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威廉·勃特勒·叶芝的诗作《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虽篇幅不长却意象纷披、内涵丰富,本文试图结合弗洛伊德、荣格及弗莱的理论从心理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以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云街》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蒂姆·温顿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两个普通澳大利亚家庭经历无数风雨磨难后重构生活,最终完美和解的故事。象征主义手法在《云街》中的物品、人物及情节三方面的运用使其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更加完美,对《云街》的分析也为解读蒂姆·温顿的小说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以荒诞、恐怖小说成就最高。这类小说常以死亡、谋杀为主题,具有很强的恐怖效果。《一桶亚蒙蒂拉多酒》便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坡在这篇小说中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和简洁凝练的文风。坡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恐怖故事,但事实上他是在通过故事说明更加深刻的问题,表达自己对命运、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4.
《简·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简·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相似文献   

5.
悖论就是表面上荒谬而实则是一种真实的陈述。新批评理论的核心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曾指出,诗歌语言是悖论的语言。如果没有那些对立与冲突的语言存在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这些好诗。通过解读爱伦·坡的名诗《安娜贝尔·李》,我们发现诗中天使、星月和爱情这三方面潜藏着悖论意象,这些悖论因素赋予该诗曲婉复杂的意蕴和丰富的联想空间,进而加深了其诗性美。  相似文献   

6.
带泪康乃馨     
法国一位艺术专家日前称,蒙娜丽莎原本有眉毛。这位专家在使用一种专业相机对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分析后得出了该结论。帕斯卡尔·柯特称,达·芬奇在绘制这张画时使用了多层颜料,最表面的一层使用了一种特殊釉料,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三首词,连续创造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民族复兴的中华巨人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革命风采和时代精神;展示了崭新的中国国格和人格。巨人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灵魂和主旋律的象征。巨人美学感召力是鼓舞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埃德加·爱伦·坡在作品中对女性的奇异刻画巩固了他作为“神秘恐怖的奇异故事的缔造者”的名声,其作品中许多轻妙脱俗的女性常常经历恐怖的死亡,她们或被活埋,或被损毁,或遭受精神吞噬。文章根据自体心理学相关理论证明坡是一位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其自恋型人格由他幼年时的创伤性经历引起,并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女性短篇小说如《贝蕾尼斯》、《莉吉娅》、《莫瑞拉》、《厄舍古屋的倒塌》都是他自恋心理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罗琳在塑造《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主要人物时表现出了哲学家的睿智,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对罗琳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度解读。伏地魔和哈利·波特的出生背景相似,之后却形成了迥异的性格。根据萨特的观点,出生以自在的形式存在,而品质却由自为所决定;通过选择,自为不断地否定自身,逐步形成特定的品质。伏地魔的残忍、诡秘、霸道,哈利·波特的勇敢、爱和责任心都是通过一次次的选择而逐渐定型并得到强化的。人物的选择造就了其性格品质,这恰好印证了萨特的哲学思想:存在先于本质。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07,(4):14-21
为延续与亚历山大·柯达的合同,费雯丽现在将与奥立佛一道主演名为《二十一天》的第二部正片。这部低成本的戏,讲的是一名被判罪的杀人犯与受害人妻子的故事。1937年5月,开始拍摄,由格雷厄姆·格林编剧。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20.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