的重大问题,对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谈美学,特别重视艺术问题。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有关美学部分,对各种艺术问题的探讨,就占去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对此,他有过说明,认为美学应当探讨各种艺术,这样建立起来的美学理论,就会获得完整性和明确性。因此,研究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对他的艺术理论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叔本华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文艺、音乐三大类,各类之中又依据其不同表现特点,分为若干种。这与前人大同小异,并无根本的区别。值得注意的,则是他的艺术分类原则,以及对各种艺术的审美特性、特殊课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净旻 《浙江学刊》2006,(4):33-38
天台宗是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深度和思辨水准的佛教宗派,引导着中国佛教走向了精湛与成熟,历史上曾长期在江浙佛教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力图以百科全书辞条的体例,通过宗名、宗史、宗典、宗义四要素的切入,扼要勾画出天台宗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从而对这座“代表中华佛教圆熟境界”的巍峨巅峰作一全面的鸟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