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语中,"のだ"句的语义特征更多地体现在语用层面上。表达说话人根据既定的前提做出自己的判断或说明,或者表达说话人向听话人提示某种事态的语气。通过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上下文的联系、双方共有的信息量等语境来体现各种语义。还具有强调某成分或者提示说明焦点的作用,弄清强调语义的指向和否定语义的指向是辨析语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沉默”本身无语义概念或表征,但“沉默”作为-明示-推理行为,可以通过说话人的处理努力传递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产生语境效果。听话人必须通过关联原则进行推理、判断,从而推断出说话人的暗含意图。  相似文献   

3.
“好你个NP”的核心构式义是说话人对“你”所具有的NP属性进行主观评价。评价构式的产生语境不仅与构件和构式互动整合而成的句法组合语境相关,还有构式“使成”语境和“促成”语境的作用。“好你个NP”的负面评价义是高度规约化的解读,主要由“好一个NP”和“你个NP”共同“截搭”使成。同时,“好你个NP”的评价功能呈现层级变化,这既和构式的“促成”语境有关,主要包括从陌生人类推到熟人社会关系语境,以及从单向性开启评价标记扩展到多位序列的会话语境;也和说话人的评价立场密切相关,包括说话人对人或事的事理立场和言听双方的社会关系立场。  相似文献   

4.
“生きた隱喻”(创新隐喻)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说话人为了实现某种言语交际意图,以说话人在这一语境中所认识到的两类事物或者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为依据,用描述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语言表达评价另一类事物或现象的一种语言的使用。日语会话中“生きた隱喻”的表达形式分为“系词隐喻”、“主语隐喻”、“谓语隐喻”、“综合隐喻”和“语境隐喻”。  相似文献   

5.
前提论是西方语言理论“语用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提反映话语和说话时语境的关系。许多句子要在语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这种条件便是语用学的“前提”。换句话说,前提是说话的先决条件,是指客观已存在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和事”,或说话人根据存在的“人和事”预先在主观上设想好的观点,所以又称“预设”(Presupposition)。例如:叫人“开门”,前提是“门关着”,否则就是废话。又如:有人劝你“今后不要再打你的妻子了!”  相似文献   

6.
歧义本是语言中的消极现象,然而作家或说话人根据表达上的需要,却有意创造语境中的歧义。语境中的歧义可以从作家或说话人两个方面去分析,作家制造歧义现象,或是为了丰满人物的个性,或是为了烘托情景的气氛;说话人制造歧义现象,可以迷惑对方,开脱自己,制造笑料,委婉含蓄地述说欲诉之意。  相似文献   

7.
句法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Ambiguity)在R.R.DHarmanF.C.Stoke主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一个结构如果是对它有不止一种解释,我们就说这个结构有歧义或二义性。”(P17)因为产生歧义的多半是一些个别的词或短语(词组),也有人把它称为‘biaswords’(使人误入歧途的短语),语言学界也有人把“歧义”分为“句法歧义”和“语境歧义”,句法歧义着眼于语言分析,属于语句的语义内容,可以分析为不同层次或变换为不同的结构体,属句法平面,语境歧义着眼于说话分析,属于说话的思想内容,是作家或说话人因一定表达效果的需要为烘…  相似文献   

8.
传统语法从语义的角度对being going to和will/shall进行了比较:Will/shall表示“纯将来时”,而be going to通常用于根据现在的某些迹象预言将即将发生的事,或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意图与打算。在英语交际过程中,be going to和will/shall暗含着语用差异。这些差异与语境有关,而与语句现象没有多大关系。明确be going to和will在语用上的差异,有利于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听话人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话语的最佳语境关联效果,从而使听话人圆满的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语境与话语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语境"的含义及其分类作了说明,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语境对话语的解释功能--解析言外之意、消除含糊、排除歧义及识别反语.人们的语言交际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借助于合适的语境,听话人才能既理解话语本身的意义,又能获得说话人意欲传达的全部信息.反之,缺乏语境的提示,或不考虑语境,交际双方就无法正确地理解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由于朝鲜诗话的说话人具有朝鲜文化的背景和说话语境,因此,朝鲜诗话中的说话人既是说话人,又是转述者;既是朝鲜汉文学的权威者,又是中原汉文化的学习者;朝鲜诗话中的接受者既是写作对象和读者,又具有中朝文化双重的文化背景。人们从朝鲜诗话“学诗者“接受的视角,可以看出说话人的背景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蒯因的“初始翻译”为我们展示了翻译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相对性特征既涉及译者自身的观察与理解,又涉及目标语言使用中的意义表现“倾向”。在蒯因那里,“初始翻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翻译,译者总会在现实的和可能的语义世界中追求与言者之语义的同一,当然,这样的“同一”追求在外延主义的要求下又总是难以实现的,除非我们回到译者与言者所处的主体性地位的认识上来。不论“初始翻译”如何体现意义确立的“倾向”决定,译者与言者的主体性地位总是为我们提供语言行为发生的普遍性基础,即作为理性存在的纯粹语义基础,翻译的“不确定”只是我们走向“确定”的过程与环节,人类社会语言行为的发生及表现形式遵循着共同性的理性规定与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因素角度考察,"以政治民"与"政以治民"句式的转化是上下文语境、话题、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共同作用的结果.言说者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情和态度,通过语序的调整使"以"的支配成分话题化,从而使新构句式获得主观性的表达功能.其中,上下文语境在引发这种变化时起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第二人称代词"你"和实义动词"说"组成的"你说"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用法。"你说"由表示行为的意义演变出表示认知和篇章的语义,作为话语标记的"你说"具有强调和突出所述命题、确认前述命题、表明发话者的主观态度和引发新话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汉语“我把你这个 NP”句式 ,有许多严格的限制条件 ,从句法、逻辑语义结构和语境、语用方面动态地立体地考察该句式 ,其基本语用功能是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通过评议表明态度 ,突出感情 ,示意处置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语用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是哲学研究语用学转向的先驱,其"语言游戏"观具有丰富的语用蕴涵。主要包括:"语言游戏"即一种生活形式,是由语言和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词的意义即是词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语言游戏"具有规则,词的用法即是"语言游戏"的规则,人们在游戏中学会并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中对词语意义的解说,引入说话人意图、言语行为、语境等概念,客观上推动了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语用模糊是说话者在特定的语境中为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而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意的一种交际策略,反映了说话者的元语用意识.本文从非语言因素的三个方面: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分析人们选择使用语用模糊的元语用意识,说明从顺应性的角度能对语用模糊的功能作更好的阐释,并有助于在语境中澄清语用模糊.  相似文献   

17.
语境是语言交际中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的语言交际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环境的制约影响。语境是语用的基础,语境对语用起制约作用,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和练习语言形式,才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探讨了语境与语用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及语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习红学大家脂砚斋、诸联、毛泽东等人对<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论述,在此基础上对这两部古典小说文本内容,包括书名、题材、背景、结构、人物、性爱、笔法、细节、语言、结局、价值等11个方面作一些具体的比较论述,从而见出后者对于前者的继承、借鉴、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老子用"天道"推论"人道",用"自然"以推论"社会",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无为而治"思想,充分显示了老子对于治理天下所持的基本态度。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洋淀诗群"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思潮中被重新发掘、评价,并已经典化。从向内——对当时历史语境中诗人内心的个体追问,以及向外——诗人对异化的历史现实的反思两个维度解析了"白洋淀诗群"的创作指向,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下"白洋淀诗群"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启蒙价值。这体现出多元文学观念的重建和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