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然而他谢世后不久,其创作的"超丽"(虞炎:《鲍照集序》)就引起了齐代文学家们的注意;至梁,其影响则直侵凌谢、颜,构成了"师范宋集"(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的主流派,形成了风靡盛行的"鲍照热".齐梁的文论家们特别是梁的文论家们对此颇为惊奇乃至不满,故而多发批评之辞.因此,客观认识鲍照在齐梁的文学地位,正确揭示"鲍照热"盛起的原因,认真辨析文论家们对于鲍照的批评,这在鲍照研究中当是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叶秀 《南方论刊》2005,(7):25-25,17
今年以来,通过参加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对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血与火的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先进性也是一样,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先进性要求,每个共产党员也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着不同的先进性标准。党员就是在不同的时期按照党的要求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也就随着我们党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针有了新的要求。结合企业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民族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课题,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一直是许多作家们所努力实践的;在文学评论界,也曾有过几次大的论争。不管是作家们的创作实践,还是评论家们的论争,都不断丰富了文学的民族化,促进了人民文学事业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来,文学的民族化却被人们淡忘了。这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妨碍极大。因此,周扬同志最近指出:社会主义文学要提倡民族化。对此,我仅就一两个问题,谈点看法,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一 在《雷雨》中,周萍可能是一个最复杂的性格。作者曾提醒表演艺术家们:“周萍是最难演的……他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而性格又是很复杂的。”在周萍出场时,作者不惜用了一千二百多字来阐述他的心理性格特征(蘩漪用了六百多字,周朴园和侍萍各用了三百多字)。几十年来,评论家们对他的理解和评论与作者对他的阐述也大相径庭,其参差也大大超过其他人物,以至一些评论家不顾《雷雨》的思想艺术成就和它在各种层次读者中的广泛影响,断定《雷雨》“对周萍性格的主要方面还缺乏足够认识”,甚至说“有美化周萍的地方”。事实上评论家们也主要是把周萍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在那里描述着,我们经常看到的总是“纨裤子弟”“花花公子”“淫乱”“自私”“伪善”“放荡”“精神颓丧”“卑鄙”“丑恶”这些字眼。作者当年曾希望有个好演员“化开他性格上一层云翳”现在看来,这层“云翳”已被评论家们染成了浓云,点成了污秽的斑痕。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6.
邹兴明 《东南学术》2003,(6):98-101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7.
邹兴明 《天府新论》2004,3(2):94-97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8.
如何公正地评价“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文学”(1949—1966)的成就,是当今理论界客观存在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当代理论工作者对“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几经起伏和变化。“文革”前多为满堂喝彩;“文革”中则是一概横扫;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恢复名誉,评价甚高;进入80年代后不少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一批年轻的评论家对“十七年文学”多持批评态度。为何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对同一研究对象的评价竟会如此翻来复去、起伏不定、褒贬悬殊?这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吗?这是中国当代文坛独有现象吗?这与评论家自身的政治素…  相似文献   

9.
皎然的《诗式》是唐代理论著作中对鲍照关注最多的一部,认为鲍照是紧随谢灵运之后的一流诗人,并高度评价了鲍照的边塞诗,对于鲍诗的诗歌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鲍照的接受史中,影响也最为深远。这主要是因为鲍诗切合了皎然追求“文外之旨”、主张“复古通变”、注重气格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有句名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一时代都有反映自己时代要求的时代精神;而时代精神不同,人们对待各种问题的态度和观点、评价各种事物的标准和原则也就不同。哲学就是集中表现一定时代客观本质和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11.
库恩和拉卡托斯作为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科学发展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各自的发展动力、所蕴涵的整体观、所包含的理论进步评价标准和所蕴涵的目标四个方面有诸多不同,而且这两种模式都不能对科学发展的真正历史作一个详尽、真实的阐述。研究科学史应遵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美源于主体的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国华 《社会科学》2007,4(1):162-168
从来就没有所谓本体的美,由西方哲学提出的本体概念,只是人们为了认识的方便而设立的一个“神”,美学研究者们却一直将它视为真实的存在,这是美学研究走进死胡同的根本原因。美也不存在于客体上。事实上,美只能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是人们对意境的情感评价,是主体对自己的无意识需求在意境中获得象征性满足的情感评价。人们之所以漠视这一事实,是因为审美活动是发生在无意识领域,并不为意识所把握,所以人们一直不能确定它的真实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一部小说与一部学术论著,谁也不会将它们混淆。艺术与科学,作为精神生产(精神劳动)的两大部类,人们也能轻易将它区别开来。甚至,作为精神生产的主体,适于从事艺术创作和适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在性格、气质上也往往属于两大不同的类型——艺术型(情感型)和思辨型(理智型)。然而,关心文艺评论(包括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人们会发现一系列有趣的现象:文艺界和学术界都有文艺评论的机构和队伍;文艺评论文章,既发在文艺刊物上,也发在学术刊物上;不少评论家既是作家,又是学者;评论家的性格、气质、能力,往往既有诗人的激情,又有理论家的思辨……这一系  相似文献   

14.
<正> 王夫之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生前几乎不为人们所知。他的诗歌文艺理论当时并未享有盛名,后来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可以证实,他的诗论是独具一格的;表述明晰而准确,批评标准一致,对于作品的寓意和意图非常敏感。这些特点即使对于一些著名的评论家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根椐这些特点,按照我们当代承认的标准,王夫之也是有资格跻身于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列的.本文的中心内容是考察王夫之诗论中关于“情”与“景”的关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直以来,公平正义的应然性一直是政治哲学家们为每一个理想政治体所设计追求的基本原则。作为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公平正义也一直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制度体现。从古代中国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古希腊有关诸神合议处理案件的此类神话,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人人平等观念到18世纪的北美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时空的不断转变却不妨碍道出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不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在他们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历程中,适应各自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创造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民族特点深刻地显现出民族性,因而是人们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各民族正确认识并发展民族特点,对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老年社会学的一些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皆有老,这是个自然规律。但人老了,还要生活,还希望健康,希望长寿,希望幸福;人老了,仍然还有思想,还要活动。对于一个个老人来说,生命有一定的限度,生命终结了,他的希望、要求和作用也就结束了。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新陈代谢没有止期,老人们会一代代一批批地出现。对于他们的生活与期求,社会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现代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也各不一样。在不同的社会,对老人的幸福悲欢,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老人们的晚景也将因阶级、教养等等原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认识的语境论形成的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语境论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由特定知识语句表达的命题依赖于说出这个句子的语境.具体地讲,认识的语境论主张,由给定的知识语句,如"S知道P","S不知道P".依赖于产生它们的语境,也即,知识的形成与理解是语境依赖的,在某些语境中,S知道P,而在另一个语境中,S不知道P.这两个陈述在各自的语境中都是正确的.语境不同.认识标准的高低程度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对话、行动就会产生争论或者冲突;不同的语境设置了不同的认识标准,而且这些认识标准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认识的语境论是对我们认识判断的最佳解释之一,能够回答怀疑论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数语境中我们能够判断我们拥有知识,而在一些语境中我们不能判断我们拥有知识.这一观点既有不少支持者,同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试论决策社会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决策社会价值的评价鲍宗豪在每一历史时期尤其是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种种不同的决策方案也有一个价值评价问题。譬如,合乎逻辑的决策是否一定就有价值呢?所谓合乎逻辑的决策,就是指人们在已有的信息材料和目标意向的基础上,按思维的一般规则,必定会作出...  相似文献   

20.
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原则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古往今来,论者颇多,观点也不一,而且不同的阶级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都不一样。封建史家评价的标准基本上是对“圣君贤相”的褒扬和对“昏君奸佞”的贬斥。资产阶级史学家依据的也只是对所谓的英雄人物的赞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应是看他是否推动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发展趋势中,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列宁全集>第13卷第223页)。历史上的人物,其言行或思想只要顺应这一必然趋势,推动社会的发展,就该肯定;反之,逆历史潮流,阻碍社会的发展,就该否定。关于这一正确评价标准,在我国当代史学界是早已得到一致认同了的。不过,历史上的人物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情况复杂,对他们每一个人进行具体的评价,单用一个正确标准去套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历史人物并不象“1+1=2”的数学运算那么简单。因此,要想做到既全面、又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还必须坚持一些最基本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