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共荣、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多元化理论视角,探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学术参考价值。【设计/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三农”问题的理论与观点,即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新古典/新制度经济学、后现代/后结构主义和生计框架,作为乡村振兴基础理论研究可援引的学术资源;借助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分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结论/发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主要存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城乡间各要素流动不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接不畅,城乡服务保障存在差距,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偏低等问题。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应推动城乡产业联动发展、提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城乡文化共融、完善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等。  相似文献   

2.
[提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西部大开发地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准确测度乡村振兴水平,对于西部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西部地区12省(区)市2011-2018年乡村振兴各子系统水平及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影响乡村振兴水平的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各子系统水平在12省(区)市间的差异较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水平最低的省市依次为青海、贵州、西藏、四川和甘肃,因此各省(区)市应找准自己的发展短板,破解发展难题。(2)研究期内,各省(区)市乡村振兴综合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但整体上偏低,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内蒙古和新疆乡村振兴综合水平最高,云南、西藏、青海和贵州乡村振兴综合水平最低。(3)乡村振兴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驱动因素的作用程度(即关联度)按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地区产业结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农村财政支出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和理论关注的重点主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包含部分和整体维度、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及功能和价值维度的统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耦合的实践误区体现在政策制定中的偏向化和分散化、政策执行中的非连续性和强制性以及政策目标设置中的非均衡性和人本性缺失。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耦合的"最优解"必须从政策制定协同、执行协同和目标协同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路径推进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乡村振兴战略看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思维,是对长久以来制约中国社会现代化短板问题的集中关注,对有效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不再是过去此长彼消的相互关系,而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系统发展视角,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面板数据,从时空不同角度对三系统的协调发展态势及省市差异特征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而乡村振兴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各省市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都不断上升,长三角地区整体水平较高.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与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在长三角省市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差距存在缩小趋势,并呈现收敛趋同倾向.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二者较高的耦合协调水平是支撑三系统耦合持续演进的关键因素,应挖掘乡村振兴在三系统持续演进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提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肩负着助推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的重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在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持续发展、扩大开放、共享成果等方面做出及时转变。与此同时,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返贫风险长期存在、相对贫困群体庞大、产业发展短板及风险等成为了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梗阻。为此,应从统筹协调多方关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帮扶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等方面探寻转型策略,以便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中持续发挥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相继出台的背景下,研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文选取2010—2020年间的数据对新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通过耦合协调模型从时序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0年新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波动持续增长,整体上乡村振兴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从时序耦合视角来看,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处于明显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关系平稳向好;从空间耦合视角来分析,二者在各地州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北疆地区显著优于南疆地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基于此测算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以及采用GMM估计法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且乡村发展滞后于城镇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区域差异显著;城乡融合发展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滞后一期、利益协调水平、要素流动水平、统筹协调水平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产力水平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增长极水平对城乡融合发展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推进城乡利益均衡分配、健全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协调机制、增强乡村地区聚集效应等,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构建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1-2020年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系统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并构建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测度模型,对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以及相对发展类型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还有待提高;(2)西藏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D值得分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并在2020年达到中级耦合协调阶段;(3)根据相对发展度显示,2018年以前西藏乡村振兴发展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8年以后两大系统初步实现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和乡村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有机体和命运共同体,新型城镇化旨在培育壮大城镇,乡村振兴目标是发展和建设农业农村,两者既有异质性,又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内在相通性,在现代化实践中能够协同共进。以陕西为例,分析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协同推进两大战略的政策建议,即深化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高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9年山东省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增长态势强劲;耦合协调水平时序演变稳步向好,从中度失调实现了初级协调;相对发展水平演化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同步发展-乡村振兴滞后-同步发展”四个阶段;驱动因素中,政府能力、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创新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信息化水平为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构建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10-2019年滁州市各区县(市)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水平、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十年滁州市乡村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亚类型也存在异质性;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受地理交通区位、区域人口素质、公共资源配置、生活消费水平、政府财政投入的影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4.
[提要]法治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与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乡村,在其实现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势必受到作为新兴思潮的法治文化的冲击。对于这种思潮冲击,如何既能保持乡村基本秩序与精神价值稳定,又能真正落实法治乡村建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探求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的进路。传统文化“开新”是新儒家希望搭建传统与现代沟通和对话平台的尝试,近代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过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文化领域,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的变迁中,找到其合适的定位,并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出新的枝丫,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化中国基础、方向和发展路径的现实需要。因此,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空间,实际要提供解决乡村权力格局的现实与法治秩序的冲突、法治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话语体系的冲突、法治运行成本与乡村治理资源匮乏的冲突的空间;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路径,应坚持国家在传统文化遴选和开新方向上发挥作用;以山东曲阜的“三治结合”为例,探求法治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开新的竞合,即文化子系统的竞合问题。法治建设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传统文化的开新不仅包含了儒家,也包含了法家、道家等思想,在传统文化开新遇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艰难一跃的同时,还面临着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乡村振兴的第一要求——"产业兴旺",从产业发展层面梳理城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四川省21个地州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对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模型对城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乡村产业存在向好发展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西部最低的特点;各地、州、市的乡村产业整体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邻近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对本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为0. 125;城镇化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条路径对乡村产业发展产生影响,政府的调控作用明显,民营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科技进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视阈下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乡村作为城镇化的一部分,辽宁省乡、镇数目多,涵盖全省大部分旅游资源,因此,如何合理发展乡村旅游,推进辽宁省城镇化进程是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新型城镇化与辽宁省乡村旅游之间存在协同促进及相互制约的作用,同时,结合辽宁省乡村旅游现状,提出辽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扬长避短,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乡村旅游的重点地位。同时,从依托城镇化建设,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及塑造特色品牌等方面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提要]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是我国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作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手段,能够消弭城乡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由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队伍匮乏、产业结构单一,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面临较大挑战。本文试图从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出发,依托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探索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潜在路径,并从数字乡村建设方案、地区管理理念、主体参与程度、政策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提要]改革和市场经济加快了乡村社会结构性转型,加强了村庄共同体再造和合法性资源更新,当前进行本土性、融通性的底层治理设计,有利于农民群体更多更好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所探索的党群直议、干群直通、县乡直达、民生直办的“四直为民”机制,显示了村庄内部认同性资源和外部效能性资源的治理作用及协同性合力,既为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行动支持。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时代的到来,为避免农民陷入城乡二重性生活方式的困境,村庄治理要契合治理多元化、系统化、本土化的需要,发挥基层群众自治权利,激活村庄治理合法性资源,进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参与式、自主性治理,以制度化方式明确各个治理主体的行为边界以及协同模式,提高协同治理的绩效,使新时代乡村治理走向全面协同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提要]本文从空间理论的视角进入,思考亚丁景区的多元空间实践背后所蕴藏的并行逻辑及其现实意义。首先透析稻城亚丁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空间生产进程,其浪漫化、景观化的表征空间生产与地方意义网络呈现出区隔状态,景区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但在实际的空间生产中,两重“并行空间”,一是表征空间与实践空间,二是游客空间与本地人文化空间。这两组重并行空间内部并非区隔割裂,而是持续进行着辩证互动。本文认为,亚丁的“并行空间”实践具有丰富的样态,能为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建构与话语资源,塑造具有矛盾和张力的新型空间想象,为社会主义空间生产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