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与社区社会演化是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变化过程的一体两面.本研究根据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三元空间方法论”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过程进行了解析.认为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包括了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实践、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再现以及再现的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生产.现阶段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存在着乡土风貌危机、文化胁迫危机和秩序失衡危机.应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危机需要在物质空间生产上关照乡土化,在文化空间生产上强调文化自觉,在社会空间生产上维护空间协调有序.互利共赢的空间再现过程将为社区空间生产提供观念基础,和谐融洽的再现空间过程将为社区空间生产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儒家空间观念主要包含在<周易>所体现的宇宙观之中.<周易>中所描述的空间是一个合乎礼制秩序的空间,变动不居生生化育的空间,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空间.它与自然空间并不完全一样,它是古人礼制制度同自然空间规律的融合.总之,儒家空间观念呈现出一种显著的人文色彩,它为绘画空间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模本,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问布局、空间形态、空间意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空间转向”的整体语境中,对电影空间的理解突破了其仅仅作为“容器”的单一概念,对它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深化.电影空间包涵着空间单位、空间复合体与总体空间三个层次,电影制作中空间的分量逐渐加大,目前有空间走向前景、成为文本中心,地域升华为美学上的空间以及影像空间紧密连接社会空间母体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空间的角度来叙述现代性,是在反思现代性的思考中被突显出来的维度.从空间的角度看,中国遭遇现代性的过程,也被不断地呈现为一种空间隐喻.基于中国的现代性经验,不同的时代和立场,20世纪中国被讲述为不同的空间故事,如晚清时期的铁屋子、三四十年代的混杂空间、80年代的黄土地空间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密闭空间等.这些空间秩序及空间中的主体关系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及革命的最具症侯性的表述,如何反思启蒙者及革命者的位置以及对看客及革命群众的去本质化表述,都成为理解当下并构想未来的空间秩序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概念整合以心智空间为基本单位,建立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整合空间四个空间,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映射和动态的模拟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概念整合的本质是关系的整合.概念整合有糅合型和截搭型两种情况,在5个"最优性原则"的限制下可以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概念整合理论在认知方面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但在实证、功能、表征信息选择、内部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空间正义"已成为空间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为我们剖析民族国家空间发展提供了新视角.空间生产时代,追逐利润的资本逻辑越来越对民族国家空间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造成了民族国家空间资本化、空间殖民化和不平衡地理发展.为此,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要以空间正义为目标导向:一要坚持平等性原则,推进"人类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发挥销售单一功能的卖场或终端正在发生蜕变,向迎合消费者全新生活方式、购物轨迹、行为模式的消费空间转向.大型购物中心、连锁店、大都市郊区的主题娱乐公园、世博会等都是典型的消费空间.消费空间将充满符号意义的视觉展示植入销售场所,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并承载身份区隔、娱乐休闲的社会功能,而且日渐演变为最主要、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消费空间的转向,要求企业突破终端和卖场的传统营销思维,用消费空间理论指导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庄子对空间的体认既达到了相当的哲学高度,又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他以"道"为思想核心,由"道"的本质属性的支配而构建了两个互相对立、互为依据的空间——现实空间与道论空间.这两个空间以主体体验的形式呈现,既是对"道"论的完整丰富,同时又不期然间体现出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内在沟通.双重空间经由主体人格之超脱、主体精神之飘逸、主体生命之流注,融贯而为中国艺术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9.
王荣栓 《东岳论丛》2001,22(5):58-63
空间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对这个范畴的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是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原理和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然而,在我国通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中,由于把空间范畴仅仅理解为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理解为物体自身的长、宽、高,造成了空间范畴的一个根本缺陷,引起了它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明显冲突.实际上,空间是物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他批判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异化现象,从而让其空间生产批判呈现为资本机制批判、社会异化现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三重主题.在空间生产的资本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本运作机制对空间生产的操控;在空间生产的社会现象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引起的各类生活异化情形;在空间生产的全球化扩张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向全球扩张中引起的空间失衡和地理矛盾.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也有一定的启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城乡空间失衡等问题,需要转变空间生产方式,克服空间异化现象,推动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城市文化的空间建构角度,探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动因,是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城市文化空间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主体同构性,因此探究主体的同构性是研究两者互动关系的理论前提.主体从精神和物质角度建构自身及城市文化空间,一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创设所需的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并保证其历史延续性;另一方面,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城市居民、城市景观、科研、艺术机构和活动等物质基础,并反过来作用于主体和城市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可以为制定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有必要从水土资源、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择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根据常用评价分级标准主要处于中等承载区、低承载区两级.通过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数的聚类分析,将安徽省16个地市分为四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别化国土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空间化"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当代重建的重要理论路径之一.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模式很大程度上湮没了空间维度,因而如何突破这一模式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研究的首要任务.卢森堡、列宁等人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这一理论已经蕴含了从空间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倾向.列斐伏尔、哈维等学者从元理论和资本主义批判两个层面挖掘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的理论潜能,给我们以诸多启示.马克思虽然并未对空间问题进行主题化的研究,但他的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转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空间立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满足我国航天事业日益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空间活动所面临的新问题的需要,更好地履行我国的国际条约义务,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应加快空间立法.我国制定空间法已具备充分的条件.空间立法应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立法应根据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从我国航天实际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立法的内容应当促进航天事业、包括空间商业化的发展;应当以现有制度为主,争取有所突破,并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公共性话题,作为时代的症状.反应为公共的身份焦虑在文学空间的投射.从而混淆时代性与公共性、文学空间与公共空间、现实确认与文学反讽的界限.就表征形式而言,文学与公共性存在着刻意的刺离,但其内在的关联在于,整体意义上的文学与古典政治学的向度并无多大差异,表现为对永恒、价值以及真理的追问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脉络下,空间不再是静止不变的容器的概念,而是人类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秩序建构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建构以及人口分布规律都带着深刻的空间痕迹.这种社会空间理论为人口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主张城市空间的结构、资本积累、政治权力以及劳动的空间分工都是影响人口在城市中分布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要想达到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必须对空间以及上述影响因子进行认真分析,加强制度与政策的顶层设计,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体进程.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审美空间是用特定艺术语言、通过情感性想象完成的有关生存的意向性场阈,它包孕整个宇宙生命、涵摄大千万象.西部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等与西部自然风貌为艺术审美空间的创造奠定了丰厚资源基础.西部电视剧将通过创造类型外部空间、价值意义空间等,建构起令人游目骋怀的宽广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空间生产”是资本为实现其增殖的目标而寻找到的一种新的手段,它有别于传统的“空间中物的生产”,而是“空间”自身的生产.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摧毁与重建几乎同时进行,有目共睹的“拆迁”与“改造”就是空间生产的最好例证.然而,资本逻辑运行下的空间生产在改变城市与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将生产出阻止其无限扩张的诸多制约性力量,主要表现在:资源匮乏对资本扩张的制约、经济危机的制约、人的总体性冲动对单向度存在的对抗等.这意味着,资本化的空间生产并非能永恒必然持存,超越空间生产的多元替代方案已出现萌芽.从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角度去审视空间生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的经济进程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采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打破了新经济地理学视空间为绝对容器的传统观念,赋予空间以主体的地位,从而有力地阐释了后现代社会中空间景观的变化与异化.本文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归结为空间生产、集体消费、弹性积累以及不平衡发展,深入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20.
放生仪式作为一种宗教表达形式,实则是佛教徒生命超越诉求的一种外化.佛教徒认为,作为一种方便法门,放生者可以通过对自然生灵的放生而回向福报,从而转换为自身灵魂的净化和生命的提升.放生仪式中各种符号的运用都具有这种灵魂超越、生命提升的转换意义.其中,放生仪式的空间设置不仅表达了一种伦理化的空间秩序,而且也是一种佛教独特的想象空间.通过这种空间隐喻,人们将一些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放生仪式就成了延伸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完成放生物的再生与人的生命超越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