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世纪之交的国际社会,国际政治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处于格局转换、秩序再造和力量重组中的国际政治呈现出了诸多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十大发展趋势:国际政治体系的全球化;国际格局转换模式的更新;国际秩序的重构与再造;传统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异;大国关系的变动与调整;世界经济政治效用的空前强化;科技因素政治功能的显著加深;文化因素影响国际政治的表层化;民族主义浪潮的扩张化;第三世界的消退与分化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在这世纪之交,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着非常独特的竞争环境。首先,从竞争的宏观格局来看,ZI世纪的世界经济有三大潮流:第一,国际化。企业活动和个人活动等所有经济活动将超越国界并全方位展开,人们会选择最有利于各种活动本身的地方作为...  相似文献   

3.
一、面向21世纪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世纪之交的近几年尤为关键。这一时期是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最为明显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将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严峻的挑战。当前许...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西方国家司法组织机构之比较田洪生处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面临着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在国际国内已经而且正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决定的因素是亳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嬗变,是以重视对当代人命运与价值的探求和表现为重要特征的。随着现实变革和审美价值、理想的调整,现实主义文学必将在多元的文学格局中获得多方面的新变。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即将崛起为世界性的大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国际格局也将肯定进入一个调整期。中国与国际格局的关系以及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位次也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正确分析中国与国际格局的互动关系,找准中国在国际格局及其变化中的位次是确立中国新的国际战略的基本前提。本文拟对当代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角色进行定位,进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应采取何种国际战略进行深度分析,以便为中国国际战略的主动性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中国新诗面临着遭遇社会大众集体性疏离、冷漠的外部困境,同时新诗在创作、阅读与批评等方面也面临着内部困境。步入新世纪的中国新诗只有建构并维护多元共存的诗歌格局、建立相对的诗歌标准与尺度、重视塑造良好的诗人形象,以及高度重视当代诗歌的启蒙、教育与普及工作,才有可能获得自身的整体性进步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的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对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正确选择我国的全球经济战略 ,对我国的现代化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面对着人类共同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四大冲突的挑战,面对着世界宏观总体格局中价值坐标上的科技与人文、时间坐标上的传统与现代、地理坐标上的东方和西方诸种文化冲突的挑战,面对着中国社会史无前例的全方位转型,每个学科都必须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举足轻重的中美日高恒世纪之交,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的格局呈多极化。在此背景下,探讨中美日三大国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微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与美日的关系在冷战前是什么样的?在冷战后出现了什么新特点?他们之间的焦点问题又在哪里?美国与日...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是从不同侧面突出强调文学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自觉而清醒的学术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学术思路,反映了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态势,也与国际潮流暗合。本文认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是一种学术范式的跳跃与转型,旨在向文学“普遍的文化价值层面”迅速推进,以提高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品位,因此,当国际学术界普遍将90年代所谓“后文学时代”的全球话语认定为“文化研究”时,中国比较文学界突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功能无疑是对国际学术潮流的一种积极应答,而跨文化研究也将在世纪之交成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双向融摄的显性话语  相似文献   

12.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全局性部署,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透过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从经济运行可靠性、要素市场支撑性、统一大市场培育、贸易往来、投资往来、技术交流、国际科研七个方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标体系,并开展动态因子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各省份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表现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不同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排序随着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影响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分为市场整合与营商环境、科研合作与观念开放、经济活力与信息融通、公共服务与要素流动等四大类。因此,建议加快整合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建立新发展格局的动态监测系统,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受益于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尚未完成工业化,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则已悄然发生了。与前四次低端产业从工业化国家向欠工业化国家单向、梯次转移不同,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却成了第五轮国际产业转移主要转出地,且出现了低端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出、高端产业向欧美发达国家回流的“双转移线路”,形成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隐忧与冲击。通过分析历次国际产业转移与全球制造业格局变迁的关系,揭示了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的新特征和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并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背景,结合国际发展环境与中国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系统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和格局。世纪之交世界社会主义整体实力的壮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生机及其产生的世界历史性意义是全球化带来的积极成果,又进一步加快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摘要]“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本质特征的精辟概括。虽然中国社会已经由传统社会逐渐进入现代社会,但是这种传统文化因素依然影响农村社区稀有资源的分配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基于汉人社会的“差序格局”却在与汉人社会文化相异的少数民族族群中同样存在。本文基于一个国际发展机构在赫哲族村庄的项目实践,试图考察“差序格局”是如何影响国际发展项目的运作并最终导致项目被形塑的。  相似文献   

16.
冷战期间由于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原因,在中国周边地区曾经发生多次国际危机。它们对中国的内政外交、国家统一、国际地位乃至世界格局影响重大而深远。时至今日,一些问题仍悬而未决,并困扰着中国。进入后冷战时期,在中国周边地区又发生多次国际危机,其中一些危机不仅与冷战时期的危机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攸关。汲取冷战时期中国应对国际危机的经验和教训,今后中国政府面对可能发生的国际危机,应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使解决国际危机手段的多样化,建立和完善国际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重视军事手段在化解危机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和平面临的挑战很多,变化不定的国际格局、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的斗争、武器失控与军备竞争等一类的问题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国际格局变化不定,是危及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活跃在国际格局变化中各种力量的较量在历史上常常引起战争,当代国际格局的变化蕴涵着危害国际和平的不确定因素。霸权主义不仅导致追求霸权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战争,而且引发包括恐怖主义这种极端形式在内的各种反对霸权主义的战争。历史上,军备竞赛活动是重开战端的前奏。武器扩散与军备竞赛是幕后的战争,影响着现有的国际格局均势,客观上将为某些国家或集团谋求在国际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范式分析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政府对外决策的思维方式。具体到朝鲜半岛,韩朝关系在过去六十多年的历史实践中伴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的巨大变迁而跌宕起伏。对韩朝两国来说,实现民族统一是双方努力追求的核心目标。冷战结束后,韩国在韩朝博弈格局中日益发挥着主导作用,韩国政府的对朝统一政策由于执政势力的政治理念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范式,塑造了不同的韩朝关系面貌。迄今,没有一种范式能够彻底解决制约双方关系发展的和平问题和统一问题,也未能从根本上缓和双方的对立与紧张局面。  相似文献   

19.
美国、日本、台湾和韩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跨国经营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多以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经济发展的舞台。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在海外的投资,纷纷建立跨国企业。对于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来说,企业的跨国经营,不仅可以利用国际分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同时又可以和国际经济接轨,摆脱原来的封闭状态,在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中成为经济巨龙。本文首先分析比较美国、日本企业跨国经营的区战战略、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跨国经营模式;然后分析比较台湾、韩国跨国经营的模式和台湾、韩国之间跨国经营的差异;在分析研究世界上主要成功开展跨国经营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我国跨国经营的区域战略与产业结构战略和模式以及政府在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沉寂与奋起武育香世纪之交的中华民族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历史转折时期,冷静地回顾中国哲学的过去,思考中国哲学的现状,展望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理论界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旷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