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诗人,是一个光源,他不只照亮自己,也照亮世中不同的物体。诗人,是一个生存的解读者,而诗人解读本文又构成一个谜,这个双重之谜的解答构成诗性的魅力、当思想的羽翼触及道体的辉光,当骚动的灵魂潜沉到生命的内海时,诗人就于当下体悟中感领到永恒和无限。走近《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诗意和隽永意蕴。解诗者漫步在中国现代诗歌之林,通过文学的力量揭示诗歌所蕴含的精神魅力。在这种对诗人心灵和诗思的追光摄影中,我惊诧于中国现代诗人在无诗时代呼唤诗的惨烈和刚烈,更感佩他们在生命意…  相似文献   

2.
刘昕华 《唐都学刊》2003,19(3):29-33
20世纪80年代前期,西部"新边塞诗群"以其强劲的冲力雄起于新时期诗坛,其豪放激越、粗犷强悍的"新边塞"诗风给新时期诗坛灌注了一种全新的活力,也引领了人们热烈的目光.一时间,周涛、杨牧、昌耀、章德益等诗人的名字频频醒目于不少文学报刊,一度领尽风骚.但当"新边塞诗群"画上它辉煌的句号,西部似乎又复原了它往昔的沉寂.还好,这种沉寂不算太久!继起的西部第三代诗人(这里的所谓西部第三代诗人并非一个诗歌流派和诗歌群落的概念,而是一种代际指称.是对继"新边塞派"之后,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西部诗歌创作新人的总括)复又打破了这种沉寂.沈苇、杨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有代表性的诗人.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论略何芳“歌声即生存”是海德格尔后期提出的一个诗学命题,但同时他认为歌声是艰难的,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歌吟生命歌吟存在。那些冒牌的诗人往往生活在轻浮浪漫的生活状态里。只要一个诗人不能把人带入存在,带入与万物为一的敞开状态,他就不可能成为...  相似文献   

4.
吕刚 《唐都学刊》2002,18(1):94-95
沙陵是活跃在我国现当代诗坛 ,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诗龄的老诗人。其后期诗歌的精神指向大都集中在对生命自身价值及意义的反观与沉思 ;诗歌创作成为诗人进行自我生命拯救与突围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时代的钟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在珍惜生命、优化生命的交响曲中,人们又不能不相信一个现实,那就是“死”。如何死?寿终正寝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长寿而终的呢?当有的人被病魔折磨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当有的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时候,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们多么希望能让他微笑而去,于是便郑地选择“安乐死”。自从安乐死耀眼醒目于报端之后,在我们这个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便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褒贬针锋相对,各自推出诸方面的依据,纷纷投书报刊,掀起了追踪生命、选择死亡的大辩论。一、死的“权利”之争安乐死辩论的一个主要焦点就是人是否有死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8 0年代前期 ,西部“新边塞诗群”以其强劲的冲力雄起于新时期诗坛 ,其豪放激越、粗犷强悍的“新边塞”诗风给新时期诗坛灌注了一种全新的活力 ,也引领了人们热烈的目光。一时间 ,周涛、杨牧、昌耀、章德益等诗人的名字频频醒目于不少文学报刊 ,一度领尽风骚。但当“新边塞诗群”画上它辉煌的句号 ,西部似乎又复原了它往昔的沉寂。还好 ,这种沉寂不算太久 !继起的西部第三代诗人 (这里的所谓西部第三代诗人并非一个诗歌流派和诗歌群落的概念 ,而是一种代际指称。是对继“新边塞派”之后 ,成名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或 90年代初的西部诗…  相似文献   

7.
本文强调朱光潜是一个有很深传统文化底蕴的人。他在留学西方之前已初步形成了艺术是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观照的观点 ,尼采不过是朱光潜审美人生观在西方圣哲中的一个“道具”。文章指出 ,朱光潜美学的根基是立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上的。因此 ,当他后来皈依马克思主义时 ,他很注意把马克思关于人生、人情、人道和这种传统精神结合起来 ,从而对马克思如何将实践观运用于解决美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当然 ,作者也认为朱光潜美学体系存在矛盾 ,但这种矛盾根本上讲还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冲突在他体系中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8.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一个人,也要有自己的奋斗精神。一个大学生,应该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精神。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信仰、世界观、追求的目标不同,但总有一种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人们,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理想。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没有理想的人,缺少精神支柱的撑托,他的生活将是碌碌无为,前途暗淡无光。人生在世,只能是混混了事。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  相似文献   

9.
当 2 0世纪的帷幕徐徐落下 ,昨天已成为并不遥远的历史。站在新旧世纪的交叉路口 ,回首诗海此起彼伏、异态纷呈的潮涌 ,在微茫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执著而倔强的身影 ,依稀听到诗人精神之旅中漂泊与追寻的足音。本文拟从哲学角度入题 ,探析当代中国诗人的精神历程。寻根 :生命的直觉之梦从生命意义上讲 ,寻根是心理能量的不断重筑 ,是心灵空间的永恒绵延 ,寻根使生命不断处于新的动态平衡之中。1984、1985年引起诗坛关注的江河、杨炼等“寻根派”诗人就是基于这样的生命意识踏上寻根之路的 ,即当他们目睹了“朦胧诗”因过分的政治热情而日…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的现代寓言:自我的损毁与死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上春树深切描写了现代人心灵死亡的三种方式 :为了满足自我而失去了自我 ;为了保护自我而完全封闭自我 ;多种现实力量撕裂了自我。而且在创作中 ,他始终以一个独立自由、平凡普通的人的眼光审视、思考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困境 ,试图为那些身处孤独之中的现代人探索合情合理的生存方式 ,帮助他们返回人类健康快乐的精神家园。   2 0世纪之后 ,精神不朽的英雄神话虽然已经破灭 ,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也不再是个体生命者考虑的问题。但是 ,如何在有限的存在中完成生命的使命 ,实现生命的价值 ,并且保证这一有限存在的完全实现 ,却成了…  相似文献   

11.
贤雕 《东西南北》2009,(9):32-33
他们在地下,他在地上;他们在地下长眠,他在地上陪伴。 远远地,我怀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情凝视着他,那仿如古青铜器一样黝黑的面庞,如一张弓似的身板,就像旷野里被风吹得扭曲的一株古木,尽管形单影只,但浑身上下散发出的力量显露着强大与执著。一个人躯体上汇集了21条生命,他的人生怎么能不充溢着生命的力量呢?  相似文献   

12.
诗人在一片燃烧的光芒中,构筑起的是一个交叉的双元宇宙。“铁树的历程”、“远方的星”呈现着诗人面向外宇宙的沉思与激动;“亮了华灯”与“最后的玫瑰”,则敝开着诗人自审内宇宙的激动与沉思。两个宇宙交叉组合在一起,融合成一个更大的实体与世界,使其中的每个点都处在整一的网络上,连那些最细微处也呈现出了深蕴厚重的整体价值。 诗人面对刘少奇、张志新等“远方的星”禁不住激情四溢、百感交集。“历史,仿佛早已这样注定/只有她那样的生命才能象狂飙一样飞扬/只有她那样的生命才能为我们的生命流芳。 和历史同样占据诗人激情和沉思的是…  相似文献   

13.
侠匪文化与当代陕西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04,20(4):82-87
侠与匪作为一种民间力量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曾长久地存在着。侠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离轨者” ,游离于儒家文化之外 ,战乱中游民和盗匪的出现也滋生了匪文化。当代陕西作家创作了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侠匪题材的作品 ,这些作品突出了侠与匪的行侠仗义 ,充满西部汉子阳刚、血性和人格魅力 ,实际上侠匪精神是一种积淀在秦人灵魂深处的原始而顽强的生命意识和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4.
山水诗:诗人审美移情的多重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淑芳 《学术交流》2003,(2):132-135
人与自然山水具有的一体性 ,使人与自然山水具有天然的亲和感。山水诗在诉诸人们的直觉与情感的同时还诉诸人们的悟性 ,使读者产生一种仔细思考后豁然贯通的喜悦。山水诗创造了诗人的巨大心灵空间 ,诗人通过描绘世界万象自由地展现生命活动 ,在俯仰观物中 ,把握最幽深最远阔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5.
耿林莽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诗的生命即人的生命,是以毕生的投入持续和延伸着的。"透过老照片,我们尝试从他少年时代到岁暮晚年的诗歌历程中,拣拾他路途中被遗忘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采撷他灵魂深处碰撞进发的,灵感的电光石火。  相似文献   

16.
贾艳艳 《唐都学刊》2004,20(6):44-48
以张承志、周涛、马丽华的创作为代表的西部散文因主体精神的张扬而具有一种内在、动态的诗性魅力。他们的散文中主体"在路上"的精神求索及其折射出的动态的生命历史感与个性化的超越追求是其诗性的内蕴;同时,西部散文独语式的、流动的文体结构也体现出对主体精神、心灵史的强调。  相似文献   

17.
肖涛 《唐都学刊》2005,21(1):10-13
昌耀是“一个 1 7岁便以纯正与诗结缘的人”。他的诗歌创作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初 ,但他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是在 80年代。评论界关注比较多的也是他复出后的作品。然而 ,昌耀早期的作品与他复出后的作品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诗人在早期创作中以自然为主要题材 ,表达了他雄奇壮美的、质感坚硬的、粗朴自然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包括自然、理想或主义)的极度推崇和信服,并把它视为终极价值以作为自己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的一种精神活动。信仰属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范畴。信仰是灵魂,信仰是生命。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民族;没有信仰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国家。我同意一个学者的说法:具有政治信仰的人,是骨干分子;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是稳定分子;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会成为暴徒。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一个人没有信仰,他就没有  相似文献   

19.
正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一个普通人的性情,让热血青年残害他人的生命,沦为冷酷的恐怖分子?在文明更上一层楼的现代社会里,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引发的暴虐行为愈演愈烈,手段越来越残忍。ISIS极端势力的兴起和他们发动的一次次恐怖袭击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扭曲了一个人的人性,让其变成无视生命的刽子手呢?一个看起来非常正常的大学生为什么会突然退学,转而出现在一段视频里,以"圣战"之名冷血地残杀另一个与他一样鲜活的生命呢?这种邪恶是怎样从生理和心理上包裹住一个人,让他忘记对错、不分黑白的呢?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作品的灵魂?近些年,探讨什么是文学经典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不朽之作的文章和研究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当人们从多方面去探究和总结究竟有些什么重要因素与元件构成,在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大小与生死寿限时,千万不要忘记说来说去,一个作品究竟是生是死,是生气勃勃前程远大,还是萎靡不振恹恹欲绝,归根结底还得取决于这个作品有无灵魂,自身是否强健,像人一样,有灵魂人才能活,无灵魂人必然就死,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他说的是人之精神灵魂活着,人就虽死犹生;人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