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熟人关系的微信社交是网络化条件下新兴的社交模式。微信圈子来源于现实社会圈子,呈现差序格局空间结构。借助微信朋友圈分享行为,大学生实现了熟人网络社交空间中的“自我呈现”。对某高校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分享行为的动因分析发现,以“已”为中心的“自我主义”是分享行为的思维特征,修饰、共情、陶醉、利他等四个维度的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着分享行为的行动逻辑。“克己复礼”是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慎省、慎辨、慎言是规范分享行为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逐步演变成新的网络社交工具。在此背景下,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也必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带来一系列挑战和机遇。高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树立微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建立微信集群,利用微信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微信体现了媒介化社交的诸多优势,随着微信的普及和社交功能的延伸,微信化生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值得高度关注.微信成瘾不仅具有网瘾的一般特征,其过度虚拟社交导致生活紊乱和精神空虚,陷入“越微信、越焦虑、越冷漠”的怪圈,也进一步地疏远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容易产生人格分裂、社交幻化和自我迷失.如何培育微信的社交理性,是合理运用微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吴新平  徐艳 《云梦学刊》2011,32(5):118-122
凯尔曼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包括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简单说来,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态度转变三阶段的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转变那些不符合的态度的教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知识型微信社群是移动社交时代用户进行交互式学习的新型虚拟社群.文章依托社会心理学经典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从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和胜任需求三个维度,构建了参与动机对参与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网络问卷测量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得出结论:学习动机、社交动机、成就动机对用户参与行为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兴趣动机和互惠动机并不直接影响用户的参与行为,其中兴趣动机通过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互惠动机通过社交动机和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社群用户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6.
黄莉  陈俊杰 《浙江社会科学》2023,(7):97-103+159
基于“认知-情感-行为意愿”的理论模型框架(Cognition-Affect-Conation Pattern, CAC),聚焦于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影响机制,围绕网络文明认知、网络文明态度、网络文明行为三个关键变量建立分析模型。通过对870个有效样本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文明认知能显著地正向影响网络文明态度,网络文明态度能显著地正向影响网络文明行为;网络文明认知亦能显著地正向影响网络文明行为,并可通过网络文明态度间接正向影响网络文明行为。基于此,从大学生的能动性、大学的思想引领作用和网络媒体的自治功能三个层面,提出提升青年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萃琳 《理论界》2014,(2):174-176
在校大学生是接受网络新生事物的主要群体,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继而在整体上也将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会资本、自我呈现、社会支持、社会比较等理论框架出发,探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浅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高校、媒体及相关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8.
郭宏升  韩芳 《阴山学刊》2014,(1):103-107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所承受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而微信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社交和服务功能的全新网络媒体,在大学生中有迅速扩展的广阔市场,有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人际交往和沟通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微信的这些优势,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探索和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形式从总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四个方面考察了88名艺术专业大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状况。结果表明:从总体上,47.7%的大学生认同英美文化,三个侧面认同程度有所不同。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三个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敏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1):65-66,73
本文论述通过构建网络社交安全事件处理机制三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安全防范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桂西北11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我报告测试。结果表明:桂西北大学生总体上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态度,但有50.18%的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桂西北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水平较低(95.73±15.90);桂西北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态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它们之间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极大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要求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给予更多关注。本文基于对广州高校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进行研究,利用2014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调查数据,对广州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原因、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发现,微信功能的实用性是吸引大学生"转战"微信的主要原因。使用微信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时和多形式的沟通方式使得微信成为好友之间网络互动的主要平台,甚至开始取代QQ逐渐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网络沟通工具。但是微信使用所带来的困境也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触犯社交禁忌会造成社交紧张和社交障碍。《世说新语》中"犯我家讳"的社交禁忌非常突出。对这一社交禁忌的研究,有助于从社交文化的角度了解魏晋风俗和名士心态。本文将从忠孝观念、门阀意识和排调心理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大学生应对幽默、社交焦虑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选用应对幽默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SCL-90问卷,对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应对幽默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呈负相关,即应对幽默水平有助于减轻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水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关,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此,应对幽默水平作为一种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被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微信已经成为热点事件和网络舆情的重要策源地,科学准确评估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对于明晰微信信息传播特点,深入挖掘微信传播潜力,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微信平台的传播行为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对既有关于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基于传播效果测量的设计,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由浅入深多层次考察准则,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构一套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构成,并运用线性合成法合成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数。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法治现状。信息时代大学生对待个人信息这一法律问题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低下的原因,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三个角度探讨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高校、社会要承担起责任,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甚至对人们参与公民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社交媒体的使用更多影响到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但对线下的参与影响仍十分有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较普遍,他们更注重社交媒体的"社交"功能,对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影响力评价较高,但是信任度有限;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以及社交媒体规模对大学生的线上公共参与行为有着显著影响。这与社交媒介的特性、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以亲友为主的强关系型社交网络资本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朱利娜 《阴山学刊》2010,23(2):125-127
对大学生诚信水平和诚信态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诚信水平较好,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在学科、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月支出额等特征上存在差异,大学生的诚信水平与其对社会和谐的认识和信心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微信"平台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使其健康成长成才,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微信使用现状和对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关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探究在"微信"平台下创新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社交焦虑发生机制,使用33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和33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作被试,采用修订版的线索——目标实验范式,来检验高社交焦虑大学生是否比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评价性信息更敏感;为了检验高社交焦虑大学生是否有功能失调的自我评估,实验前和实验后,要求被试对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研究结果显示,与无社交焦虑的控制组相比,高社交焦虑大学生有显著低的注意倾向分和注意倾向率.与无社交焦虑的控制组相比,实验前,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我评估要低,但实验后的自我评估两组没有差异.该研究结果说明,高社交焦虑个体对社交评估信息更加敏感,他们实验前自我评估低不是由于自我图式的功能失调所致,可能只是自我呈现的一种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