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消费异化有悖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中的一些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威胁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活动就是消费异化。它忽视物质能量的转化规律,在社会化经济行为中改变了生产、消费和需要三者间的关系,最终使消费背离它的终极目的。消费异化有悖于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它使人的需要得到畸形满足,一方面是物质需要的过度满足,另一方面是精神需要满足的物质化。在异化消费中,人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由,也没有真正获得幸福,更没有在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跣 《社会科学战线》2023,(1):152-159+282
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其自在规定性和关系规定性。中国训诂学立足“语词之链”,着眼于文本的自在规定性,是历时语言学与共时语言学的融合。它扎根语义本位,坚守确定性追求,秉持客观主义历史观,坚持在方法论范畴内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学科对象、研究方法、基本经典和指导思想,都没有重大的变化。这是故步自封,也是自我坚守,是理论缺陷,也是独特价值。西方阐释学立足“时间之流”,着眼于文本的关系规定性和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西方阐释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阐释学循环的深化过程,是关系规定性不断扩展的过程。西方阐释学把对关系规定性的关注贯彻到底,也把历史性和历史主义贯彻到底,导致了文本阐释活动中“物与人的彻底历史化”。对于西方阐释学而言,历史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造就了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和阐释观。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当代形态的中国阐释学,必须立足中国资源,关注中国问题,尊重文化差异,强调世界眼光,在借鉴西方阐释学的成就与进展的同时,踏踏实实地汲取中国训诂学的精神、方法、理论和概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异化既不是精神异化,也不是宗教异化,而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异化劳动表现为四重规定性;异化劳动起源于自发分工,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而不是相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正确的解释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的自觉’的承当”、“自由与节制的平衡”、“情性与真的抒写”现代散文三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对周作人的理论贡献进行梳理,并对其价值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不是人的应有的状态,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并不认为人自然的就自由、全面发展,而是说,在存在着分工和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可能自由、全面发展而是处于异化的状态,而在消灭分工和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能够扬弃异化,达到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指的是人们活动的真正自主性,摆脱了人对人的依赖性和人对物的信赖性,人们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本质能力。"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就是"自由发展",是自由发展的目的和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可能达到自由、全面发展自己,不能把市场经济和"素质教育"理解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经济和教育,而只能理解为为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6.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活条件和生括观念的制约下满足其生活需要的活动方式。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生活方式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即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能力和成果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实现总是要受到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的。换句话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逐步认识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规律,并从中争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因此,生活方式的发展,也就意味着人们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这两方面获得越来越多的解放和自由。与此相应,生活方式的质也分别体现为两个不同的方面——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是由这两个方面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讨论普世价值首先应明确一些基本的前提性观念,否则会造成一些无谓的误解和争论.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在人的自然规定性方面,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承认普世价值的存在并肯定其意义.就人的社会性存在而言,人类没有普遍的共同性,在这样的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普世价值.由于现实的人是自然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的统一,很容易出现以人的自然的普遍性代替人的社会的普遍性的“越界”现象,把仅仅基于特定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以普世价值的名义来进行所谓的“普世化”.承认普世价值的存在既不意味着普世价值就能够有效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动也不意味着普世价值就应当成为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导向.  相似文献   

8.
"先进文化"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文化"的内涵.一为"文化"的先进性的评判标准."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人化",它通过对象化的活动,体现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尽管人的活动本来就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可是因为异化劳动使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使人处在异化状态,因而文化的先进性也即"先进文化的内涵",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使人摆脱这种异化状态,多大程度地释放出人所本有的自由来.也即能多大程度地增进人的自由感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小田 《江苏社会科学》2003,30(5):121-127
以苏州中观区域社会为个案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定性中,区域物质和社区特色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从经济社会结构、人文景观和文化心理要素等侧面反映出的乡土特质,从整体上体现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协调.从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和社会生活诸侧面显现的社区特色,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就是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反观近代以来苏州社会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历史规定性无形而深刻的影响力,对于未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样式同样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0.
张贝拉 《北方论丛》2011,(2):135-139
从心理学视角探讨自我意识与自我的关系、自我调节的功能、自我意识的本质、自我反思及自我接纳等与自我意识相关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热门话题。做为思想性存在,人的自我意识之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人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界、与他人的不同,而在于能超越自然、社会环境的外在规定性,创造性地实现自我。同时,人做为感性存在,又不可忽视切身感受带给自我的直接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伯吉斯的《发务橙》是英国反面乌托邦小说之一,它从自由意志的极端放纵所引发的暴力行为、自由意志的极端控制所引发的自我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的生存悖论等三个方面,阐释了反面乌托邦小说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与警示:人要拥有自由,但个人意志的极端自由会导致邪恶,而对自由意志的极端控制又会导致人性沦丧,最终走向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权的双重失落。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对道德本质进行过深入探讨。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董仲舒和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李翱认为人的本性善而情感恶;爱尔维修和费尔巴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利己主义道德观。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欠缺使得他们的道德观局限于抽象人性论的窠臼中。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人道精神是未来道德发展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3.
奥古斯丁意志哲学的出场导源于他对摩尼教"恶的来源"问题的辩驳,它是奥古斯丁基督教(道德)哲学体系的理论前提。自由意志理论包含着两个向度:一是自然理性向度,二是神学恩典向度。神学恩典向度是自由意志理论的建构前提。在《论自由意志》文本中,奥古斯丁由于着力解决"恶的来源"问题而忽略了对神学恩典的细致阐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否定神学恩典向度的存在,恰恰相反,自由意志理论的建构正是基于神学恩典向度。为了纠正其在《论自由意志》文本中对神学恩典向度的忽略,在《恩典与自由》中,奥古斯丁理论上将神学恩典从"隐"之状态中凸显出来,并彻底与贝拉基派划清界限。从《论自由意志》到《恩典与自由》,奥古斯丁自由意志理论神学恩典向度具有前后一贯性。  相似文献   

14.
<圣经>里有原罪与救赎观,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因此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需要向"神"即"上帝"进行"忏悔",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忏悔意识在世界上广为传播,并给人类以深刻的影响.卢梭在欧洲启蒙主义运动中,力主"天赋人权",呼唤自由、平等与博爱,写作<忏悔录>,把自己曾经行窃、流氓、恩将仇报等恶行隐私暴露在世人面前.卢梭以他的赤诚与坦荡,被托尔斯泰誉为"18世纪全世界的良心".俄国托尔斯泰感受到自己作为贵族阶层的"罪恶",创作<忏悔录>,强调"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主张"人人忏悔,去恶从善".<复活>塑造了聂赫留朵夫"忏悔贵族"形象.巴金称赞托尔斯泰是"19世纪全世界的良心".德国勃兰特以"下跪总理"名扬天下,日本以屡屡参拜靖国神社而遭到全世界的谴责和唾弃.五四时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进行"忏悔",鲁迅、巴金、曹禺、郁达夫、铁凝等作品中渗透了浓郁的"忏悔意识".这实际上是中国进步的知识人士张扬中国传统儒家"内圣"思想,即内心反省的结果,又融合了西方基督教原罪与救赎观和<忏悔录>思想精华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不可以提纯抽象为空洞的"善"与"恶"的情感本体。这一情感本体即是血缘亲情,它构成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又是"性相近也"的确切内涵。因此,不同于孟、荀的"性善"与"性恶"论,孔子的人性观是以血缘亲情为内涵的"亲情之爱"。  相似文献   

16.
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永庆 《齐鲁学刊》2004,42(3):17-21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是因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有一定的道德意义,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行为需要用道德要求加以规范,人与自然的联系存在着诸多道德问题。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在双方的主体地位、作用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需要依据合理的尺度,其中包括自然的尺度、人的尺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尺度等,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自由观的总体性表现为历史总体性、现实总体性与具体总体性的三重规定。历史总体性规定基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对自由的发展作出批判分析,展现出马克思对相对自由的历史关怀;现实总体性规定要求从生产关系出发理解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集体自由的现实关怀;具体总体性规定要求从人类社会主体出发理解人的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主体自由的具体关怀。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的当代实践表明:自由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共同体总体进步的发展状态,是个体主体性和群体(人民)主体性的获得与焕发,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努力中彰显出自由价值的巨大“溢出效应”和“导向效应”。  相似文献   

18.
需要是指人为维护其延续和发展而产生的对自身与外界事物的主体化依赖与要求。人的需要具有自然依赖性、社会开发性、历史发展性、多样层次性和无限开放性等。需要不仅具有客观性,也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需要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意识性和意志性两个方面。需要的主观性决定了需要不一定是合理的,因而应当对其进行调控,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本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调整政府经济职能与市场自由,实现二者和谐相处的法治基础。经济法乃是使政府与市场关系和谐之法。经济法产生于政府与市场关系互动之需要,规范和维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和谐是经济法的精髓。经济法通过规制市场——限制经济自由滥用和规制政府——控制行政权力扩张来实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