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晚清时期尽管经历了"小说界革命",但小说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承认。事实上,近代中国小说的兴起不仅与"小说界革命"的倡导有关,而且同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传播等领域所发生的种种变革密切相联。这具体表现在:民国建立后,政体变化带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文化意识形态趋于包容,加之商业资本的推动,促使"小说界革命"的后续社会效应得到显现,小说禁忌的"闸门"终被开启。其后小说文运渐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小说"的总体看法,这又与知识的社会建构密切相关。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探讨近代小说之兴起,有助于重新认识民国初年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开一代风气的文化大师,是中国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论述给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的同时,对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的思想启蒙和小说革命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凭借着《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梁启超成为近代韩国最知名的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引发了近代韩国的"小说革命",而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分析韩国的衰亡以及要求新民启蒙是梁启超及其著述能够在近代韩国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付建舟 《兰州学刊》2007,(6):151-153
从晚清四大小说期刊入手研究小说界革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该文是这一研究构想的论纲.首先探讨"小说界革命"的提出.其次论述小说界革命与四大小说期刊之关系,勾勒出四大小说期刊的概貌.然后描述"小说界革命"与四大小说期刊研究的状况.最后介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伟 《北方论丛》2009,(4):41-44
梁启超集晚清小说理论变革之大成,从启蒙宣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引领了中国近代文学实践的一段主潮."小说界革命"改变了数千年中国文学对小说的雅俗定位,小说一跃成为"文学之最上层".由于白话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新小说"还不够成熟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及其彰显的小说文体个性,一再标示着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缘起与走向,不断呈现出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生成之际新旧夹缠的复杂情形。困扰中国传统小说的问题在"小说界革命"之际并未真正消退,而且以改换问题的方式继续发生或隐或显的影响。近代"新小说"理论带来的文学重构首先在于重建政治理想、呼唤历史转型,而非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历史语境中确立文学自身的话语本性。按照"新小说"理论家们的设计,获得解放后的小说并非成为了一种自足参与意义重建活动的独立叙事形式,其叙事对象、叙事题旨、叙事策略以及叙事功能实际上都要受到特定的规约,而规约的主要原则便是小说功能与民族国家历史叙事之间的直接对应。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小说家响应"小说界革命"的号召,拔高小说的社会功效,注重小说的实用价值,这种功利主义的追求,使得社会小说突破既有文体框限和题材藩篱,具有连通"寓言体"与"写实体",穿插鬼域与人间,跨越家庭空间与社会广域等多重叙事结构模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拓展了多种可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丰富多彩,究其核心和相互联系,乃是建立在"趣味"基础之上的有机体系.他肯定审美的"趣味"即情感快乐在生活与艺术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揭示了"趣味"之美的唯心本质、创造来源和风格种类,尤其深入分析了书法、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并以新的文艺趣味观掀起了"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其变法实践张目.  相似文献   

8.
晚清谴责小说是明清讽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小说界革命的产物.晚清谴责小说功利性的主题阐述使得小说成为时代观念和思想的机械演绎,夸饰性的"魔幻现实"的叙述方法和过度的语言宣泄稀释了讽刺的张力,它在中国传统小说讽刺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发生了质的蜕变.它既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终结者.又是"五四"以后现当代讽刺小说的引导者.因此,它的艺术意义和发展价值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小说是不被认可的行为,这在官方法令、社会舆论、家规家训中均有体现。自晚清小说界革命起,小说地位由文学边缘移向中心,在知识分子、教育体制、民间舆论、社会风尚乃至官方意志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古代"女性"与"小说"相对绝缘的状态被打破,女性取得了阅读小说的"合法权",完成近代中国"女性"与"小说"关系新陈代谢的关键一步。从清末民初和"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实践来看,她们都经历了一条阅读、摹仿、创作的渐进路线。  相似文献   

10.
包莉秋 《理论界》2007,2(7):193-194
政治和文论历来关系紧密。近代“小说界革命”因政治需要而发生:小说凭借与政治的联姻而被强调其社会作用并获得广泛认可,政治依靠小说使自己的思想、理念得以形象化、系统化。出于政治考虑的“小说界革命”不仅帮助维新人士建立起了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使小说自身有了质的飞跃,从此获得与诗文同尊之位。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痛心中国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欲用新小说以新民,将小说纳入民族救亡大业之中,这在客观上帮助白话小说提高了文化地位。但是,“小说界革命”的终极目标是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开启民智,而小说自身的文体价值、文本地位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作为历史转型期独特的文学、文化现象,言情小说虽经“新小说”倡导者严格限制,却在清末民初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李伯元与“谴责小说”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谴责小说”的兴起,并非如鲁迅所论兴起于庚子事变后的1901年和受庚子事变的刺激,而是兴起于1903年,原因是以李伯元为代表的报人作家对梁启超发起的“小说界革命”的响应。《官场现形记》开创了晚清旨在揭露官场腐败及其原因的“写实派”社会小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后十年的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青壮年时代是一位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主将,他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对近代文坛有极大的影响,并推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其中有些论著如《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饮冰室诗话》,不仅对推动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倘以1920年为界,将梁启超的文学活动分成前后两期(这里是为叙述方便所作的假设,并非梁启超一生文学活动的分期):前期的文论多侧重对文学外部规律的探索,政治色彩比较浓重;1920年后,他在文学方面的论著则多属  相似文献   

14.
论"小说界革命"与晚清小说的兴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小说的兴盛除了与社会近代化密切相关外,也是"小说界革命"推动的.它造成了晚清小说的特发性繁荣,也形成了晚清小说的若干特点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初年是梁启超精神生命的黄金时期,他的新民学说以及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史界革命影响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前驱。“五四”新青年以反思传统、学习西学为文化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运动,革新传统的思想道德,改造国民性,这一切均由梁启超埋下伏线。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青年”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先前“新民说”的继承和超越。梁启超那具有时代意义的心路历程乃近代文化转型和思想递嬗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是在诗、文、小说(当时文人将戏曲归之于小说范畴)等领域全方位进行的。梁启超称之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在这场文学革新运动中,就成绩和影响而言,“小说界革命”最为突出,它改变了中国小说的走向,扭转了中国小说从乾隆以后走向低谷的不景气而走向繁荣,走向近代化,也为“五四”新小说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近代印刷技术与通俗小说传播之间的关系。由维新变法大背景下出现的小说界革命、清末留日高潮直接促成了石印术的普及与石印小说的流传 ,并由此推动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又孕育了现代传媒意识的产生 ,并使传统书坊向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清末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也是提倡诗界、小说界革命的新文化传播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虽曾和孙中山联系商议合作,但终于为其师康有为所掣,做了保皇党。辛亥革命之后,他谋位于军阀,站在反动派的方面,反对革命,晚年犹反对共产党。对于他在政治上的反动观点、反动行为,毫无疑问,是应该批判的。然而,梁启超这个人物是极其复杂的,他所处的时代,是政治  相似文献   

19.
1902年,《新小说》杂志的创刊拉开了晚清"小说界革命"和"戏曲界革命"的序幕;《新民丛报》的创办标志着梁启超的"新文体"创作进入成熟期和鼎盛期,"文界革命"事业掀起高潮;章太炎的崛起使其成为"文界革命"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异军";《新民丛报》"饮冰室诗话"和"诗界潮音集"栏目的开辟使新诗试验进入高潮期,"诗界革命"取得新进展。借助政治和报刊的外力,以梁启超为旗手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陈颖 《东南学术》2021,(3):195-2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掀起了两次文学革命的浪潮.1898年前后的晚清文学革命是受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耻辱所激发的,其中的"小说界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小说,赋予小说空前的政治功能.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若干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拥清或反清界限分明,部分作品留下了受近代文学革命影响的痕迹."五四"新文化运动缘于日本企图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浪潮."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启蒙主义思想由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而发生变异.为了抗战需要,文艺大众化成为整个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潮,深刻影响了抗战小说创作,但各个不同政治区域的抗战小说在坚持"五四"启蒙主义传统和为政治(战争)服务的大众化立场上各有偏重,其或是缘于作家的自觉追求,或是受政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