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生态经济学的某些研究领域已显现出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陈旧框架同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态经济学实际上长期忽视了对"演化"属性的关注,并在研究中排斥制度因素。鉴于此,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应当重视对"演化"和"制度"的关注,这将催生一门新学科——演化生态经济学。它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优势,对中国这样生态—经济矛盾突出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2.
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传栋 《文史哲》2002,(2):160-164
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及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状态所需要的经济条件、经济机制及其综合收益的学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边缘性的理论经济学科,它的研究同生态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科学哲学的角度.在对主流经济学研究纲领解析的基础上,指出主流经济学长期忽略生态维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对此.经济学家们通过科学哲学发展理念的贯穿和提升,进一步设计整合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形成新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研究纲领继承了主流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精华,并且努力弥补其生态缺憾。发展并运用生态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战略是覆盖全社会的战略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战略是覆盖全社会的战略思想,因为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土地、水、生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问题,不存在城乡界线。生态经济学不是部门经济学,它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从传统发展观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是发展观的历史性飞跃,生态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是实现这一转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传统经济学对于“资源诅咒”的研究重点是富裕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机理,关注经济增长却忽视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归纳总结传统经济学对“资源诅咒”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对生态资源与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研究中的思想、系统观点、生态功能及生态资源价值和生态能力等方面与传统经济学分析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清晰地解析“资源诅咒”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为绝大多数国内外学者所接受。从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社会主义构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态经济学的几点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弃“唯科学论”、“唯生态论”的生态经济学预设前提和方法论视角,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和发展生态经济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人类解决生态失衡问题的前进步伐;另一方面,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倡导节约的生活、生产方式,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维持原始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着重对生态产品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利益补偿机制提供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态经济学变迁及其理论演进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流经济学始终不能把生态要素很好地纳入其研究范畴与学科体系,生态经济学的发展为人们更好地阐释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做出了巨大贡献.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范畴和学科边界尚不够成熟和稳定.本文旨在探索"生态经济学"思想渊源,透视生态经济学理论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道德到深生态道德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更是基于哲学、政治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过程.从深生态道德的历史模块、环境特征、实践维度去分析深生态道德的"深"的含意,对构建深生态道德的价值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补偿问题是一个生态政治经济学问题,这是因为:首先,从生态补偿的目的来看,生态补偿终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本",而自然资本作为生命的支持价值,既包含经济学的内涵,又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生态补偿问题的产生来看,这既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是整体的公共政治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两种方式来解决.再次,生态补偿是对社会生态合作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政治经济学安排.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态通论》提出了社会生态大系统概念,阐述了生态体的内涵及其运行规律。生态资源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学主要观点进行了反思。人类社会经历了礼治社会、法治社会、机治社会。机治社会是以自然规律和社会运行规律为主导,以平等竞争和自由竞争为特征,通过激烈引导、有序竞争和整体协调的方式,实现治理的一种社会运行形态。生态社会治理方式,会逐渐被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是近年来在生态经济学、生物保护、生态城市等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维护完整的生态网络、恢复自然过程与功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EI概念在国内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人”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人"理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经济人"理论批判,而且在于对"经济人"理论的超越,即对发展新的经济学科、推动新的经济模式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生态人"理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把征服自然作为主要生产能力内容的研究目标,转变了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并在创立新的经济学学科方面提供了帮助,推动其真正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生产的关键问题,较为全面、协调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从其实践意义上看,"生态人"理论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满足于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新的经济形式,推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运用最少的资源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主导下的为拯救、修复、重建因人类活动而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或者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活动称为生态移民.涉及相关利益的补偿问题直接关系到生态移民项目的成败.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视角解释分析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的概念、内涵及建立的基本理论依据.准确定位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制定较为合理的生态移民补偿政策,深刻分析生态移民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依据有利于选择更为合适的生态移民补偿途径、方式与方法,并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是为了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通过制度安排对生态产品提供者给予的补偿。本文在分析生态系统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补偿的内涵;从生态系统服务所具有的外部性、公共性和生态系统价值论三方面探讨了生态补偿的经济学属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市场失灵等现象;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生态补偿所面临的公平与效用问题。通过以上对生态补偿的生态学、经济学及社会学原理的分析,以期为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思华 《学术论坛》2006,1(5):62-66
文章是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经济学阐释,论述了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有机统一的生态经济思想;劳动与劳动过程理论构成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生态政治视野中的生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考察了生态补偿问题的多维视野后,从生态政治的视野把握生态补偿,认为生态补偿是政府主导下合理分配社会一经济一生态复合系统中的各个不同利益主体间合作所带来的生态收益与成本,以达成生态正义、保护自然资本的生态政治经济制度安排.生态补偿问题是一个生态政治学问题,这是因为:首先,从生态补偿的目的来看,生态补偿终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本",以维持人类社会长远的整体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而自然资本作为生命的支持价值,既包含经济学的内涵,又是一个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生态补偿问题的产生来看,这既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是整体的公共政治问题,必须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公共主体和市场主体两种方式来解决.第三,生态补偿平等地分配社会生态舍作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生态正义性的政治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生态经济学是按生态学的标准和要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它极力主张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在世界自然遗产管理过程中,引入生态经济学理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确保世界自然遗产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经济学是按生态学的标准和要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它极力主张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在世界自然遗产管理过程中,引入生态经济学理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确保世界自然遗产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