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与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2008年期间26个省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测算了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 TFP)以及TFP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在2000-2008年期间,中国粮食生产存在着技术非效率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善了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但女性化的贡献在逐渐下降;TFP年均增长0.43%,其主要源自于技术效率的提高;TFP对粮食增长率的贡献约为3成,表明中国粮食增长主要是依靠投入拉动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模型估计方法,考察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经营规模变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忽视环境代价会高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能够缓解粮食生产内卷化困境、提升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其正向效应随着效率水平提升呈衰减趋势;在土地资源刚性约束下,劳动力转移引起的经营规模增加通过“规模效应”能有效改善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但规模效应边际递减特征会不断减弱其作用强度;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不完善会阻碍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联合作用,但随着土地流转立法和政策引导,这一困境得到了有效扭转。  相似文献   

3.
4.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4和2016年的混合截面数据,运用超越对数SFA方法估计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农机服务、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三者的互动逻辑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农机服务可以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制约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力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正向效应,但未发现女性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负向效应。(2)农机服务在劳动力结构变化影响技术效率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农村劳动力流失、女性化、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转移促进农机服务使用,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3)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在农机服务影响技术效率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农机服务的使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造成技术效率损失;农机服务的使用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女性化程度提高、加速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但三者对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农机服务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抓手,但是需要处理好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可能为粮食生产带来的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山东、陕西2省265个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系统分析了土地细碎化与劳动力结构对苹果种植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细碎化对苹果种植户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老龄化对苹果种植户技术效率作用为正;女性劳动力占比和苹果种植户平均受教育水平对其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此外,样本区域苹果种植户技术效率均值为0.601 8,且随种植面积扩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影响以及粮食生产机械化的产出效应,并考察该影响及效应在耕种收各环节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机耕水平及机收水平;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中型农机动力及大中型农机机耕、机播及机收动力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均大于直接效应。研究建议加快突破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推动农机资源在省际间合理流动与科学调配,加强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8.
阐述了劳动力产权的基本内容及其界定。运用产权理论探讨了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力产权与其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产权残缺是造成国企职工生产低效率的深层次原因,要想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就应当建立科学的劳动力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随着劳动力外流,农村出现耕地抛荒等现象,为研究现阶段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2001年至2020年31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会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效率且农业生产效率存在负增长惯性;地区异质性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不产生影响的结论;后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会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数量的降低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结论。因此,提出建议:有关企业要加快对劳动力节约型技术的创新,政府部门要调整完善相关农业发展政策,各农业地区要引进或培养农业高素质人才,全社会共同推动农业高质量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古典主义理论假定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市场达到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相等能实现劳动力配置的静态效率,这是把劳动力作为纯粹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观念.如果考虑到劳动力所有者作为人的利益和需要,那么将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仅仅限于劳动力配置的静态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还体现在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劳动力市场制度是实现劳动力市场公平性和安全性的根本保证.我国在优化劳动力配置的同时,应加强劳动者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安全,实现劳动力市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农村劳动力价格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负向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及其比例,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但在机械化相对容易的平原地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会被削弱;分区域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中国东北、中部及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小,但对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没有显著影响。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应重视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不同区域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稳定粮食供应,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均衡价格是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的范畴,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完全自由竞争的产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以及劳动力价格,不仅受市场因素的制约,也受非市场因素的制约,劳动力价格往往是被扭曲的。完全的自由市场竞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劳动力均衡价格只不过是理论意义上的抽象。与不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相联系的劳动力价格扭曲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既有负面的效应,也有正面的效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迅猛发展,并有力地带动进出口贸易,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劳动力价格被强制压低,即被严重扭曲。但是,被扭曲的劳动力价格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城市房价供需调控的政策措施对限制本地房价上涨并没有显著效用,但对周边区域其他城市能够产生一定的负向空间外溢效应;经济集聚区域的产业结构会显著影响城市价格。因此,为了满足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并抑制其对城市房价的拉动效应,应该更进一步优化农村转移劳动力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加大对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转移劳动力的技能水平,积极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完善城市住房供需调控的政策体系,促进经济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中国31省份的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并用面板结构工作文件分析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较低,技术利用水平不高,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纯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多数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较低,且表现出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应加大粮食生产技术的支持力度;城镇化的实施能促进中东部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但对西部地区却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区域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分析技术效率差异对农村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技术非效率对产出差距的影响十分微小,产出差距主要受不可观测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技术非效率是导致地区内各省份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而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而言,这种解释力度并不强。另外,通过对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得出,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存在着明显的收敛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处于显著发散的趋势,技术效率对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在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的情境下,采用共同前沿分析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家庭农场与合作社耦合生产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增加家庭农场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投入能显著增加家庭农场的粮食产出;非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低,其现有的生产技术与潜在的生产技术之间差距较大;合作社核心社员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其本身的生产技术相比于其他两组而言,更接近其潜在生产技术,最有可能达到其可行的最大粮食产出;合作社普通社员与合作社核心社员都有可能通过改进的生产技术和学习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来缩短与其潜在生产力的差距;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确实存在;随着家庭农场主年龄,受教育年数和贷款难度的不断增加,能促进家庭农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7.
稻谷最低收购价是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重要措施。2004年以来,政策实施的基本目标围绕稳定国内粮食生产、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展开,其关键在于把握最低收购价格形成的市场预期效应。基于早、中、晚籼稻和粳稻的省级数据,采用面板估计方法分析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在不同区域和时期对其市场价格预期的影响。研究发现:(1)无论在非政策执行区,还是政策执行区的非执行期内,稻谷最低收购价均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市场预期,但其影响在非执行区弱于前1期市场价格的影响,而在执行区强于前1期市场价格的影响。(2)在政策执行区的执行期内,基于最低收购价格的托市效应,前1期市场价格对预期的价格差额(市场价格与最低收购价的预期差额)具有正向影响,最低收购价格则呈负向影响。因此,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改革应围绕政策执行目标充分考虑未来政策改革对市场预期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