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昌英教授是我国“五四”后著名的作家和法国文学学者 ,曾和凌叔华、苏雪林被誉为“珞珈三女杰”。三人中袁最资深。她以现代主义重新创作出剧本《孔雀东南飞》 ;以满腔爱国热情投入文学研究 ,成就卓著。今年是她逝世 3 0周年 ,故全面收集了她的著译目录 ,并介绍了她的文学活动 ,以纪念  相似文献   

2.
三月二十一日晚,电影《雅马哈鱼档》编剧、广州师范学院讲师章以武同志应中文系邀请为中山大学师生作报告,谈他创作《雅马哈鱼档》剧本的体会。报告分两部分: 一、从生活积累到观念的调整“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现在电影剧本质量差,有人认为是剧作者缺乏电影新观念,剧本不够“电影化”;有人说塑造人物手段太贫乏,使剧本中的形象千人一面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归  相似文献   

3.
解析《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口承叙事作为一种在民间口耳相传的集体性创作作品,因其所具有的类型性,以及这种类型性中蕴涵的文化原型,为作家文学创作奠定叙事的基调。以《聊斋志异》中《张鸿渐》及其民俗俚曲版《富贵神仙》、《姊妹易嫁》为案例,分析它们所蕴涵的“异类婚”口承叙事原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作家作品情节的复杂性与口承叙事原型交织融合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所写的安妮系列小说非常受读者青睐。尤其是其第一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自1908年问世以来,风靡全球,"安妮热"这一文化现象也随之掀起。运用原型批评理论,集中探讨圣经原型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在小说中的体现,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孙菊 《山西老年》2010,(5):18-19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她是1962年4月新中国第三套人民币壹元面值上女拖拉机手的原型,她是继毛泽东之后第二位走上《人民画报》封面的人物,她的故事曾鼓舞着一代青年向农业的现代化进军。  相似文献   

6.
电影学校编剧系毕业的张天民,其主要创作成果是电影文学剧本。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显现于张天民的电影文学剧本中的时空特性以及这种特性的历史发展。一探讨某一艺术形式的时空特性,对于接近这一艺术形式的质,有着普遍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所在《反社林论》中所说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荒唐的事情。”作家对艺术形式时空特性的把握,形成作家的时空观念,这个时空观念,制约着作家表现现实世界和叙述内心感受的方式和程度,从而影响着作品的整体面貌。作家的  相似文献   

7.
青岛作家协会主席尤凤伟发表了“抗战三部曲”,其中《五月乡战》被长影拍成电影;《生命通道》、《生存》则由北京阳光灿烂制片有限责任公司取得电影改编拍摄权,并协定先宁白《生存》。1996年6月4日,“阳光公司”派人携已签名盖章的协议书到青岛尤凤伟家中,经商谈后达成协议大致如下: 尤凤伟将《生存》的电影改编权及电影拍摄权独家授予“阳光公司”,期限为三年;尤凤伟担任《生存》的电影文学剧本编剧,并在影片的显著位置署名;“阳光公司”如对剧本有异议,可改编再创作;“阳光公司”支付尤凤伟五万元作为《生存》的改编权许可使用费,投入拍摄后支付尤凤伟不低于六万元的编剧费(后者达成口头协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当代文坛上,茹志鹃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素为评论界所称道,本文拟从作家的审美理想与她的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作些探讨,就正于先学。茹志鹃的创作大体可以“文革”划限,分为两个时期:“文革”之前为前期,“文革”之后为后期。自一九四三年在《申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说起,茹志鹃就在创作上  相似文献   

9.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为了告别的聚会》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小说,它采用了一些比拟象征类的手法,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往往象征着某种事物,而有些人物的多重性格又很令人费解。本文作为“解读”主要向读者解释象征的对象,分析人物多重性格产生的原因及背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作者创作动机、把握《为了告别的聚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张炜的杰作《古船》、《九月寓言》催使其较早地登上时代文学的高峰 ,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作家以这两部作品为原型母体创作出 6部长篇小说 ,形成同根同源的“家族”化写作倾向 ,导致人物脸谱化、情节类型化、结构公式化、手法模式化、语言腔调化、意蕴平面化等类同现象。“家族”化写作倾向在当下文坛普遍存在 ,严重地桎梏着作家创作的深入发展 ,张炜只是其中一例典型。这一现象预示长篇小说创作逐渐步向衰退和萎缩。  相似文献   

11.
秦可卿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对秦可卿人物原型的研究存在较多争议,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丰富我们对她的认识,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创作意图。文章从秦可卿与江南无锡秦氏家族的关系研究入手,通过梳理无锡秦家在康雍乾三代的兴衰史以及九阿哥胤禟与纳兰家、赵家的政治联姻,论证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是九阿哥胤禟之女,为秦可卿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陆文夫小说《美食家》问世以来,其影响在国内外延续至今。作家遵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生活中熟知的人物为原型,提炼、刻画、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准确传达作品深刻的文化主旨。小说以作者为原型塑造“高小庭”形象,凸显了美食文化的政治内涵与历史深度;以周瘦鹃和作者为原型塑造“朱自冶”形象,印证了美食文化的普世价值与顽强生命力;以胡凤君和管毓柔为原型塑造“孔碧霞”形象,展现了美食文化的多彩魅力与艺术形象。《美食家》以典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体现了作家深厚的文学创作功力,这也是小说在海内外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丁玲是小说家,但她对戏剧也很内行。她从小就喜欢看戏,也演过戏,后来她写剧本,写戏评,还当过业余导演。(见丁玲:《我与戏剧》)丁玲留下来的剧本只有四个,即《重逢》(独幕话剧)、《河内一郎》(三幕话剧)、《窑工》(三幕话剧)以及《战斗的人们》(电影短片文学剧本)。一九八三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丁玲戏剧集》,收了这四个剧本和她的部分剧评。丁玲的剧本虽然不多,但有她自己的特色,有成功之作,象《重逢》,演出效果很好,并很快被译成英文在印度上演;她所写的剧评也很有见地。但是人们在称道她的杰出创作业绩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小说,不提或很少提及剧本。诚然,她的剧作成就不能与她的小说嫓美,但也不容忽视,而应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地位。本文不想全面论述丁玲戏剧创作的成就,只就剧本的人物刻划谈点感受,做些评述,并以此做为对她的菲薄纪念。  相似文献   

14.
论皖籍台湾女作家苏雪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五四”以来,现代作家的阵容是颇为壮观的,尤其是一批脱颖而出的女作家表现得极为出色,二十年代初以女才子之名步入文坛的苏雪林就是其中很受人注目的佼佼者。阿英认为“她的作品和冰心并论,她是另具一番画意与诗情。”“她的作风,原则的说是‘细腻、温柔、幽丽、秀韵’”(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苏绿漪小品序》,光明书局1935年版)。而今,这位八十七岁高龄的女作家现在何方?她个人经历了怎样坎坷的道路?她早期的创作有什么特色及影响?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简略的论述。一苏雪林,安徽太平县岭下村(今属黄山市永丰乡)人,一八九八年生于没落的封建  相似文献   

15.
1943年岁末发表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使张爱玲“一夕成名”。此后她不仅将此小说亲自译为英文版,而且还用英文创作了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与《金锁记》甚为相似的长篇小说《怨女》,之后又将其译为中文版,于60年代中期在台港连载风行一时。一个40年代就已经耳熟能详的人格变态、人性扭曲的“衣锦妖怪”故事,作者为何“四度易稿”,一再“翻版”?这在作者的创作生涯中也实属罕见。本文从叙事层面及人物形象出发,对于《金锁记》用双语不断重写的创作奥秘作了探究;针对其女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物原型作了辨析;以及对作者隐匿于《金锁记》中或隐或显的“复仇”心理动机作了解剖与还原。  相似文献   

16.
<正> 苏雪林(绿漪)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闺秀派”代表作家。人们提及她的名字,自然而然地会联想起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棘心》及其女主人公杜醒秋。小说中所描绘的杜醒秋在法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与作家本人在法留学生涯颇有相似之处,主人公那种旧式家庭出身的女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性格,又与作家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几乎一致。可谓杜醒秋的原型即是苏雪林本人。因此,国内评论界往往把《棘心》看作是作家的一  相似文献   

17.
《天真时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的风俗画。作家在小说中运用二元对立的原型叙事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梅·韦兰、纽兰·阿切尔、埃伦·奥兰斯卡以及凯瑟琳等。本文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神话原型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天真时代》利用神话人物的文化传承巧妙地表达了华顿的道德理想:以“良知”克服情感。  相似文献   

18.
李牧雨,国家一级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专委会副主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影视编剧,《音乐世界》杂志社社长,出版《白马可心的星空》、《了不起的熊猫宝贝》、《无敌双胞胎》系列、《校园树精灵》系列、《鹿鹿的迷幻花园》系列等三十多种儿童长篇小说。同时从事影视编剧,创作了电影剧本《笑里藏刀》《花旦》以及微电影、广播剧等。儿童阅读与儿童阅读教育是当下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访谈从作家视角出发来洞悉儿童阅读与儿童阅读教育,分享作家眼中的创作观、阅读观与教育观。  相似文献   

19.
王燕 《社区》2009,(29):16-18
严歌苓是著名的“多产多奖”旅美作家,近日,根据她的小说《一个女人的史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由她的另一部小说《小姨多鹤》改编的电视剧正在大连拍摄。也十分值得期待。再往前追溯,她编剧、张艾嘉执导的电影《少女小渔》曾获“亚太地区国际电视节最佳影片奖”.与陈冲合作的电影《天浴》获台湾金马奖7项大奖,为陈凯歌编剧的电影《梅兰芳》也大获好评。  相似文献   

20.
1943年春,刚从香港辍学回沪的张爱玲拿着她的《沉香屑一一第一炉香》拜见《紫罗兰主编周瘦鹃时,周立即品味出她的作品很有些毛姆作品的风味。张爱玲承认她正是毛姆作品的爱好者。张爱玲的弟弟在介绍姐姐时也说:“……,她顶喜爱看小说,《红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①70年代,张爱玲在她的一本小说集序里回忆《连环套》的创作缘起时,提到某个人物的原型,说他“整个象毛姆小说里流落远东或南太平洋的西方人……”②长期以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在本国文化范围内探索的居多。这位23岁就名噪大上海的女作家与她所喜爱的大洋彼岸的作家之间,究竟存在哪些联系?本文愿在这方面拾遗补漏,作一点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