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唐贺知章《龙瑞宫记》摩崖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国庆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2(4):6-10
绍兴宛委山唐贺知章《龙瑞宫记》摩崖 ,人多以为是唐时原刻。经考 ,该摩崖在宋嘉泰间已漫灭 ,嘉定间郡守汪纲重刻 ,清嘉庆中又经好事者重度勾勒 ,遂显今貌。文中“秘书监”三字系后人加刻。 相似文献
3.
4.
李姝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4-88
陆机是我国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籍贯一直仍存有争论,学术界并存着吴郡吴县人和吴郡华亭人两种说法。华亭之议起因于陆逊受封为华亭侯,又有陆机临终时的“华亭鹤唳”之叹,但考察史实,疑点颇多,故本文对陆机是吴郡华亭人的说法进行反驳。 相似文献
5.
邹志方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5,(2)
陆游的籍贯,《宋史》本传有明确记载:“越州山阴人”。陆游在文章中也每每以“山阴陆某“山阴陆某务观”自称。这似乎早有定论,无须置疑。但是,根据现在对籍贯的看法,通观陆游的家世,考索一下还是必要的。认为陆游是山阴人的,主要依据他的祖上世居山阴鲁墟(按,鲁墟在绍兴市西北十五里,宋时属山阴县)。陆游在《渭南文 相似文献
6.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正>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创者,研究他生平事迹的专著,评论他功过的论文很多,一般综合性词书、人名词书和历史词书也都收有他的专条,但众多专著、文章、词书对于朱元璋的籍贯,几乎全是作明濠州钟离(今风阳县)人。朱元璋父亲50岁迁到钟离,而且死于钟离,葬于钟离,朱元璋成长于钟离,发迹于钟离,做了皇帝后修中都,筑皇陵于钟离。他对钟离是十分有感情的,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但不能依此定他为钟离人,所谓籍贯,就是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朱元璋的祖居,在明人郎瑛著《七修类稿》中所载《皇陵碑》中说得很清楚:“朕幼时皇考为朕言:‘朱世居句容朱家巷,尔祖先于宋季元之初我尚幼时,以父挈家渡淮,开垦兵后荒田。’因家泗州,朕记不忘。……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明史·太祖本纪》也有明确记载:“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徒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钟离。”朱元璋生于1328年,他父亲死于1344年,终年64岁,这时朱元 相似文献
7.
黄俶成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1)
《水浒》作者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作者详尽占有资料,曾撰写并发表了《〈施耐庵墓志〉考索》一文(载于《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认为“历史上确有施耐庵其人”。本文乃上文之姊妹篇。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将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综合进行考察,进一步论证《水浒》作者施耐庵之籍贯乃为元末明初扬州兴化;同时,对山东说、山西说、浙江说和江苏说中其他说等诸种说法一一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8.
龚剑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关于唐末浙东农民起义领袖裘甫(仇甫)之籍贯,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懿宗纪》未载,唐代裴庭裕撰《东观奏记》(卷下)作“越人仇甫”,北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懿宗纪》则作“浙东人仇甫”,因此,后人便以为裘甫之籍贯乃“越”或“浙东”,如《浙江人物简志》(上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称之为“浙东人”等,然笔者以为“越”、“浙东”仅是裘甫于起义前后之活动区域, 而非籍贯。因为“越人”即“越州人”,唐越州共领会稽(州治)、山阴(州治)、诸暨、余姚、剡县、上虞,萧山七县,裘甫不可能籍属越州 相似文献
9.
周百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45-48
关于《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籍贯,史学界素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中龚剑锋先生研究后认为应在河南淅川县。根据现有的文献,无论是顺阳郡还是顺阳县,区划和建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设时废,仅仅认定在某一县缺少理据;况且永嘉之乱后,范氏家族整体迁移到江东,范晔籍贯需要用历史变化的眼光看待。按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籍贯书写的范式,范氏家族籍贯应当理解为顺阳郡。 相似文献
10.
隋秀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45-47
李颀作品中有近20首诗涉及颍阳和嵩山,“我本家颍北”更明确指出其家乡的具体位置;在唐代,颍阳、嵩阳和登封是有复杂关系的三个地名;东川作为行政建制是在李颀死后才有的。通过考辨,文章认为李颀郡望为河北赵郡,籍贯为唐时河南府颍阳县,即今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东川乃李颀归隐颍阳的一别业名称而已。 相似文献
11.
龚剑锋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胡大海,生年不详,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生前系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中的杰出将领。关于胡大海之籍贯,《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均作“濠州虹(今江苏泗洪东南)人”。笔者对此有异议.一、“濠州”应作“泗州”胡大海之籍贯,《明史》(中华书局点校长)卷一三三,页三八七八《圳大海f号》:“胡大海,字通甫,虹人。”知胡大海是元末虹县人。据《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五九,负一四一六、页一四 相似文献
12.
举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26-26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字彦和,据《梁书》卷五十《刘勰传》记载, 刘勰为东莞莒人,对此,杨明照《梁书刘勰传笺注》一文曾做过专门的考证。根据杨先生的考证成果,并结合一些其他史料,我们可以知道:莒即今山东莒县,春秋时为莒子国,西汉属成阳郡,东汉属琅琊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东莞郡,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将莒划属东莞郡。晋永嘉时,天下动乱,北方沦陷于异族,东莞亦在其中。渡江以后,随着北人大批南移,东晋政权在南方大量侨置州郡, 即将原先的一些北方州郡名强加于南方的土地上,以安置和安抚这些北人,巩固自… 相似文献
13.
崔富章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人,活动于南朝宋、齐、梁间,著有《晋书》一百二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梁纪》十四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四声谱》等,是一位相当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已散佚,传世明刻本《沈隐侯集》十六卷,《沈休文集》四卷,辑沈约诗文四百余篇,《四库全书》均未著录,不失为研究沈约之重要资料,但系后人辑录,非原集面貌;现存比较完整的只有《宋书》一百卷(亦有缺佚),为史家所重视,明万历间刻印的南监本二十一史、北监本二十一史,崇祯间毛晋汲古阁刻印的十七史,清乾隆间武英殿刻印的二十四史,都包括《宋书》在内,近年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组重新点校出版了二十四史,流传则日渐广泛. 相似文献
14.
冯傲雪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84-85
论文以多种文献为依据 ,对于南宋著名词人卢祖皋的籍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辨别、分析 ,从而认为将卢定为邛州蒲江县人乃是一种误读 ,卢当为温州永嘉县人。 相似文献
15.
晚唐杰出散文家、诗人皮日休,不仅享有文誉,而且因为他以唐王朝太常博士之身一度参加黄巢起义,任过大齐朝的翰林学土,成为引人注目、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生平疑点甚多,诸如生卒年代、死因、籍贯等等.仅就其籍贯而言,历来意见分歧,一说襄阳,一说竟陵,本文试为考辨,期就正于同好. 相似文献
16.
17.
龚重谟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3,22(1):4-5
曾巩一贯被认作南丰籍,可清代临川进士李绂曾提出质疑。据查史料表明,南丰仅为曾氏五世祖的旧籍,曾巩与其父均出生于临川,临川有其田园庐舍。曾巩曾明言自己为临川人,临川一直尊曾巩为乡贤进行祭祀。曾巩籍贯的归属不是南丰而是临川。 相似文献
18.
杨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戎昱是盛、中唐之交有一定影响的诗人,但新旧《唐书》没有为其立传,生平事迹在唐宋文献中仅有零散片断,见于《本事诗》、《云溪友议》、《唐诗纪事》等,多为小说家言,且因袭穿凿。大不可靠。《新唐书·艺文志》丁部集录著录“戎昱集五卷”,同时载其事迹:“卫伯玉镇荆南从事,后为辰州、虔州二刺史。”这两句涉及戎昱生平大端,从其作品中可以印证。至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戎昱小传,诗人的事迹始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不难发现,辛文房并未为描述戎昱生平事迹提供新鲜材料,只不过连缀旧有的传奇性材料,用了点附会的功夫。此传所述,不惟行事多 相似文献
19.
朱因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5,(4)
春秋吴越争战,越败夫椒。勾践为复国雪耻,听文种“九术”,献美惑吴,于诸暨苎萝山下,觅得爱国美女西施,郑旦。她们双双忍辱负重,衔命入吴。吴亡后,一说西施被沉于江,一说随范蠡而泛五湖。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流传以迄于今,世人多知西施为诸暨人。历代经史典籍亦多记载,已为历史定论。但至明清之际,有萧山来斯行、毛奇龄者,撷取南朝梁代刘昭为《后汉书·郡国志》作的一条误注孤证,提出“西施属吾萧”之说。但当即遭到众多学者的驳斥,此说昙花一现,终于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20.
刘盛佳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2-4
公元6世纪初北魏郦道元撰著的《水经注》是祖国历史上不朽之名著。《水经注》不仅记叙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古代河流,而且兼及当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状况,因此这是一部经世致用的著作。在河流与水环境状况早已发生巨大变迁的现代社会,进一步挖掘《水经注》中的环境价值和时代价值,理清祖国境内以河流为中心的水环境变迁的原因、特点、历程和演变规律,并从中汲取生存智慧,应是我们当代学人研究这部不朽名著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有关专家围绕《水经注》版本校勘、错简订正、研究方法和实践、海外郦学研究和实用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笔谈。以期通过此次笔谈,不仅能够总结《水经注》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深化《水经注》研究实践,而且能够为未来《水经注》研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此次笔谈在历史地理学界、水利史界和郦学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