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实践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理论依据和现实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从“大课程”的“大德育”观念出发 ,提出了实践德育课程的基本内涵 ,阐述了实践德育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教育学依据和德育学依据 ,并根据现代德育课程发展要求 ,提出了按照德育课程理念进行公共理论课程建设、积极吸纳学校经常开展的有德性的实践活动、按照现代德育课程理念进行实践德育课程总体开发及加强实践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等现实策略 ,并提出了把实践德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构建 ,用包含直接德育课程和间接德育课程、学科德育课程和实践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大德育课程观”来进行实践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课程权利体现在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各个环节。一些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受到专科时期课程政策、标准和理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课程权利的不平等。从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权利界定入手,分析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师生课程权利不平等现状和矛盾的种种表现,提出了实现师生课程权利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研究历经萌芽、探索和发展三个阶段.在遵循传统与现代并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研究路径下,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对课程设置、课程形态、课程开发、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标准等课程问题进行了探究.针对研究路径和课程问题研究,提出特殊教育课程研究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4.
课程的预设性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学生被迫游离在课程运作的边缘,学生的课程意识亟待激发和创设。课程自身发展的特点要求课程建构应该围绕学生开展。从课程文本分析的视野探究学生课程意识的创立,即是从学生课程的目标意识、建构意识、实施意识、评估意识和享用意识探讨学生课程意识的创立,课程文本在学生课程意识创立的背景下分别演变成自传文本、发展文本、生活文本、生产文本和美学文本。课程文本在学生课程意识创立下的演变趋势,引发学校课程理论深入思考学生课程运作参与模式,启迪学生体会学校课程发展理论的含义与形态。  相似文献   

5.
课程知识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为了了解课程知识的演进过程以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斯宾塞、杜威、布鲁纳、阿普尔和多尔的课程理论中的课程知识,并分析课程知识在特征、价值、主体、研究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期望能为当今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意识的确立是高校体育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再造和课程评价的前提和保证,直接影响着新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与课程改革的进展。文章在认真解读新纲要的基础上,对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在新课程改革中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现代课程意识以及培养途径给予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需要考虑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和性质 ,把普通文化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确定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 ,优化课程结构 ,丰富课程类型 ,以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新型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课程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我国学者所借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限于派纳等1995年提出的"课程理解"阶段之前的成果.实际上,此后在西方学术界,后现代课程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后现代课程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新主张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高夫的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课程观、雷诺兹的课程航线思想、利文斯通的课程未来学观点、佛耐丁关于科技发展对课程影响的反思、胡文松后结构主义游牧的课程思考方式、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思想等.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扩展了课程再概念化的内涵,进一步颠覆了现代课程研究范式注重技术理性和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从"课程理解"范式的基础上向"课程反思"和"课程改造"范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依据Dudley-Evans&St John的需求分析框架制定调查问卷,对翻译专业一到三年级本科生展开本科课程设置的需求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一半的学生想要从事专职译员的工作,其中将近80%的学生选择应用翻译;学生对课程比重和课程顺序满意度较低;对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和口、笔译实践类课程和翻译职业知识类课程需求较大,而忽视中文类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翻译理论类课程和译作评析类课程。基于此次调查结果以及相关的社会需求调查研究成果,笔者遵循《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精神提出了翻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语言课程模块,翻译技能、知识与实践课程模块,职业领域课程模块,跨学科知识课程模块以及人文知识课程模块,旨在培养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语言能力、翻译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学科领域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是国家宏观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在国家宏观课程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决策的开放性、民主性、体现学生、学校和社会差异性等特征.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协调好国家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开展积极的校本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保障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资源,解决好课程的兴趣性和学术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