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叫“无差别境界”?周先生说得很清楚:“没有矛盾或差别消除,矛盾平衡,对抗消亡的境界,从正面说又叫绝对境界”。在他看来,这是从“矛盾是可以解决的”这一命题中必然得到的结论。果真如此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事物的发展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两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之中。对于这一点,周谷城先生也是同意的。问题就在于,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倒是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矛盾的解决并不导致“无差别境界”的产生。诚然,任何矛盾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解决;不同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同,而矛盾解决后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一种情况是,当矛盾获  相似文献   

2.
周谷城先生在《再论“无差别境界”》一文中说:“我依旧认为‘无差别境界’或‘不矛盾境界’的命题是正确的。”对此,我想谈些不同的看法与周先生商榷。首先,应该说明的是,周先生不是个无冲突论者,他也并不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他只是认为,在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即旧矛盾解决、新矛盾产生之前的“间隙”,会出现“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对立”的“无差别境界”,即使出现的时间是“短暂的、一瞬时,但毕竟是出现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是周先生矛盾观的核心。我的意见,这  相似文献   

3.
<正> 对于我们所处的是什么时代的问题,或者说怎样去概括我们时代的问题,看法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统一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成熟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正在生成的时代”等。我认为用“社会主义时代”来概括我们的时代,更为简单、明了、准确,能更好地揭示我们时代的本质。划分时代的根本标准应该是时代的根本矛盾或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决定事物性质、与事物过程同始终的矛盾。一旦这个矛盾解决了,不存在了,这个事物的过程就会终止,事物就会变质。一个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国流行这样一句哲学语言:革命者的任务就是宣传事物的辩证法,促进事物的转化。不少人把“促转化”看成是一切工作的目标所在,似乎保持事物原来的质态就是保守、落后的表现,实现转化才是革命、进步的表观,不加分析地对事物的转化一律肯定,对保持事物原质态的一律贬斥。这恰恰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没有达到“宣扬事物辩证法”的目的。 诚然,马克思主义者是十分重视转化的。转化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质变,是飞跃,是由旧质转变为新质的决定环节。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限制量的活动范围,只有通过质变,打破旧质对量的活动范围的限制,使矛盾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事物由旧质到新质的转化,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以,否认旧质向新质的转化。就是否认质变,否认飞跃,就必然要从根本上否认发展,否认辩证法。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的质,来一个转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尤其是在革命转变时期,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往往特别强调质变,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完全正确的。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在很多场合强凋转化的重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讲辩证法离不开讲事物的转化。迄今以来的人类历史上  相似文献   

5.
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同样,在社会主义民主机制运动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矛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民主主体日益增长着的民主需要与社会现实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民主主体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享有各项政治权力的广大人民群众。民主主体的民主需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6.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新事物都是对赖以产生的旧事物的否定。在其否定过程中,旧事物中的一部分被抛弃了,一部分则继续保存下来,由此使新旧事物之间呈现出发展的继承性。那么,新事物对旧事物是如何继承的?而继承的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研究事物发展继承性所不容忽视的问题。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其内部的矛盾推动的,而其内部的矛盾性又是由具体条件决定的。由于条件不同,使得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及其转化呈现极其复杂的状况:有的由于否定一方的力量增长没有达到足以克服对立的程度,使得对方中的某些东西得以保存下  相似文献   

7.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诸方面的合力共同决定,一般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带有片面性,事物的性质不能由矛盾的一个方面决定,而是由矛盾的诸方面共同决定,从而提出了“矛盾合力”这一概念,并就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介于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之间的矛盾这三种形态的矛盾合力作了分析、论证,试图运用矛盾合力分析方法来认识、把握事物性质。  相似文献   

8.
一法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战国初年即封建社会确立的初期。和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法家思想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说:对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法家就是产生在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剧烈冲突的春秋时期。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论》)。奴隶社会存在着奴隶和奴隶主这一对阶级矛盾。这种矛盾的斗争,早在西周末年就明显地暴露出来。而到封建制正在取代奴隶制的春秋时期就更为激化,风起云涌的奴隶起义和国人暴动,沉重地打击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即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理论界有些同志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他们把对立和斗争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差异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我们认为,对立与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对立与斗争是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斗争不是矛盾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同一性这两种基本属  相似文献   

10.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现行哲学教科书采用了近十多年来理论界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即把它界定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依一定条件互相转化的趋势和可能”,在论述事物的矛盾运动时,又将同一性与事物的稳定性、斗争性与事物的变动性混为一谈。我认为,这在实际上否定了事物矛盾的同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而不符合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下面,我们就围绕流行观点所持的主要论据来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开始以缓慢的速度进行量变,量变超过一定限度时,则发生质变,从而旧质消亡、新质产生,随后事物又在新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交替进行以至无穷,这样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在我们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往往遇到“度”和“关节点”这样两个概念,以往人们大都是不加区别的通用,容易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因此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关节点的实质就实在必要了。  相似文献   

12.
新与旧     
到了新年,仿佛一切都变新了。身上的衣服是新的,桌上的饭菜是新的,墙上的春联是新的,人们的笑脸是新的,就连大街上的空气,也都像重新换过一样,吸起来特别舒服。旧的去了,新的来了。旧的不去,新的也就不来。旧孕育新,新取代旧。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永远改变不了。在词典上,“新”主要有四种解释。一是指“刚出现的”;二是指“没用过的”;三是指“革除旧的,换上新的”;四是指“ 最近”和“刚刚”发生的。新是什么?按我理解,新就是我们对生活的期盼与希望。穿前所未穿,食前所未食,住前所未住,用前所未用,见前所未见,享前所未享,一年更比一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观点认为;矛盾必分主次方面,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从而决定事物性质的变化的观点是违反辩证法的。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矛盾学说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 矛盾分主次方面,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随之发生变化,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矛盾的双方必有一方处于主要方面,一方面处于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新生事物常含有旧事物的若干合理的基因并继承了旧事物的许多优点, 又除却了旧事物的若干不足或缺点, 从而形成了新的优点和特色.创新往往不是简单的将既有的旧事物加以抛弃, 当然不排除有时需要大破大立的革命性变化.其次, 新生事物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必须是能够引领风骚、指引潮流、具有生命力的, 必须是在一段时期内被人们所乐于效仿、跟进的事物.再者, 由于创新必须从继承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对既有的事物应当具有深刻的了解, 掌握其规律, 洞悉其优点和不足, 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方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练好基本功.最后, 由于并非所有新、异的事物都是新生事物, 都比既有的旧事物优越,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创新的同时, 也要注重继承, 不要轻易舍弃既有的事物, 否则我们不仅不能前进, 反倒退化.  相似文献   

15.
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孔老二的忠实信徒。他人肆贩卖“中庸之道”,胡说什么“中庸之道……合理”。他的用心是什么呢?就是要从根本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中庸之道”果真如林彪所说是“合理”的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绝对的。矛盾斗争的发展,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必然要破坏旧质的稳定性,必然要引起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对立面的统一是暂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永久的、绝对的。矛盾的对立面是不可调和的,必须通过斗争才能达到矛盾的解决。正如毛主席所说: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说,建构了一个逻辑化的人生哲学系统。本文仅就其内容略作分析和评价,以就正于方家。 一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一种理性主义学说。它确立了意义的主体性原则,把理性自觉的程度作为划分人生境界的唯一参照系统。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要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所谓意义是与人的主体性即“觉解”密切相关的,对一件或一类事物有了觉解,此事物对于人才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所谓“解”就是了解,“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所谓“觉”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弄清楚矛盾同一性的准确含义,是至关重要的。毛泽东同志在论述矛盾同一性的意义时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毛泽东选集》袖珍本第304页)这里,同一性包含了两种意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  相似文献   

18.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而“四人帮”却大唱反调,胡说:“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无耻的背叛。这个“反作用决定”  相似文献   

19.
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人的心理发展也是如此。大学的新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骤然发生了变化,这就打破他们原有的心理结构的定型,出现了各种新的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如何正视和顺利解决这些矛盾,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的四化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①矛盾的普遍性亦即矛盾的共性。“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