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观社会学中,际遇者之间的互动仪式组成了宏观社会网络的链条关系——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情感 能量(EE)是个体参与互动仪式的结果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其他际遇者的成本。被忽视幼儿是性格内向敏感、逃避同伴交往的 特殊群体,失败的互动仪式中自信、热情、愉悦等情感能量的丧失直接影响其同伴关系发展。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 斯的互动仪式理论模型,观察记录一名被忽视幼儿在不同事件流中的内在情感流动与外显行为特征,确定幼儿丧失EE 的具体 互动环节,提出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关系的操作性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互动仪式理论出发,认为网络话题事件是一种新型的互动仪式,情感是网络话题事件的根本动力。事件主体通过参与互动仪式获取情感能量从而共享情感意义。事件的展开过程既是一个舆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刺激、互动与共鸣的过程,也即情感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诉求,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而以情感能量为核心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在沉浸式的互动仪式中有效聚集各民族成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情感能量。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尝试性地从互动仪式链视域下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认知之维、价值彰显之蕴、实践理路之策,拓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视域,期冀在实践中能够“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5.
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对其活动主体体验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探险旅游者游记和人物访谈报道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险旅游中互动仪式情感体验过程及情感能量生成机制,结果发现:在探险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目的地要素及旅游群体内成员交互,通过群体对话形成外向性互动仪式,通过自我内部对话形成内向性互动仪式;情感能量在内外向性互动仪式过程中得到积累,构成了探险旅游情境下的内外向性互动仪式链。研究将旅游过程(前、中、后)和内外向性互动关系综合纳入旅游者情感能量生成机制中,展现了旅游者活动和情感能量变化过程,对探险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切人类行为尤其是非经济领域的行为,在社会科学界一直备受关注且争论颇多。柯林斯以社会学的视角借鉴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但做了重大的修正。他构建了颇具社会学意味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与理性行为目标,试图以此解决利他行为、情感行为等非经济行为与理性人假设的结合, 以及不同价值之间的理性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用户时间碎片化,品牌率先抢占用户注意力,才能有进一步的成功。值得关注的是具备社交功能的虚拟社区app类火速发展,打造了新兴的传播图景——垂直领域的内容交往与圈层用户碰撞。这不仅满足了双向的情感互动需求,也建构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仪式链,并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8.
互动仪式链的基础和核心是互动仪式。在情境中参与者通过互动仪式来建立彼此的情感连带,进而形成群体共享符号,产生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幼儿入园焦虑可通过情境、情感、符号体现互动仪式链。因此,从以上三个层次出发,深入探析幼儿入园焦虑之“源”,并从情境的适应、情感的联结、符号的塑造三方面提供纾解幼儿入园焦虑之“法”。  相似文献   

9.
梁宝月 《国际公关》2023,(13):174-176
由特定虚拟技术和二次元文化支撑的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吸引了大量青年粉丝,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粉丝文化。A-SOUL作为目前国内虚拟偶像的顶流,身上寄托着粉丝的许多情感与价值追求,加上其背后的资本加持以及独特的粉圈文化,使得A-SOUL粉圈成为研究新型虚拟偶像粉圈文化的典型案例。本文以柯林斯事物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从A-SOUL粉丝与偶像的互动情况出发,分析A-SOUL粉圈互动仪式链的搭建过程,探索该文化现象背后的粉丝动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直播行业的不断深入发展,近几年开始朝细分化、垂直化的方向迈进,直播+电商顺势而生,并呈现崛起之势。本文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出发,对电商直播的建构进行分析发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直播依托其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实时在场的虚拟场景,对这一场景外的其他人进行身份设限,场景内则形成共同聚焦下的集体狂欢。电商直播的互动仪式过程有其形成的技术、商业、文化等内在逻辑,但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消费的狂欢化、生活的失真性,值得人们警醒以及反思。  相似文献   

11.
构建村落共同体是促进乡村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而情感作为连接村落共同体的核心力量,构成构建村落共同体的精髓。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搭建了村落共同体情感强化的互动仪式链模型,并通过对巢湖市Z村乡村振兴实践中情感共同体建构情况的实地研究发现,当前村落共同体情感强化存在空间阻隔、焦点模糊、仪式缺位及符号弱化等困境。针对上述困境,依托互动仪式链理论框架设计了整合空间、聚集焦点、生成仪式以及塑造符号等综合性策略,以期优化村落共同体情感强化路径,进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相似文献   

12.
李汝珍创作《镜花缘》时将自己的音韵学思想部分地融入其中。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爬梳,可以窥得其音韵学思想。其中有较为进步的观念,也有因循前代韵学思想的成分。将《镜花缘》反映的李汝珍韵学思想与《李氏音鉴》相对比,发现《镜花缘》中的音韵学思想既有重视实际语音的创新之处,又存在着某些存古思想,这与《镜花缘》中音韵学相关内容来源的复杂性有关:来源于《李氏音鉴》者因其与李汝珍等韵学思想的关联而带有创新性,与上古音、中古音相关的内容则因为李氏的创作旨趣、清代上古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存古思潮,以及“求雅存正”的文学语言观关系密切而带有“存古”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从“成人”的价值诉求与君子人格的建构两方面探讨了古代士大夫成长过程中的礼学修养与君子人格形成的问题,分析了儒家思想中“成人”的基本含义及“成人观”,讨论了君子人格的内在要素及君子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认为礼学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古代士大夫的心智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文化实现其价值诉求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士大夫礼学精神的培养来实现的,即“外王”的社会价值在本源上植根于“内圣”的人格修炼,在这个意义上,礼学教育是培养古代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微观和宏观社会学理论存在明显的分歧,它们各执一词,难以在解释共同的社会现象上达成共识.社会学知识的无序状态日益严重,社会学理论也陷入危机与困境之中.这些阻碍了社会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不少学者致力于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探求一个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以解决当今社会学理论所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吉登斯与柯林斯就是其中两位.吉登斯提出了结构化理论,以结构的二重性取代二元论,并以此来弥合宏观--微观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分歧;柯林斯则从微观的个体互动入手,通过所谓的"互动仪式链".着手构筑微观与宏观社会学理论之间的桥梁.二者的努力为缓解宏观--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对立以及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事实和<金瓶梅词话>独特的艺术手法等角度入手,结合作品的主旨,可以认定作品中"立东宫"的时代,当指明嘉靖朝而不是指明万历朝.  相似文献   

16.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 ,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 ,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 ,赖博学以成 ,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17.
基于供应链的中国制药企业研发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中国医药供应链运行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制药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的原因。提出了制药企业研发动能、研发势能以及研发总能量等概念,并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以制药企业为核心、基于供应链的新药研发创新模式。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立足于儒家伦理观、文学观考察《镜花缘》的创作主体思维,并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文本细读、结构分析等方法剖析其叙事功能。研究发现,《镜花缘》主体思维具有鲜明的崇德扬善倾向,对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不仅规约了为女子立传的创作意图,展现了百名才女的精神内核与儒家伦理思想的相合之处,而且强化了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的创作宗旨,使民生疾苦和民风教化问题得到特别关注。其二,支配了创作素材的选择与加工,作者从恪守伦理、提高修养和践行仁义的角度展现个体人格魅力,从实施仁政、关心民生和勤政为民的角度表现社会政治理想。其三,作者带着强烈的干预意识安排故事走向和设置人物言行,乃至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情节延伸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企业主动实施国际化成长战略。文中对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内涵进行了批判和重新定义,认为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是关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向更高一级方向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成长发展的战略;在界定战略创新力和战略协调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模式;价值重复战略、价值创新战略、价值整合战略和新价值链战略。最后,探讨了企业国际化成长战略的演变路径及其与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发展的历史回顾及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学风,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贯坚持的原则。我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是在党的光辉历程中,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扬光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既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建设工作客观实际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