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政策的基层执行人,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政策执行偏差,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整理出学生干部在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类型,并从政策目标对象和政策执行人这两个维度分析查找产生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进而提出一定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象征式、附加式、残缺式、替代式、照搬式、抵制式、观望式及扩张式等执行偏差现象,导致这些偏差的原因有:政策本身不科学;政策执行主体的缺陷;政策目标群体的制约;政策资源的局限;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等。在分析这些偏差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纠正偏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性对策:科学合理地制定政策、优化政策执行主体、加强与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的互动等。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战略是应对当前区域性贫困的系统工程。按照政策执行过程理论,作为政策执行的精准扶贫在政策价值定位、政策执行权能配置、政策目标群体靶向以及支持性配套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偏差或不精准。为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相应地以赋权容错、标准识别来瞄准有效扶贫的政策靶向;从扶贫政策的"精准"出台与落地、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互促共生的维度做好执行资源再配置及其增效;以"精准"宣讲的脱贫共识和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来调整目标群体脱贫行为范式;秉持科学脱贫考核观和对接乡村振兴的持续观以完善"精准"减贫的政策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2007年全面推行以来,在救助农村贫困群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福利治理角度来看,社会救助资源仍存在明显漏出现象。从政策执行环境来看,转型与变迁中的乡土逻辑对社会救助目标瞄准政策的执行提出了巨大挑战。研究选取天津市的3个村庄作为调查地点,探究农村低保目标瞄准政策在不同乡土场域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发现低保目标瞄准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变通,是瞄准偏差产生的直接原因,而转型与变迁中的乡土社会通过形塑福利治理进而对低保目标瞄准过程产生影响,是瞄准偏差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三社联动”作为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得到普遍推广,但其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政策执行偏差的整合性分析框架,结合东、中、西部地区10个典型社区的实地调研资料,本研究发现:“三社联动”的政策执行普遍存在曲解联动、替换联动、形式联动及抗拒联动等偏差行为,形成了“三社联动”的名实分离现象,而联动主体的能力限制与利益冲突、专项政策缺失与政策碎片化、经费短缺与人力瓶颈,以及复杂多元的政策执行环境等则是执行偏差的背后成因。  相似文献   

6.
政策执行偏差会导致政策执行的非预期结果。基于对中国北方五地荒漠化防治的案例分析,探讨中国政策执行的不良偏差问题在荒漠化防治中的表现与机制。基于政策偏差程度和偏差成因两个维度构成的四象限,将荒漠化防治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归纳为四类:扭曲的地方利益观和政绩观导致的象征性执行、制度约束缺乏导致的替代性执行、政策执行素质以及创造性政策执行缺乏导致的机械性执行、目标群体参与性不足导致的抵制性执行,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执行偏差矫正对策。  相似文献   

7.
政策执行波动是指公共政策在执行的不同阶段出现波动现象,表现为政策消极执行和运动式执行。政策的适用性和政策执行压力是造成政策执行波动的最主要原因,并会引发一系列基层治理问题。分析政策执行波动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直观呈现政策执行波动与基层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政策适用性和政策执行压力着手寻求对策,以期消除政策执行波动,完善基层治理。  相似文献   

8.
9.
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灾害等原因,在全国普遍存在难民、灾民以及鳏寡孤独等。针对以上群体的存在,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边区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社会救助政策。本文探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施行的社会救助政策;中共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助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社会救助经验对当今的社会救助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中,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方向上的偏离,二是程度上的不足。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解决之道是: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协调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利益关系,提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素质,营造适宜的政策执行环境,完善政策执行监督与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论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着明显的不精准执行现象,表现为识别不精准、帮扶不精准、管理不精准和考核不精准等问题。立足于基层组织的视角,考察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问题。基层组织在运动式治理和官僚体制的双重规制和压力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执行约束,基层治理资源有限、权责不匹配、压力考核等因素影响了基层干部的政策定位与具体执行。在国家治理转型的背景下,国家、基层组织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基层组织承担的任务剧烈增长,并接受来自国家与农民的双重压力和监督。在双重挤压之下,基层组织表现出权威导向的选择性治理、风险规避的规范化治理和硬任务的软执行,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政策的执行能力。为了避免国家资源浪费和政策执行偏差,各级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时,应当在资源投放上注重分寸,执行政策时切合实际,对下考核时留存自主空间,从而保障精准扶贫政策有效落地。  相似文献   

12.
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确立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力量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多元主体结构,营造非政府社会救助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积极培育有利于社会救助的思想理念,完善社会救助法规,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逐步形成多元的、面对社会各类弱势群体的、完善的社会救助系统.  相似文献   

13.
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救助旨在维护社会成员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满足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和不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立足本国国情,提出我国现代救助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需要国家责任的全面确立,并从理论层面上提出一些加强社会救助的国家责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是当前社会救助政策实践的重要创新,有利于减缓政府行政资源与管理事务之间的矛盾,通过多样的服务满足被援助对象的多元需求。作为一种新生力量,面对社会情境的复杂性、贫困治理转型、经济和资产保值、社会工作者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把握好新的发展机遇,结合已有社会救助机制选好介入路径;同时,考量不同参与政策的针对性并重视价值、重视自我反省与情境分析,拓展未来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的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于“十二五”以来宁波各县(市)区公共财政和非政府(慈善)组织在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实践,结合当前社会救助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为: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政府应顺应趋势、完善职责、健全法规、充盈财力,实现兜底保障;社会救助工作需要运用新技术,适应新形势,构筑新机制,实现专业化、组织化、科学化和精准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