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一个次文类,"新维多利亚小说"从主题上和形式上对维多利亚文学进行戏仿,问题化地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文化景观进行了再现和重构。以A.S.拜厄特和萨拉·沃特斯为首的当代英国女作家所创作的"新维多利亚小说"突出了对女性生存体验的挖掘和描绘,构筑和承载了维多利亚文化记忆。在对文化记忆的构筑过程中,"新维多利亚小说"采取了后现代戏仿的手法,为文化记忆增添了新的维度。"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历史叙事同时也是"幽灵书写",成为建构文化记忆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学批评一向热衷于文学真实性的讨论,并将其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文学观念。但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这一观念受到挑战。英国当代小说家巴恩斯在其小说《101/2章人的历史》中以独特的实验手法,探讨了历史、艺术与真实的关系。这部形式新奇的小说告诉读者:在后现代条件下,历史不再是对真实的记录,艺术所再现的并非本真的真实,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而真实性的存在主要取决于话语权力的操作者和话语的阐释者。  相似文献   

3.
历史记忆问题是朱利安·巴恩斯《10章世界史》的关注焦点。小说中小人物的历史记忆凸显了对底层大众的深切关怀,对人类过往苦难和暴行的历史记忆书写彰显了铭记本身作为一种伦理责任和义务的思想,而对人类作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的记忆则体现了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叙事策略的选取,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在其作品《终结的感觉》中采用固定式内聚焦叙事,巧妙灵活地运用叙事时间,表现出时间、记忆和历史的虚无,达到了叙事策略和主题表达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当代重要的文化记忆之一,舞一再被当下叙事所征用,尤其在新东北文学中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和内涵。双雪涛的《飞行家》《光明堂》、班宇的《双河》等小说创作,不仅利用舞的“兴”与“禁”的历史记忆,对城市帷幕后丰富性进行窥探,给予“零余者”回望或重返过去的机会,以及生成文本的“怀旧”感以建立其叙述的合法性,还试图通过区别于父辈的视角,对舞进行记忆的再造与内涵的更新,从而促成子一代这一新的历史主体与父辈的和解,并获得救赎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重要作品,故事的背景设置在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伦敦,是一部英格兰"状况小说"。从文化地理学视角考察小说中的伦敦及其周边各郡中的各种景观,这些景观为读者上演了一出出"乌托邦"变形记,既揭示了撒切尔政府统治下的英国社会特征和人民生活现状,又反映了作家尝试运用乌托邦想象的威力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空间的愿景。  相似文献   

7.
主题是景观设计的灵魂,表达了绿地景观的独特意义。通过研究各景观要素在绿地中的展现、设计手法的表达以及景观媒介的支撑,最终完成对景观主题的实现。在主题确立的基础上,运用景观艺术和技术的各种方法,因地制宜地使主题的意义得以生动地实现,即为主题寻找准确、合适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学批评一向热衷于文学真实性的讨论,并将其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文学观念.但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这一观念受到挑战.英国当代小说家巴恩斯在其小说<10½章人的历史>中以独特的实验手法,探讨了历史、艺术与真实的关系.这部形式新奇的小说告诉读者在后现代条件下,历史不再是对真实的记录,艺术所再现的并非本真的真实,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而真实性的存在主要取决于话语权力的操作者和话语的阐释者.  相似文献   

9.
《小世界》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戴维.洛奇颇具影响的小说,描绘了当代学术圈里发生的故事,笔锋犀利而不失诙谐。在小说中,洛奇利用自己渊博的文学理论知识建构了多层主题,包括学术主题、罗曼司主题和朝圣主题。从社会背景、历史因素及作家个人的特点等方面分析小说中的多重主题,旨在呈现小说多重主题赋予作品的持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京华烟云》作为我国20世纪初的一部优秀小说,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其成就虽不及《红楼梦》,但堪称是家族叙事小说中的杰作。《京华烟云》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叙事手法、语言表达及所传达出的悲剧意蕴等方面对《红楼梦》都有所借鉴并在主题上有所深化。因此,关于《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借鉴与继承的研究,其意义不仅涉及小说影响史研究范畴,更对文学创作及艺术风格研究具有极大借鉴意义,其中蕴含很多值得挖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内电视屏幕上少有的音乐人文纪录片,《唱片里的中国》对“唱片”进行了媒介考古,并创新性地用视听语言再现了唱片音乐中的时代风貌和声音景观。该片融合了人物故事讲述、音乐现场演出、留声机、唱片媒介史等多种元素,在展现“唱片”这一声音媒介的物质性和传承唱片声音文化所蕴涵的社会记忆以及传播“听觉共同体”认同方面具有创新性。《唱片里的中国》的创新性在于不仅为音乐文化研究增添了史料,而且还展现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以及唱片声音背后国人的社会记忆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朱利安·巴恩斯的《101/2章世界史》是继《福楼拜的鹦鹉》之后又一颠覆传统宏大历史叙事的后现代主义巅峰之作。在《10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对历史的颠覆除了打乱年代顺序,杂揉文类,结合真实与虚构,更是混杂了各种不同的叙述声音。小说第四章《幸存者》就以女性主人公凯瑟琳·费里斯的视角来展现男权社会对女性声音的压制,以及凯...  相似文献   

13.
福斯特的小说《霍华德庄园》延续了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现状小说对英国现实问题的揭露和思考。小说通过施莱格尔姐妹、威尔科克斯父子和露丝所代表的三种文化记忆之间的矛盾冲突,伦敦城市文化和霍华德庄园乡村文化的对立,探索了英国经济发展和帝国扩张的背后,社会道德沦丧、宗教信仰式微以及工人阶级低工资、失业等社会问题,反映了作家对英国未来走向和发展的焦虑,而且引发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谁来继承英格兰这一著名的英国记忆问题。关于谁来继承霍华德庄园的问题,不仅关乎家族记忆传承,也意味着各阶层记忆的重组。小说最终完成了霍华德庄园主人露丝到玛格丽特的记忆传承,喻示着霍华德庄园被建构为英国传统记忆的记忆之场,具备实在性、象征性和功能性,其中对立冲突的各阶层重新联结为一个象征性的记忆整体,以重建情感认同、归属感和凝聚力。福斯特给出的唯有联结,回答了英国记忆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作品以当代知识女性试图突破传统价值观念、追求自由和人格独立以及寻求人生出路为主题,真实反映当代英国社会女性的生存境况.《夏季鸟笼》以叙事者莎拉的角度描述年轻女性面临未来选择的困惑,展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小说表面上围绕莎拉日常生活展开,而真正的主线却是路易斯的人生选择和婚姻难题.德拉布尔在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时大胆创新,并借助象征手段,暗示女性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逃脱宿命,而小说人物路易斯的独特价值应该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15.
《非法闯入》是英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萨基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具有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非法闯入》中具有浓厚象征色彩的林地、倾倒的山毛榉、狼群和"闯入者"等这些个体象征物所呈现出的多重意象的分析,揭示了该小说深刻的哲理内涵和艺术韵味。小说中多重象征所揭示的多重矛盾所蕴含的启示对个体的人的成长和全人类的发展均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曾在多部作品中书写了爱这一主题。其2013年的作品《生命的层级》从天空、大地到墓穴三个垂直空间层次,叙述了三位主人公的经历及巴恩斯自己失去爱妻派特·卡瓦纳后的感受。从爱作为想象性生存建构模式、作为对话性的伦理范式以及作为信仰性的实践智慧三个方面探讨爱的本质。巴恩斯从个体经验出发,试图以爱作为一种救赎与信仰,形成生命的基本范式,以构建生活经验与知识的真实内涵,从而确立情感的智性维度。  相似文献   

17.
朱利安·巴恩斯的多部小说以法国为重要参照界定和反思英格兰性。在法国情结的影响下,他笔下的英格兰人在性格、思维和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与法国人存在明显差距,处于劣势一方,这与英格兰的传统自我认知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巴恩斯的法国情结并非意在“法国化”,而是为了反思传统英格兰性的狭隘和局限。通过“跨越写作”,巴恩斯将法国文学和文化影响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在坚持英格兰文学民族个性的同时,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实现了文学上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是一部关于英国一个农庄家族命运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中布兰文家族的三代人不同的命运从多个层面展现了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由于小说深刻的历史寓意,布兰文家的家史总是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史——工业革命紧密相连。《虹》所着重反映的也正是社会处在大变动时期的人们生活的变化过程,将个人主题与社会主题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很显然,贯穿于整个小说的是两个方向完全相修的进程,即社会的进步与人性的倒退。他们看似矛盾、但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作为“一切生命之源”①的社会发展状况,大工业…  相似文献   

19.
《收获》是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2013年的新作。《收获》作为一部哥特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及情节构造等方面均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一些当代哥特叙事。小说不但试图通过哥特形式,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还通过"活体幽灵"的女性哥特暴力话语叙事,揭示主体自我分裂本质为"家"与"非家"暗恐的博弈;不仅拟写并反思历史,书写当代英国社会条件下的种种个体或集体的文化焦虑,还表达了克雷斯试图通过重塑荒野审美话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体性建构力量的愿景。  相似文献   

20.
韦恩·约翰斯顿在小说《梦碎之地》中通过解构、互文、戏仿等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对早已文本化的殖民伦理价值表征的正史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在截断正史表层线性叙述的同时,着重致力于重构湮没于其中的边缘史,展现了以往正史不曾示人的面貌,还原了历史多面性的特点。文章从文学伦理学研究角度出发,结合后现代主义理论、新历史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小说《梦碎之地》的道德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