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美国占领政策的转变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刘晓莉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其推行侵略战争,靠掠夺邻国发展经济的政策,在二战中遭到惨败。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经济濒临崩溃。然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却出现了“奇迹”,仅仅用了大约... 相似文献
2.
邱建章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5):18-21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吸引华侨在国内进行投资,对华侨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废除了沿袭200年的海禁政策,并采取措施制止对华侨的勒索;成立商务局、保商局等机构,维护华侨经济利益;设立海外华侨商会,提高侨商的民族凝聚力;实行奖励"商勋"政策,提高侨商的政治地位。以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华侨经济利益,并由此形成了华侨投资国内实业的第一个高潮。虽然清政府不能完全充当华侨经济利益的保护者,但其经验和教训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亚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试论战后英国的欧陆政策张亚东一二战结束后,战胜国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安全问题。不同的是,这次战胜国中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它不仅在战胜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壮大了自己,使社会主义跨出了一国范围。早在二战后期,丘吉尔就认识到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对清王朝的侵略,中国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宗藩关受到了严重冲击。同一时期,作为"隐者之国"的朝鲜在闭关锁国政策之下,封建统治逐渐衰落,加之,日本等资本主义列强随着清王朝国门的开启也开始对清之藩属虎视眈眈,朝鲜也面临着严重的开国危机。清王朝向来以体制攸关,尤其重视中朝之间传统的宗藩体制,然而此种情况下,清政府为时局所迫不得不改变旧制,以在朝鲜实施"以夷制夷"之策来应对朝鲜已经临近的侵略危机。从众多层面上看,清政府对朝政策的转变是朝鲜的开国危机与清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逄金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4)
本文探讨了日本战后的经济政策及其特点.文章认为,日本战后经济政策经历六个阶段:1.战后复兴时期;2.高速经济增长时期;3.石油危机后的宏观经济政策;4.向稳定的增长政策上的推移;5.结构调整政策;6.振兴经济的“综合经济对策”.关于战后经济政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1.与外来因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2.日本政府运用不同政策手段实施政策,体现了政府作用;3.具有长期性和灵活性特征.文章还指出,日本战后经济政策的各个方面,能给我们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6.
陈崇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甲午中日海战,清朝海军精华——北洋水师全部覆没,各国乘虚要挟,迫使清廷措置重建海军:造船、购舰,任用专门人才,筹办海军处,建立海军部。然而,由于清政府腐朽,杰出人才不能始终受到重用,经费不足,计划破产,兵船起义,组建的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归于瓦解。 相似文献
7.
沈美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8-80
战后初期 ,日本处于被美军占领和管制时期 ,美国占领当局采取了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非军事化政策和民主化改革措施 ,迫使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部以“放弃战争”为核心的和平宪法。随着美苏冷战的展开 ,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把日本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 ,促使日本迅速走上重建军备的道路 ,195 4年 ,日本战后的陆、海、空军在“自卫队”的名义下正式建成。此后 ,自卫队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装备日趋现代化 ,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力量。 90年代初 ,日本自卫队终于跨出国门 ,打破了日本军事安全防务的本土界限。 相似文献
8.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十年(1945——1954)中,美国的印支政策几经变化。对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基础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最终在越南战争的泥沼中几乎不能自拔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战后长期成为美国对外战略核心的遏制政策。(一) 在罗斯福时期,美国力图从印支排挤法国势力,主张战后对印支实行国际托管。但在杜鲁门继任总统后,这种政策发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印支问题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只具有从属地位,但美国对此仍然相当关心。当时,美国的印支政策主要受着三个因素的制约:(1)从印支驱逐日本侵略势力的要求;(2)从老殖民主义者手中夺取印度支那的愿望;(3)罗斯福强烈的反法情绪。 相似文献
9.
王珊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甲午战前,国际帝国主义利用日本充当打手,在中国获得特权,各国均沾其利,日本则利用西方坐收渔利的阴谋和清政府的软弱腐败,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相似文献
10.
严双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中,战后西欧社会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抵抗运动登上各国政治舞台,左翼力量空前壮大,右翼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在此背景下,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经济的国有化、计划化是战后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的大举措。在国有化和计划化广泛推行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大大扩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所缓和。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是战后西欧社会经济政策调整中的突出性成果。公民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战后几十年来,西欧国家对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颇具一些典型而突出的特点。那么,这些调整是怎样发生的呢?它又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对此,本文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严双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中,战后西欧社会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抵抗运动登上各国政治舞台,左翼力量空前壮大,右翼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在此背景下,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经济的国有化、计划化是战后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策调整的大举措。在国有化和计划化广泛推行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大大扩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所缓和。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建立是战后西欧社会经济政策调整中的突出性成果。公民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战后几十年来,西欧国家对社会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颇具一些典型而突出的特点。那么,这些调整是怎样发生的呢?它又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对此,本文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郑春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帝党集团在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受到极大的刺激,他们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影响下,对世界形势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更清楚地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惊醒后的帝党集团思想上产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提出要向西方学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及体制,创办兵工厂,编练新式军队,创办新式学堂,开办报馆。以开启民智,培养人才,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新创造、新发明等主张,要求改革社会。帝党集团的觉醒,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促成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相对削弱和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批判与否定了洋务派所谓的“新政”,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使光绪帝最终下决心进行变法,同时在维新派与皇帝之间起了联络搭桥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日本经济。可是,到1955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原因的。其中美国的远东政策,是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因为有了这个外部因素,其他诸如日本人的经济发展战略、良好的国民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稳定的政局、和平的国际环境等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美国对日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在制定、实施及转变过程中,都经历了重大波折。这是在亚洲及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反映了战后初期美国称霸全球的总体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5.
朱玉彪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基督教传入我国,在历史上共有四次,前三次分别是在唐代、元代和明末清初,第四次是在甲午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前,他们的传教并未取得多大的成功,甲午战争之后,形势才发生变化,基督教传教出现了高潮。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原因的。 相似文献
16.
杨义胜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6)
甲午战后,地方财权大大膨胀,与中央财权的旁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央与地方的二元财政体制逐渐取代中央的一元财政体制.这种变化与时局以及新政的推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战后初期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英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2)
战后以来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援助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这一政策是在战后紧张的冷战形势下形成的。其实质是通过这种经济的手段拉拢发展中国家 ,引导其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从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影响扩大的目的。这一研究对于理解和分析为什么美国自冷战形势缓和后减少发展援助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前清政府驻外使节回国后的命运与结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琼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4):84-88
甲午之前驻外使节经历了国外历练,他们成为了中国早期最具新知识、新思想的官僚群体。但回到国内,在政治上却基本上没有能发挥作用。原因一是他们普遍早逝;二是他们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势力;三是最根本的他们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的一群,是被国内正统看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异己分子。正是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这批早期驻外使节回国后的悲剧性命运与结局。 相似文献
19.
李艳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70-74
战后美国两党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有所不同。民主党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及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共和党则主张自由放任的保守主义及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尽管两党存在许多分歧与差异,但是在经济政策上也存在大量的趋同和共识之处,并呈阶段性特征。导致这种趋同与共识的原因从根本上是源于两党对西方民主价值和民主政体上的一致性认识,同时还主要受到选民中间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利益集团及跨党联盟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孙山亦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2)
战后美国军事当局依据JCS 1607号文件对德实行严厉的管制政策.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1947年7月美国军方发布JCS 1779号文件,开始复兴德国经济.1949年5月联邦德国在美国的策动下建国.朝鲜战争期间,1950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 82号文件,正式决定重新武装西德.1951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NSC 115号文件,加快推动包括西德在内的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随着美国对德政策的转变,西德与西方国家建立起平等的盟国关系.正是借助于冷战兴起的背景,西德在战后迅速摆脱战败国受压制的地位,发展成为西方阵营中一个自立、自主、自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