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指出"为闺阁昭传"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的误读,并非曹雪芹的本意;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哲理思考,他比较自觉地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和解读封建社会,全书充满了《易》的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2.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荀况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同时又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地改造了《老子》的“道”的学说,吸收其中“有无相生”论的合理部分,发展了“物生有两”的朴素辩证法宇宙观。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观德者得失之变”,在《韩非子》一书中较多地体现了辩证观点,特别是他提出的“矛盾之说”,同其前辈朴素辩证法思想相比,更具有新的战斗性特色。我们在《论荀况的朴素辩证法宇宙观》(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2期)一文中曾说:“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的时代。在这个历史大变动的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红楼梦》,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部很有价值的政治历史小说。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曹雪芹,以惊人的艺术表现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通过对四大家族衰亡过程的艺术概括,给处于没落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摄下了广阔的阶级斗争画面,对封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一部形象的“四大家族”衰亡史,封建社会没落史。  相似文献   

4.
一《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鲜明反封建倾向的政治历史小说。它象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它又是一份判决书,宣判了没落地主阶级的必然死亡。象这样一部小说,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地主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的诬蔑、歪曲,本不奇怪,这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反动阶级懂得,对于象《红楼梦》这样为广大人民喜爱的进步作品,禁是禁不绝的,还必须用各种方法去抹煞和贬低它的意义,歪曲和篡改它的思想。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胡适宣扬《红楼梦》“全书的‘旨义’”是“闺友闺情”,其罪恶目的就是妄图用这种反动观点去“指导”青年阅读,阻挠他们正确认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兵学和哲学是紧密联系的,兵学充满哲学,哲学运用了兵学中的战例.被中外学者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其提出的“修道保法”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知己知彼”的战争认识论,“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等,都可用来分析战争的胜负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并指导战争、驾驭战争,把战争引向胜利.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发表的施昌东、富恩两同志写的《论荀况的朴素辩证法宇宙观》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但对其中关于“荀况的‘天人相分’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有些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与作者商榷。施、富二同志为了论证“荀况的‘天人相分’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  相似文献   

7.
韩非是我国先秦时期法治思想和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第一个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了“矛盾之说”,从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了“矛盾”范畴,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程度上论及到矛盾规律的一些方面,对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关于“矛盾之说”的辩证性质,我已另有专文论述。本文仅就韩非思想体系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深刻地展现了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走向衰败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一部形象的封建社会没落史。作品里所写的封建贵族阶级的代表贾府,已开始处于没落地位,但统治者是不甘心于自己行将灭亡的命运的,必然要做出种种的努力,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礼法秩序和礼治局面,以使这个“诗礼簪缨之族”“永保无虞”。这也就是效法孔老二实行“克己复礼”。但是,历史发展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一切没落阶级妄想阻止社会前进的“复礼”美梦,必然要遭到彻底破产。曹雪芹在《红楼梦》作品中形象地揭示出这一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9.
张兴德 《南都学坛》2006,26(6):39-45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意在“以文补天”———“补”封建社会的“天”,但是《红楼梦》实际告诉人们的却是天不可补。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区分两个不同版本的“顽石”故事,并全面理解原著中的“顽石”故事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其“补天”思想的本意。有人否定程高本而又用程高本的“顽石”故事来研究曹雪芹的“补天”思想,这种“研究方法”不可取,是犯了不可思议的逻辑错误。《红楼梦》是一部“盛世危言”,不能离开书中描述的实际内容,随意拔高其思想。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毛泽东关于曹雪芹“补天”思想的谈话,其基本精神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有人著文讲过。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哲学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在古典军事理论上的辉煌成就和卓越贡献 ,是与其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密不可分的。本文从哲学的角度 ,对《孙子兵法》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 ,对书中蕴涵着的许多睿智而精深的军事哲理 ,做了一些不拘前人之言的探索 ,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孙子兵法》反天道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重视将帅主观能动作用的“胜可为”思想、朴素辩证的发展观思想 ,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文化产生了厚重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红楼“四春”的命运,是贯穿《红楼梦》的悲剧基调之一。通过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出身与取名、性格、才能、归宿等四个层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进程中,贵族青年女子的种种遭遇及悲惨命运。她们的性格及命运归宿,似乎分别暗合了中国儒、释、道三大学派的思想理念。这是否是营雪芹的精心设计,不得而知,但她们共同的悲凉命运,应当隐含了作者对封建末世的彻底失望。  相似文献   

12.
周汝昌从文本研究角度立论的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小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的魅力》(《红楼艺术》增订版)、《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周汝昌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是建立在"写实自传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思想与艺术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尤其他的"还‘红学’以学"的倡言,曾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这一学术争鸣的深入展开无疑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研究的深化和红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周汝昌专人研究"已然成为红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4.
"红学"若无"史"可鉴,它的发展也就没有方向;当然,"金学"若无"史"可鉴,它的发展也同样没有方向。"红学史"著述已见规模,"金学史"著述有待跟进。红学史常见的写法基本上是或"通史"写法,或"专题史"写法,尚未看到这种"以学人为主线,逐一立案考述"为旨趣的红学史著。于是,《红学学案》的撰述则立意出新,试图写出"似旧而新"的"学案体"或"学案性质"的红学史著述,以"学人"为主线建构红学史著述新体例、新格局。庶几可不拘格套,另辟蹊径,换一种眼光看红学。《金学学案》可谓《红学学案》写作模式的全方位地移植,即《红学学案》的学术理念、写作原则和写作方法以及整体构想等都对《金学学案》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王国维以来 ,悲剧说一直是红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但悲剧说对《红楼梦》的解说并不充分。文章对红楼悲剧建构轨迹的检索 ,揭示了红楼悲剧意识形成的内在线索。这一线索表明 ,悲剧说与作为文化大书的《红楼梦》之间 ,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红楼悲剧的裂隙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6.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诗词创作和诗学理论主张的讨论,这种讨论融入了小说的血脉,成为了小说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红楼梦》所构建的诗学思想体系深受当时所流行的明清诸家诗论的影响。一方面,《红楼梦》对明清诸家诗论的接受与传承,构成了观点鲜明的红楼诗学;另一方面,《红楼梦》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明清诸家诗论进行批评与改造。总的来说,这种接受或批评是客观而辩证的,也是符合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在红学史上,纸质红学文献的优越性十分明显。近二十多年,出现电子红学文献是信息社会文献载体进化的必然产物。各种红学文献载体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相互匹配、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序跋作为《红楼梦》流传的重要“副文本”,促使序跋者承担起文本生产与读者身份的双重角色时形成了一种熟知《红楼梦》创作原委的阅读特权,并予以多角度的文本意义建构,进而对版本、流传及创作倾向进行主动式阅读推介。同时,序跋者试图从自身的经历与处境品悟《红楼梦》文本,以便从中获取一种“主体间性”式精神体验与心境解脱。序跋者突显《红楼梦》意义建构的普遍性诉求,乃至尝试代入文本而凸显品评主体精神活动的能动性行为,构成了清代中后期《红楼梦》阅读史迹的一种独特演进路径。因此,基于阅读史视域探讨《红楼梦》的接受,有助于深化其流布的诸多细节,进而在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选择中挖掘不同读者群体的心理认知,合理定位其“文学感受力”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