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依据法理学的概念范畴以及中国古代伦理型社会特质加以推演,生成中国古代法律伦理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这是伦理价值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意在表明,中国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虽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但作为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中国古代法律同样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国古代法律内在的"仁、礼、法"的法理逻辑演化,对中国古代法律所反映的伦理秩序与伦理正义施以逻辑证成,这是伦理价值体系的衍生理路。  相似文献   

2.
法律正义是法律制度设计、执行应该遵循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法律正义观是人们关于法律制度正义的总体认识。马克思从劳动哲学出发,在批判西方传统法律正义观特别是资产阶级法律正义观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正义观。马克思认为,法律正义建构在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超越社会物质生产发展阶段的抽象的法律正义在现实社会中不能真正实现,法律正义是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资产阶级法律正义的本质是论证资本利益最大化的合法性,社会主义法律正义的本质就是维护劳动权益最大化的合法性;维护以按劳分配为核心的社会物质利益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律文本的伦理学考察对增进该法律的伦理正当性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评判与观念牵引功能.我国刑事诉讼文本过分偏重整体价值而轻个体价值,偏重安全价值而轻自由价值,偏重实体正义价值而轻程序正义价值.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当保持法律文本价值向度之间的生态平衡,其伦理品格塑造以程序正义为核心,新型伦理道德体系建构以平等正义为基轴,坚持刑事法治的正义保障机制与新型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法律问题是人与社会管理的纽带,法律伦理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因此,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充分地理解法律伦理问题,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文章从法律伦理的角度对其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以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气候正义是正义理念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延伸与扩展;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与人权和发展权交织在一起的伦理与法律问题。近30年来,国内学者对气候正义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大致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即聚焦碳排放权分配的研究阶段、气候正义研究的提升阶段以及气候正义研究全面深化的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研究,我国学者系统地探讨了碳排放权分配原则、国际国内各种碳减排方案、气候正义的内涵与外延、气候正义的伦理原则、气候正义的实践路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幽灵政治学”以苏东剧变后的时代现实为背景,以马克思的异质性遗产为阐述主题,以祛除现实政治的苦难为宗旨,架构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体现着特定的伦理意蕴。马克思“幽灵”内蕴着政治伦理的追求,是复数的亡魂。德里达从马克思“幽灵”的政治伦理精神中提炼出了正义,作为我们应该秉持的价值法则,并认为“追求正义”,是我们建构理想生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公益伦理是追求社会正义的一种道德诉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公益伦理的价值理念和正义精神。由于现实中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缺陷性,导致弱势群体处于不正义境域。因此,一种以弱势群体为本的公益伦理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根据制度设计的应然逻辑,在一个正义的、完满的、良序的社会中,公益伦理又是不必然的。作为对社会正义的一种矫正与修补,当前中国公益伦理所要实现的是一种基于弱势群体同意原则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8.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与他者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灵魂论充满理性之思和德性追求;其“理念”世界蕴涵着他对现实世界的正义、和谐和秩序的伦理追求以及伦理超越;其神服从“理念”世界,以善为内在目的创造现实世界,最高的“善的理念”构成了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是灵魂和神的原因、目的和根据。  相似文献   

10.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和对比阿瑟·柯南·道尔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进而研究侦探小说与人文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关联,即欧美文学思潮的文学元素在侦探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侦探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众多作品中,《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堪称传统文学经典与通俗文学相结合的典范。阿加莎在这部作品中利用丰富的比喻、大量的细节仿效等文学手段,巧妙地将侦探小说与经典神话联系在一起,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现代的大力神。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中国侦探小说得以发生的原初语境,从《时务报》的办刊宗旨和传统审美习惯两个层面考察了张坤德翻译福尔摩斯侦探故事的策略,诠释了西方侦探小说得以立足中国文化场域的缘由,认为《时务报》上最初的福尔摩斯故事译作为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的发生奠定了认知基础,提供了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4.
侦探小说本是外国的一种通俗小说类型,是训练人的思维的智力游戏,但在清末民初开始输入我国时,人们读出的却是"人权"与"科学"的内涵。不过这并不能遮蔽本土侦探小说与武侠小说合流、游走于公义与律法之间的文本事实。在侠义文化根深蒂固、律法制度很不健全的近现代中国,这大概是难以摆脱的宿命。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语用学的迅速发展,许多重要的语用学理论都被成功地运用于文学批评,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文学语用学。文学语用学是语用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结合,语用学中众多的理论、方法都在文学批评中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这也使得文学语用学在新的时期,给时下的文学批评注入了一股活力。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位侦探小说大师,她的长篇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早已于多年前搬上了电影屏幕,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旨在给当代文学批评另辟蹊径,指出一条全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女频仙侠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类型,也是当下“文化出海”的典型代表。但在时代的机遇面前,女频仙侠小说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如何进入主流化、精品化的良性发展道路,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等却是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女频“仙侠小说叙事特征鲜明,有明显优势,但存在女性中心视角单一、人物形象单一、情节模式单一的不足。文章从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叙事模式、以想象力为翅膀丰富人物类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情节模式三个方面展开思考,期望能促进女频仙侠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牙医谋杀案》为例,从破案模式、人物形象塑造和案件设计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特殊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曹文轩比较研究呈现如下趋势:从长篇小说的视域回归儿童文学的本位;从偏重国外的影响到兼顾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从居高临下的总概到具体作品的深掘;从小说本体的单一研究到全面多元的观照。这显示了曹文轩比较研究既有继承又有所创新,同时填补了很多空白点。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文本。作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量颇丰,作品总印量仅次于《圣经》与莎士比亚的经典。《死的怀念》中,阿加莎成功地借用了读者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文本的阅读经验,通过与莎士比亚悲剧文本的互涉构建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提高了侦探小说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20.
克里斯蒂开创了古典式侦探小说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独特叙事模式有两个要点,一是在故事情节中一直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可谓悬念迭起。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