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生,写得最多的是杂文。他创作的小说,数量并不太多,然而,这些小说思想极为深刻,艺术十分完美。它是中国文学创作宝库中重要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鲁迅在小说创作中,拥熟地运用了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技法。有时,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两个传神的细节,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立刻跃然纸上,铭刻在读者心里。一、运用多种笔法描写人物肖像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人物肖像时,或简笔勾勒、或工笔描绘、或用漫画笔法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神情体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研究,说明该小说以三为结构支点,通过三次叫卖声串联起整篇小说的框架,用三组人物构建起立体艺术空间,并分别用三组细节塑造简洁、精确的人物形象。尚三性是鲁迅创作小说《示众》时的一种潜意识,而这种独特的描写艺术也是鲁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肖象描写,一般包括人物的面容、神态、形体和服饰等等方面。它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的小说人物肖象描写中,表现出超绝的艺术腕力,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纵观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小说,从人物肖象描写的角度分析,可以归纳出三种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向以选材严,开掘深著称,因此它的细节描写既深刻典型,又真实动人。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活现纸上,这是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例如我们从《肥皂》、《离婚》、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孔乙己》中对"茴香豆"展开的细节描写,虽然表现了孔乙己迂腐可笑、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但同时也展现了孔乙己的天真善良、乐观慷慨,以及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温热,将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淡,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写了出来。这一细节描写在艺术上取得的诸多成就,是小说能够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茴香豆"这一细节描写,就没有《孔乙己》这篇佳作。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细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家宴、对话、手帕、小诗、眼神、微笑……林林总总的细节描写称得上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仅从小说描写"笑"的众多细节中便可感受到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细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家宴、对话、手帕、小诗、眼神、微笑……林林总总的细节描写称得上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仅从小说描写"笑"的众多细节中便可感受到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8.
心理描写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从一九一八年四月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就十分重视这一艺术手段的运用,此后,他又从多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应该说,《呐喊》《彷徨》的杰出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性意义,是同他成功地使用心理描写艺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茅盾小说理性意味较重,在这种情形下,细腻而富于感染力的心理描写对其作品的成功实在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茅盾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多交口赞誉,但研究文章却多泛泛而论.论者一般列举出茅盾小说的多种心理描写手法,然后得出茅盾融铸中外古今,博大精深的结论.这种结论大体是不错的,但过于简单、笼统.不同时期茅盾小说的心理描写手法并不相同.纵向观察茅盾小说,我们发现:随着茅盾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的发展,他的心理描写艺术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认为,以《蚀》、《子夜》、《腐蚀》为标志,茅盾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茅盾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正是在这种变化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10.
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在现实主义叙事性文学中,是使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和艺术魅力的必备条件.它的有无成败,直接关联作品的得失高下.中外古今一切现实主义的文学巨匠,都十分重视细节描写.在他们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品中,都有许多令人击节叹尝、难以忘怀的精彩细节,异彩焕发,奇辉闪耀,以至于人们提到作品的名字,就会情不自禁地谈起它们.革命导师恩格斯,也十分重视细节描写,充分肯定细节的作用.他在总结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经验,对现实主义进行巨大的理论概括时,把细节描写看作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的基本内涵之一,因此,细节不“细”,它是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需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1.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象一根红线贯穿在鲁迅的一生中,也贯穿在鲁迅的小说中。打开他的几本小说集,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处处闪灼着革命人道主义的耀眼光辉,处处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的生动的描写与抒情。长期以来,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不敢正视这个事实;然而,离开这一点,是不能全面认识鲁迅小说的辉煌的思想和艺术的。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标志了鲁迅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显示了鲁迅创造和运用艺术语言的卓异功力。它的叙述语言、描写语言、抒情议沦语言都很有创造性,表达效果都是令人惊服的。本文只谈谈它的人物语言的艺术。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的语言最能表现人的性格。写对话和引录人物语言,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最有效的手段。鲁迅很善于写人物语言。他的小说,人物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少。  相似文献   

13.
梁斌对细节的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他创作的《红旗谱》叙事的细节描写是非常精湛的,充分发挥了细节描写的多种功能,而这种优秀表现则依赖于他丰富的人生经验,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记录、访问以及对其他文学作品的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福楼拜对小说艺术的开拓表现在话语系统中 ,主要有三个层面 ,首先他开始了淡化故事、创作非情节小说的尝试 ,他的作品不再像传统小说一样讲故事 ,而是通过展示来忠实记录生活。第二 ,他的叙事视角开始从全知视角向有限视角转换 ,由此形成的平行描写 ,开后世之先河。第三 ,他注重运用无意义细节描写和空白、遗漏等技巧 ,给作品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使读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些探索和追求为 2 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创作实践提供了先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题引陆游语,盖不用原义,也不故反其意,只是想借此点明本文的题旨:作家的思想素质和创作动机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形成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自觉为革命擂鼓呐喊的鲁迅,他在小说创作中显示出来的艺术特色与其改造社会的启蒙思想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积数十年的研究,论者对鲁迅小说的主题、题材和风格特征、悲剧结尾,从作者的思想方面追本溯源作了不少精辟的分析,可谓成绩斐然。但是,有关小说情节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似乎稍嫌探讨不够。再则,鲁迅的《呐喊》《彷徨》确立了我国现代短篇性格小说的基本格  相似文献   

16.
小说文学是离不开情节与细节的,它们共同承担着再现生活和刻画人物的任务,但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形式和所需的手段却不尽相同。比较而言,情节装的是故事,细节则装的是性格;情节是矛盾纵向的、公开的、快速的开展,细节则是矛盾横向的、隐蔽的、缓慢的揭示;情节所需的手段是叙述,细节所需的手段则是描写。它们所起的作用和所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情节是小说的骨骼与筋脉,细节则是小说的血肉与细胞;情节使小说站立成形,细节则使小说摇曳多姿;情节给人以概括的印象,细节则给人以生动的形象。因此,重视细节描写,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杰出的作品,总是以细节描写取胜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 ,以人物的典型、内容的丰厚、主题的深刻和风格的独特著称。本文以鲁迅部分作品中的典型细节描写为例进行人物性格、文章主旨、章法、创作风格的鉴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悠久的传统艺术具有强固的承续力量、持久功能和相对独立的性质。鲁迅一生与画结下不解之缘,现代小说和绘画作为两种不同艺术样式的亲和与连结始终成为他审美取向上的刻意追求,绘画色彩在鲁迅的文本中得以充分地艺术展现。绘画因素之于鲁迅小说具有适应性,鲁迅小说之于绘画因素具有选择性。鲁迅小说纳绘画因素为内质,正是因其要呈现出丰饶多姿的综合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鲁迅对戏剧艺术手段的借鉴.鲁迅将矛盾冲突这一戏剧性巧妙地融人人物的塑造中,大大丰富了小说自身的表现力.鲁迅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做法,更注重人物内在的戏剧性.他通过人物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人物思想逻辑的非正常性与荒谬性,人物命运的突转和讽刺性对照三个方面,充分表现出人物内在矛盾冲突的精神世界以及人物客观存在的悲剧命运,展示了人物普遍处境的戏剧性.鲁迅小说对戏剧性因素的借鉴,有效地拓展了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功能,在艺术的表达上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长篇名著《水浒》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新局面。它继承、发展了以往小说细节描写的简洁凝炼、神彩飞动的传统经验,以其深邃的思想涵义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把细节描写的艺术引向一个相当成熟的新阶段,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从这部宏篇著作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个精巧形象的细节,好似一颗颗珍珠,烁烁发光,辉映全篇。如同生活那样气象万千,《水浒》的艺术细节是那样斑驳多彩,绚丽多姿,描写的手法又是那样变化多端。下面,我们仅就此作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