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作为主体的人活动的一种结果。着眼于主体活动领域本身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透过众多文化现象的表层,来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内涵,这就是:评价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优劣高下,其基本点就在于看其是否增进乃至完善了人的主体意识,达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文化研究必须给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人的现代化,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意识是主体人与其网围世界的关系。它是人的主体作的流露.又是对世界情景的总体性统观。意识发缘于主体人及其世界,但又超出二者向实践逼近。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意识的超越性。一、意识的超越性马克思说过:“我对我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①这句话言简意赅,道出了意识的本质,是指主体人与其环境的关系。它是主体人在存在优先性的基础上,把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统一起来,对主体与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确证的理念行为。主体的对象世界,作为意识的原始材料,是意识所采摄和对应的原型。意识是人的一种功能,它包含着人的行为目的性。意…  相似文献   

3.
论目的     
目的是表征社会主体活动特征的范畴。目的首先是人的意识活动的要素,它集中地体现着意识的能动性。同时,目的是主体从理论活动过渡到实践的中介。人的目的一经确立进入实践之后,就使实践“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①因此,目的又是人的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本文拟就目的反映现实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功能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人的世界.并且不是从人的物质性着眼,而是从人的主观性、意识和文化着眼进行研究.这里是主体认识主体.必须同主体对话,才能认识其主观世界、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价值范畴和意义范畴是认识人的存在的内在属性的必要前提.人不可能在不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情况下去生活和创造,因此,人文科学不仅是对存在的经验表现所作的说明,而是要揭示和论证存在的意义.然而,任何意识活动和文化现象如果离开价值,都是不可理解的.所以由事实过渡到意义,由事物过渡到价值,由反映过渡到理解,便是人文科学形成的前提.事实上任何一项人文科学研究都与价值意义结构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守法”价值的辩证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证的角度,可以得出一个肯定和简明的结论,即任何制定法律的国家都必然要培养主体的守法意识,要求主体的守法行为。然而对守法意识和行为进行价值评价,结论就不会那样简单了。因为价值评价的结论要受到评价主体及尺度以及属于评价对象范畴的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创价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守法”的价值作辩证的认识,既是正确认识法的价值,完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社会法的主体的科学的法律意识,指导法律的操作和遵守,从而实现法的价值的需要。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守…  相似文献   

6.
目前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不少会计主体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是会计界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会计信息质量意识。其原因有会计领域内部的也有外部的。要改变此种现状必须注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加强制度建设 ,加大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文学史观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自觉的理性意识和自主的人文方法,从而使文学史构成对人类文学活动的终极关怀,有效地探寻文学发展的自由之路。一般而言,文学史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往文学何在,以往文学何以在,以往文学为何而在。这又关涉到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心灵时间三种不同的时间量度。在自然时间量中研究文学史,主要是对自然时间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学遗迹进行考辨、实证,尽可能多地确认文学事实,使它们进入文学史研究。在社会时间量中审视文学史,就是在社会运动的大结构中把握文学史,研究其生成、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制约。文学史研究的最终依据是人,它必须完成于研究主体的心灵历程中,在心灵时间量中走向丰富和完善。所以,文学史建构最终完成于研究者的心灵当中,才能达成对现实文化的历史性超越和丰富性结构。  相似文献   

8.
社会思维这一概念是钱学森同志1984年在《开展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提出来的。人的思维不完全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社会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维是社会思维。社会思维的本质是集体思维,是指人作为社会群体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无数个人思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多元复合的观念体系。首先,从思维的属性看,人类思维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  相似文献   

9.
发生现象学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研究的重点。胡塞尔认为,任何一种判断,都必然要追溯到一个明证性的基底上去,必然以一个预先给定的对象为前提。追究谓词判断的明证性、追究其明证性的起源,就是要跳出静态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追溯判断得以发生的构造问题,追溯到判断背后的基底,即我们的经验。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中提出了生活世界概念,这是预先给予的和日常的世界,是科学和哲学等理论性建构的基础。处在生活世界中的我们,也就是一种在世界中存在。不管胡塞尔的发生构造向后回溯到多么原初的境域,这个境域也依然是在意识的维度里,这里的主体始终是先验的主体。而梅洛—庞蒂则在这个意义生发的视域中,为我们发现了身体。梅洛—庞蒂所说的意识是具身性的意识,所说的知觉是具身性的知觉,他的主体始终是身体—主体。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建党七十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变精神力量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导亿万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力量变物质力量,说到底,就是要挖掘人的内在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既是精神力量的载体和主体,又是“精神变物质”的媒介和基础.因此,要想从基础抓好“精神变物质”的工作.就必须善于启发人实现最优化的自我调控.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人实现最优化自我调控的内涵与根据所谓自我调控,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调节与控制,使思想与行为不断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与要求,使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相协调.自我调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这部“大机器”运转的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到“精神变物质”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人实现最优化的自我调控、  相似文献   

11.
《社会》1995,(8)
人的素质与文化有密切关系,但不可仅仅归之于文化问题。人的素质与教育更有密切关系,但屯不可仅仅归之于教育问题。不容讳言,文化滑一教育质量差,全量文盲的存在,势必影响人的素质提高。因而文化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方面我过去说过,很多人也都说过。但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却往往是为人所忽视的,这就是有关公民意识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公民权利没有受到尊重和维护,也就影响到每个公民对于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冷淡态度。这就是长期以来造成公民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须知一个重公德、有礼貌、讲卫生的文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在研究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关系时,首先要在方法论问题上进行探讨。文章提出:对人的主体活动及其结果发生何种影响,是判断道德进步状态的标准;商品经济对道德发展虽然具有双重作用,但是与原始经济和自然经济相比,其主导方面却能在整体上使人的包括道德活动在内的全部主体活动及其结果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梯,因而商品经济与社会道德进步是同步的。与此相应,由于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双向效应,也使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受社会道德进步状况的制约。对学术界存在的认为商品经济与道德演化是二律背反的几种观点,本文也作了一些辨析。  相似文献   

13.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其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相似文献   

14.
柯林伍德认为历史事件是历史学家一种先验的历史想象的产物,历史的基础不是历史事件,而是先验的历史想象。他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论,强调不存在普遍的客观历史真理。他还指出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而我们要想研究历史,首先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首先应该理解人的思想。一个历史过程是思想的过程,思想是认识历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演过去思想的过程。历史研究要具备历史意识,这种意识使得我们能够研究已经完成了的事实、已经表达出来的观念、已经做过的那些活动。通过对柯林伍德历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历史哲学的意思与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历史不同,他的历史哲学是人类思想的重演。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编辑意识论王秀珍所谓编辑意识,是指编辑主体对于编辑活动的观念系统。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学术期刊的编辑意识。编辑意识是编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总结、提高,逐步从感性形式上升到理性形式的。良好的编辑意识,可以在期刊的编辑活动中,主动地指导编辑的...  相似文献   

16.
主体制度的研究贯穿于私法研究的始终,从"自然状态的人"到出现"人"与"非人"的区分,进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普遍的自然人主体资格得以承认,直至"团体主体"的出现,民事主体理念嬗变与制度变迁的历史,亦是私权制度的发展史.民事主体的核心理念--人的平等地位和自由意识,本身也是私法的核心理念.具有内在价值的人是私法权利的追求者,也是其利益的最终归属者.私法制度的发展史就是主体参与各种私法活动拓展自身权利空间的斗争史,私法正是以主体制度得以展开,对主体地位的反思与总结,也是对人类社会生活本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刑法学界关于犯罪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年龄和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等问题上。而事实上,关于特殊犯罪主体有许多问题也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本文仅就特殊犯罪主体的分类、特殊犯罪主体的本质特征与法律特征的脱节与统一、犯罪主体的类推、认定法定特殊犯罪主体的原则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特殊犯罪主体相对于一般主体而存在,它是指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并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所谓特定身份是指一切与一定犯罪行为有关的主体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状态。行为人的特定身份是其实施某种犯罪的前提条件或虽非前提条件但具备该身份的人实施此罪会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就前者而言,不具备该身份特征的人不可能实施此罪。倘若行为人实施的某种犯罪与其拥有的特定身份无关,一般人亦可实施,那么他便构成一般罪。  相似文献   

18.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当代脑科学、信息论、控制论和心理学等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使我们从哲学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意识,就是在一定的主体活动中,对象关系、社会关系通过神经模式在人脑中整合成的关系系统。1、心脑关系问题的各种哲学解答 意识本质问题,也就是意识、人脑和外部世界的实质与关系问题,它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二千多年来,学者们对此曾有过多种多样的解答。 (1)唯物一元论。这种哲学理论认为,意识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朴素的唯物一元论把物质、意识的基质设想为某些特殊…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哲学界在实践理念问题的研究上似乎更为关注它建立的必要性,而对它应如何建构,特别是建构原则的论述则不多见,正确把握实践理念的建构方法及其原则对于实践理念的科学化、系统化,以及深入探讨实践活动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面对具体而复杂的客观活动对象,主体在正确认识它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定意图和需要,必然要建构起具有一定意向性的实践理念。所谓实践理念,是指实践主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前,就建构起…  相似文献   

20.
企业以独立法人的资格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自主确定经营目标.按照具体社会经济关系的分工组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调整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确保在市场竞争中求得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的这种全新的功能,全新的意识,就是企业行为主体化。研究企业行为主体化的发生、发展及作用,无疑给经济学界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一、企业行为主体化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有着特殊的利益要求.那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管企业的经济属性如何,有了这样的要求,也就有了激发内在活力的源泉。商品生产经营者面向市场,以主体身份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