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信舆论场客观存在,议题经由个人价值判断后进入公共场域"朋友圈"引发意见论争,表面不相联系的朋友圈通过社会网络的相互关系形成勾连,间接并隐含式推动舆论的产生与发展。基于强关系的圈群具有多人参与、时效议题、引发争议等特点,封闭场域内个人倾向深远影响群体,意见复杂化、极端化推动舆情走向双向极端。微信舆论是现实舆论在网络场域的延伸,个人朋友圈公共议题的有效置入是良性引导的关键,信息时代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应主动担当众声喧哗中传播"正能量"、阐明价值意义的社会责任,进驻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微信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算法推荐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和高效的信息分发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网络信息传播中。其通过信息精准“投喂”,提高了用户信息获取效率,同时也带来“过滤气泡”“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等,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风险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算法牢笼”阻碍社会共识生成,“算法偏见”消解主流话语权力,“算法黑箱”引发公众信任危机,“资本逻辑”支配算法价值导向。分析认为,用户算法依赖、算法权力控制、多元资本渗透和算法场域应用等是算法推荐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规避和化解算法推荐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风险挑战,要深刻把握算法特征和规律,持续优化算法、用好算法、驾驭算法、规训算法。  相似文献   

3.
在情感需求、算法技术和资本逻辑的叠加驱动下,网络场域的圈层化已成为当前网络的基本样态。圈层化背景下,圈层交互区隔化、圈层内容同质化、圈层信息泛娱乐化等问题影响着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力,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话语主体的引导力被削弱、话语客体的凝聚力被离散、话语内容的说服力被消解的风险。应着眼于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趣”“效”“序”“质”,嵌入“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拓宽主流价值“领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升网民媒介素养,进而为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赋能。  相似文献   

4.
移动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改变了社会构型和传播逻辑,驱动移动网络空间的话语转向。话语祛序的媒介实践改变了话语冲突的生成机制和意识形态形塑的主要路径。新技术、新文本、新场景颠覆了移动场域的话语权结构。移动网络空间的符号抗争改变了话语冲突的隐喻机制。基于文化自觉和国家治理的多元话语主体建构命运共同体、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四态"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内外合力重构话语体系是移动传播场域弥合分歧、秩序重构和价值引领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5.
微信朋友圈“晒”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微信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风靡各类人群。微信朋友圈中“晒”美食、“晒”心情等内容折射了社会进步引发的人们乐于接受新观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亟需精神慰藉的现状。晒微信朋友圈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种行为。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现状,揭示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深层原因,提倡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行为,并从中汲取正能量,实现对优质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以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创造信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模式,建构起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信息环境。传播环境变迁,话语场域切换,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言语语境、表达特色也随之而变。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其育人导向、话语属性、叙事主线不变也不能改变。“变”为“不变”提供挑战与机遇,“不变”为“变”提供基础与遵循。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在“变”与“不变”的内在张力中立主导、谋发展,需要在把握话语主体变化中增强育人实效、在适应复杂语境变化中坚守话语底色、在缕析表达特色变化中强化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7.
虚无主义从社会思潮逐渐走向潜在话语渗透,成为影响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危险因素。在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中,虚无主义以生活世界意义消解为切入点,以“非马”理论置换“真马”理论,以“主观历史”替换“客观历史”,以资本价值抵消人本价值。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解构主义,真理认知上的修正主义,历史观上的主观主义,人本价值的取消主义。针对虚无主义的影响,要推进主流价值观的生活化传播,重塑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心性地位,夯实唯物主义历史观,增强网络人文精神灌注。  相似文献   

8.
主流意识形态“能见度”的提升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权力再生产和权力社会化的重要前提。算法推荐不仅带来了“国家—媒介—个人”信息权力关系的变迁与重组,而且重塑了社会信息能见度分配的底层逻辑。在算法推荐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能见度”在可见空间、议题设置、话语叙事和价值引领等方面面临着多重遮蔽。要在解蔽中实现视觉突围,既要做到技术“收编”和议题“破圈”,以高效的算法赋能和共情的议题设置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觉覆盖面和视觉冲击力,又要做到流量“扩容”和算法“向善”,以鲜活的话语议题和高势位的价值引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觉吸引力和视觉引领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对人际交流和沟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信通过特定的社会功能快速传播信息,实现以“朋友圈”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从而构建特定的社会意义。通过分析和回顾2013年我国微信研究现状得知,微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微信-9自身研究、微信与社会影响研究、微信-9传播学研究、微信与广告营销研究、微信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社会随之成为人们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何"满载而归",不仅是理论难题,更是现实困扰.而人的网络实践活动进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从人的网络实践进程出发可将培育活动发生场域确定为"器物"场域、"界面"场域、"网络空间"场域、"网络生活世界"场域,根据每个场域的特征和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主体教育模式、感知吸引模式、信息耦合模式、精神升华模式等培育模式,四种模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此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和新阵地.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时代,网络政治谣言表现出传播路径圈群化、传播速度迅猛化、传播话语修饰性等新特征。就其本质而言,网络政治谣言是一种"反主流文化和价值"的存在,它不仅扰乱稳定的政治生态,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还影响人们对主流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对此,政府应通过加强网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民政治素养,强化网络监管、依法打击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及时辟谣、构建政府信息公开长效机制等措施,斩断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链条,消除网络政治谣言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粉丝文化实践场域的转化,探究粉丝圈群与平台算法的互动过程。以布尔迪厄实践理论为分析框架,勾勒出了粉丝圈群算法实践行为具有双重面向:一方面,平台算法结构塑造着粉丝圈群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及数据产消行为,场域的流动性又将其更深刻地卷入平台的商业链条之中;另一方面,粉丝圈群亦能主动地从算法中获取权力资源,通过“传播偶像正面信息”“根除负面信息”“仪式化展演”等实践,能动地增强着亚文化圈群于场域内的可见性以谋求话语权,暗含其突破平台规则的主体性意图,由此还原了兼具受动与能动属性的粉圈形象及其与平台之间复杂动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汗漫于网络空间的泛娱乐化、泛游戏化内容阻滞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而手机游戏以其使情成体、操作爽快、体验沉浸等优点日渐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手机游戏场域中三个子场域之间冲突与博弈:政府场域中教育主体的“灌输管控”、资本场域中教育介体的“资本操纵”以及消费场域中教育客体的“舆论反抗”,探索多个子场域交织的动态平衡关系,提出在资本场域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根本性引领作用,贯穿手机游戏产业链,严把手机游戏质量关;在消费场域中提高网民辨别力,矫正文化消费观;政府场域中要内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到各子场域中,让三个子场域形成自律自制的统一有机体,以进一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添趣。  相似文献   

14.
智媒体技术为各种传播形态的信息提供了“全连接”的技术支撑,人类社会自此从有信息传播边界的传统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社会生活场域,进入到信息传播边界消逝后的全连接世界。在互联网场域,信息从人际传播到群体传播再到大众传播,为此从媒介环境学角度提出“融传播”概念,分析智能媒体时代熟人社交的失控,无边界控制的赛博空间对人的多元身份确认的困惑,智媒技术对人的“监控”等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诸多影响,并反思拟真世界中的人际沟通。  相似文献   

15.
媒介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活动存在于场域结构中,受到场域间作用。作为元场域之一的经济场对媒介话语的意义生产发生深刻的影响,市场利益成为意义生产的主要驱动之一。作为一种以意义生产为核心的精神产品,媒介话语产品承担着意义建设和社会价值树立的责任与使命。媒介话语场的意义生产如何平衡市场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它的解决依赖于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7-224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智能手机和移动应用软件为载体的"微社会"中,我们在享受微信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和愉悦的同时,各种微信消费异化也开始层出不穷:微信依赖症日益严重,微信依赖者沉迷于朋友圈的自我呈现,生产着自我快感并自我消费;人们满足于微信朋友圈的虚拟生存状态,却消解着现实的人际圈;信息超载过量,使人们注意力难以集中,逐渐习惯"浏览式阅读"模式;微信内容的碎片化,对人产生精神麻醉;微信谣言四起,求转发体、拟名人体、微信体的流行,正异化着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利用微信犯罪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威胁到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沉溺于微信消费中的"自我",随着逐渐失去的自控力、判断力、思考力,成了马尔库塞所描述的那个"单向度的人",成为微信的奴隶。但是,微信和人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自身的问题,要想摆脱被异化的命运,更多的还是需要提升"自我"的素养水平,把握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力和批判力,理智地使用微信。  相似文献   

17.
蔡骐  尹金凤 《江淮论坛》2022,(3):148-153
网络传播中群体类别化标签作为一种身份认同,其生成与流行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话语建构过程。以“小镇做题家”观之,文本层面,在场与缺席的三组概念之横向组合及纵向聚合,赋予这一标签以特殊意义。话语实践层面,负向情感的相互交织和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需要,成为话语生成与扩散的动力,且公共传播中的话语接合又使其在破圈过程中出现复杂的意义变迁。社会实践层面,一方面,话语源于社会现实,这一标签式话语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镜像再现,反映了寒门大学生所遭遇的双重脱嵌困境;另一方面,话语建构社会现实,这一话语也体现出小镇学子通过话语建构实现“逆袭”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控制论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流派,它将信息和反馈两个概念引入传播学,同时也给传播学者拓展了研究视野。将控制论引入网络舆论传播的研究中,从宏观到微观解剖网络舆论整个传播流程中的受制因素,能够清晰地发现,网络舆论在构建民间话语场域时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传播者/受众、媒介及噪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笔者在探讨了网络舆论受制的多种因素后,提出建立引导网络舆论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空间转向是指将村民自治场域从物理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议事微信群”机制是村民自治空间转向的实践形式,主要功能为在线议事,即自治主体将待商议的村庄公共事务等事项置于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开展公布信息、讨论议题、形成初步方案、征集方案意见、公示最终方案的行为活动。从社会建构视域看,村民自治场域可以从物理空间拓展到数字空间主要缘于在数字空间中实现了问题建构、身份建构和秩序建构的有机统一,以商议村庄公共事务的形式进入数字空间尊重了问题与空间的相容性,以户籍为准入条件、以现实职位角色为基础构建网络虚拟社区坚持了村民自治的社会属性,以数字体系、乡规民约等制度章程规范主体行为保障了数字空间的秩序性。通过“议事微信群”机制推动村民自治的空间转向需要高度关注组织规模和村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政治仪式在社交媒体场域大范围传播,对强化国家认同、丰富集体记忆、凝聚价值共识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一种传播逻辑严谨的政治仪式,需要传递动静结合、塑造相对具象、用户“在场”拟态的传播场景。特别要完善符号释读叙事,通过对现场细节再标记、对关键信息再确认、对关键场景再传播,进而回应政治仪式与传播意义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注重政治仪式直播的适宜性、兼顾政治仪式情感的互动性、珍视政治仪式传播的公共性,不仅有利于规范政治仪式的传播秩序,更便于观察政治仪式直播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