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天中午,60开外的王老先生尴尬地走进门诊室,向我咨询道:“华大夫,我今年已65岁,老伴也62岁了。如今,儿子、儿媳工作都很好,孙女也上初中了,我和老伴不再为家庭琐事操心,有了充裕的时间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精神生活充实,我们老两口的性事也旺了起来,比刚退休的那两三年还好。有时老伴说我老不正经。为此,我很苦  相似文献   

2.
柳如 《社区》2013,(7):55
他们同岁,55岁那年有了他们的小孙女,从此老两口就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因为她要到城里给儿子看孩子。儿子在城里上了大学,然后在那里安了家,有了孩子。儿子也想让他来,可他总有无数个理由来拒绝:家里得有人看,家里的鸡狗也要人来喂,还有地里的庄稼、山里的果园,总之离了他那是万万不行。儿子知道他的脾气,没有坚持。他送她和儿子到村头坐上客车,直到远去的车变成了一个黑点,再也看不  相似文献   

3.
秦耘 《老友》2014,(12):53-53
正案例:黄大爷和老伴都是年过七旬的老人,生有两子一女。长期以来,老两口都是与小儿子一起生活。黄大爷的老伴没有退休金,老两口一直靠黄大爷的退休金生活,他们的房子也因小孙子结婚而过户给了小孙子。前不久,黄大爷的小儿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去世。小儿媳妇以其丈夫已去世、不用再承担赡养义务为由,要求黄大爷老两口搬出去跟其他子女生活。而大儿子和女儿则以黄大爷老两口以前一直在小儿子家且黄大爷的退休金都给了小儿子为由,不同意黄大爷老两口搬过去。社区多次调解黄大爷和几个子女之间的矛盾,但是没有效果。无奈之下,黄大爷和老伴准备  相似文献   

4.
由甲 《社区》2014,(10):57-57
最近,辽宁省大连市海军广场社区的老王夫妇闹起了分居。原因其实十分简单,就因为养花的问题。原来,王大爷退休后开始在家养花。他尤其喜欢养兰花。可是,王大爷的老伴晚上总是失眠,无意间听说兰花会导致失眠,就说啥也不让王大爷继续养兰花了,最后在儿女的劝说下,王大爷将兰花搬至客厅,老两口才停止闹分居。  相似文献   

5.
马志国 《新天地》2016,(6):46-47
我的老伴今年72岁。平时我们老两口和儿子一家分开住,但家里一点都不冷清--从10年前开始,大孙子就放在我家,由我们照顾,儿子儿媳到了周末来看看老人和孩子。就这样带了6年大孙子,儿媳又生了一个男孩。大孙子接回了儿子家,我们接着看护小孙子。直到今年孙子转到全托的幼儿园,不用我们接送上下课了。  相似文献   

6.
杨学友 《老友》2014,(10):53-53
正案例:牛老伯和老伴生有4个子女(2儿2女)。2004年,受财产赠儿不赠女传统观念的影响,老两口将自己的3间平房给了小儿子,但是房屋所有权证上还是牛老伯的名字,房子一直由小儿子一家居住;10万元现金给了在外地工作的大儿子。牛老伯还和两个儿子签订了赠与合同。如今,随着年龄增高,牛老伯和老伴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当老两口需要得到子女照顾时,两个儿子都置之不理,把对牛老伯和老伴的照顾  相似文献   

7.
案例:家在农村的谭老汉育有两个儿子。早些年,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1、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分家后,两个儿子又分别生养了儿女。为了赡养老人、照料孩子,2003年,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小两口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父亲照料好孙子;二儿子赡养母亲,母亲照料好孙女。两个儿子各自为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  相似文献   

8.
吴燕 《老友》2015,(3):53
案例:张大爷和老伴均年近七旬。因为张大爷的老伴没有退休金,所以老两口一直依靠张大爷的退休金维持生活。他们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对张大爷夫妇两人的关爱也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大爷老伴的身体每况愈下,以往的老毛病更加严重,老两口的生活十分困难。因为退休金不多,张大爷不得不要求儿子对他们承担一定的赡养费,但是张大爷的儿子借口说自己的工资也不高,还需要每月偿还房贷,不同意承担父母的赡养  相似文献   

9.
进城生活、做城里人,一直是我的梦想。去年冬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在江西兴国县城购买了一套商品房,终于圆了这一梦。 一开始,我们老两口真有点“乐不思乡”。转眼一个月过去,刚进城的新鲜劲没了,整天吃饭睡觉没事干,闲得骨头发痛。想到外边去找几个老人聊天,又因自己不 里我们老两口也用普通话交谈,当然时时 为了让我能活动筋骨,儿子为我找会说普通话,很难交流。我感觉乡下人过城 还得请孙儿纠正。 一份清洁工的活,每月还有100元的收入里生活真不自在。儿子得知我的心事后,就 正当我为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10.
黄导德 《老友》2013,(9):42-42
有一天,儿子、儿媳妇跑来跟我和老伴商量,希望我们老两口帮他们带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他们想一块去外地工作。"好啊",我和老伴满口答应下来。我们刚退休,身体还健康,照顾小孙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应该没有问题。再说小孙子聪明活泼,比以前更懂事了,照看起来也不需要太费心。空巢老人最怕寂寞,有小孙子在身边相伴,我们老两口的生活将平添几分快乐。但事情并非想得那么简单。小家伙来了以后,跟在他爸妈那里的  相似文献   

11.
杨学友 《社区》2013,(3):50
案例:曹玉芳老两口与小儿子李广斌一家人过着对门生活。3间平房一分为二,曹玉芳夫妻住东屋,小儿子一家住西屋。曹玉芳的丈夫李景福因病去世前,夫妻俩口头答应3间平房将来归小儿子李广斌所有。2001年,曹玉芳搬到张某家与其同居,并且协助儿子对所居住的3间平房办理了过户手续。2012年3月初,曹玉芳因张某去世,返回到李广斌所居住的3间平房时,遭到李广斌的拒绝。2012年5月  相似文献   

12.
儿媳妇嫁到我家已近20年了。这些年来,她与儿子同我们老两口没有闹过一次矛盾,一家人和和美美,十分融洽。婚后,小两口去了北京务工。儿子给一家公司的老板开车,儿媳妇在一家理发店当收银员。2002年,孙子出生,白白胖胖十分可爱,老伴自告奋勇去北京帮忙带孙子。起初一切都好。  相似文献   

13.
朱闻慧 《社区》2011,(16):25
"远亲不如近邻",高楼大厦似乎是把人聚集到了一起,但事实上,它却使人们更加孤立。去年退休在家的刘老师最近就挺烦,儿子在郊区为老两口买了套大房子,可刘老师一点也不领情,还常抱怨:"我觉得这地方一点也不好,楼层太高,上下楼不方便,平时找邻居说话更是费劲。"渐渐地,老两口开始想念原来的生活和老邻居。  相似文献   

14.
朱闻慧 《社区》2011,(24):25-25
“远亲不如近邻”,高楼大厦似乎是把人聚集到了一起,但事实上,它却使人们更加孤立。去年退休在家的刘老师最近就挺烦,儿子在郊区为老两口买了套大房子,可刘老师一点也不领情,还常抱怨:“我觉得这地方一点也不好,楼层太高,上下楼不方便,平时找邻居说话更是费劲。”渐渐地,老两口开始想念原来的生活和老邻居。  相似文献   

15.
乔金庚 《老友》2012,(4):42-42
每晚7点左有,居住在乡下的我就会接到儿子从城—啦手里打来的电话,简短的几句交谈还没结束,一两岁的小孙女就高一声低一声地呼喊起“爷爷”来。她那稚嫩的、奶声奶气的童音,既悦耳又让我心欢。孙女的声声呼唤.把我乐得在电话这头连声应答。电话那头,小孙女一听到我的声音,兴致也更高了。  相似文献   

16.
尹远敏 《老友》2010,(5):30-31
编辑同志:我们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因儿子准备结婚但没钱买房,我们二老就用节俭积蓄的全部存款在A市买了一套商品房给儿子,另购电器、家具及基本生活必需品,花了将近15万。房产证上是儿子的名字(因当初我们还未退休,在B市工作和居住)。当时我们和儿子说过:新房给他结婚居住,我们退休后也要一起来住。  相似文献   

17.
《可乐》2006,(7)
母子间的相互依恋我的生活轨迹和我的同龄人差不多。我出生在"大跃进"年代,成长于"文化大革命"浪潮中,下放锻炼过,恢复高考后考回城。4年大学生活波澜不惊,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教书,然后经人介绍和同事老杨结婚。婚后生活乏善可陈,我和老杨相敬如宾,儿子杨阳(化名)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变老,日子就这样过得平淡充实。老杨在5年前因患脑癌去世,从查出癌症到去世只有3个月时间,那3个月里,我们一家三口从号啕大哭到沉默不语到平静相守。人的生命就是那样脆弱,谁也无法抗拒。亲人走了,日子还是要继续。办完老杨的丧事,我就守着杨阳过日子了。杨阳虽然有些少年特有的叛逆,但还算听话,学习也差强人意。2年前,杨阳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学,我本来让他报武汉市的学校,但他说想出去闯闯,在妈妈身边永远也长不大。我无法改变儿子的决定,他不再是小时那个什么都要找妈妈的杨阳了,他有了自己的主意。2004  相似文献   

18.
刘好为 《社区》2011,(15):26-27
在老伴儿的陪同下,84岁的王大爷3月23日在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的社区卫生站里接受了年后的第一次常规检查。当天负责给王大爷体检的小吴介绍,王大爷患有肺气肿、高血压等多种病症,自两年前在大医院治疗得到缓解后,就—直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宗禾 《社区》2011,(10):26-27
在老伴儿的陪同下,84岁的王大爷3月23日在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的社区卫生站里接受了年后的第一次常规检查。当天负责给王大爷体检的小吴介绍,王大爷患有肺气肿、高血压等多种病症,自两年前在大医院治疗得到缓解后,就一直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0.
郑胜玲 《可乐》2008,(7):59-59
乌鸦一家住在白大妈家土墙小院的槐树上。乌鸦一家五口:两只老乌鸦和三只小乌鸦。白大妈一家也是五口: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城市里空气不好,乌鸦从城市迁徙到这里。乌鸦没在乡村待过,不知道乡下的规矩。按说,这种鸟是不能在人家里安家的。乌鸦不知道这些,看中了白大妈家这棵浓荫匝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