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领导决策信息》2012,(32):20-21
近年来,山东东平县探索建立了"大调解+司法确认"的社会矛盾化解新模式,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机关企事业单位调解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解决了部门职能单一、各自为战的问题,形成了调处化解矛盾的整体合力,实现了由小调解向大调解、被动调解向主动调解、单一调解向综合调解的根本转变。目前这一制度已写入最高法相关法律条文之中。  相似文献   

2.
《领导决策信息》2012,(32):20-20
近年来,山东东平县探索建立了“大调解+司法确认”的社会矛盾化解新模式,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机关企事业单位调解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解决了部门职能单一、各自为战的问题,形成了调处化解矛盾的整体合力,实现了由小调解向大调解、被动调解向主动调解、单一调解向综合调解的根本转变。目前这一制度已写入最高法相关法律条文之中。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在司法实践中,为了规避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规定,法院出面由行政机洪与原告“协商互让”,或由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原告申请撤诉获人民法院准许结案,从而导致了我国行政诉讼中的撤诉率一直居高不下。这表明,行政诉讼调解有实践需要且事实上存在,应当完整地构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将调解结案作为法定的结案方式作出规定,赋予调解书与判决书向等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诉讼调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审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其种种弊端日益突出。从法理学的角度看,诉讼调解制度不符合司法审判的本体要求和目的,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冲突,不利于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取消诉讼调解制度,还司法审判以本来面目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公共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和当事人诉讼权益保障的扩大性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那么在司法资源和诉讼解决之间的寻找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便呼之欲出。在构建该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该调解制度的优势及其基本原则,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李柏妍 《经营管理者》2011,(7X):272-272
民事调解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解纷机制,土生土长于中国,长期以来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华文化中自古就有"和合"思想的道德伦理底蕴,一旦有民间纠纷,多半会先选择"私了"。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调解,有其存在的制度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在司法实践中长期实行"调审合一"的诉讼模式,出现了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参与调解的审判人员滥用职权现象严重,强迫调解甚至违法调解多发等等。与此对应的是,作为国家监督机关的检查院并没有相匹配的关于民事调解监督的制度,使民事调解在运行中问题重重。  相似文献   

7.
民事调解制度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制之一,同时调解制度也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法活动。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被视为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很多民事纠纷案件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它不仅仅能够快速地解决纠纷,提高司法效率,而且对当事人双方之后的关系损害度是最小的,有利于社会稳定,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迈进,人们的观念不断地改变,调解制度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和稀泥”、“以劝压调”、“以判压调”、以拖压调”、“以诱压调”等等。本文试对调解制度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叙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调解主要有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社会调解等四种类型。调解和判决一样都是作为法院解决纠纷的方式。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市场化,全国各方面、多层次的矛盾并存相随且日益凸显。并且,由于长期以来各调解方式之间由于缺乏必要的衔接、配合、沟通机制,在实践中往往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为此,构建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有关职能单位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就成了实践中及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调解机制产生的背景,内容等方面来阐述我国大调解机制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但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法院在行政审判中或多或少地开展调解工作。由于法律的限制,大多数调解成功的案件以原告撤诉的方式结案,在实务中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立法和实践的严重背离使我们不得不对“公权不可处分”理论提出质疑。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该理论进行了分析和反驳,为在行政诉讼中建立行政调解制度奠定基础,并对构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法院调解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一种诉讼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最具有特色的制度创设,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之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司法理念不断更新,尤其是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法院调解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审判实践中的弊端逐步显现,为此文章对构建科学的法院调解制度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1.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条件,提出我们在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同时,应当注意良好诉讼观念的培育,应当在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下对调解的社会价值观和诉讼价值观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条件,提出我们在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同时,应当注意良好诉讼观念的培育,应当在公正与效率的主题下对调解的社会价值观和诉讼价值观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14,(19):15-15
正全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现场会近日在天津召开,会议要求,构建以人民调解为主体,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风险分担"三调解一保险"的制度体系。《人民日报》记者在天津医调委调研发现,天津医调委在解决医闹问题上有三大"法宝":靠制度叫停医患私了。天津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第一个省级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12,(13):21-21
太原市近年来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机制协调联动的职能优势,使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处、仲裁调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2011年,太原市刑事总警情、民商事案件、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15.
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传统制度,它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在当事人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就民事权利和义务或诉讼权利和义务问题达成协议,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民事争议的诉讼活动。调解制度是解决纠纷地一种有效工具,但是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制度。本文从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希望国家的行政诉讼制度能逐步地完善。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14,(15):13-13
日前审议通过的《广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若干规定》,在原有的行政、司法、仲裁等途径外,将成立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免费受理调解医疗纠纷。《规定》明确,医疗纠纷赔付金额1万元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不得与患者或其近亲属自行协商处理。对当事人提出的医疗纠纷调解申请,市医调委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同时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30日内调解终结。  相似文献   

17.
朱金秀 《经营管理者》2009,(23):236-237
调解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其产生于古代无讼的法律文化之中,寄托着古代统治者对建立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调解制度适应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宗法家族社会,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践其"德主刑辅"政治主张的重要方式。法院调解具有特殊的司法救济价值。首先,它能及时、彻底解决民事权益争议,保持双方当事人的团结与合作;其次,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减轻当事人的诉讼和法院负担;再次,有利于增强当事人和群众的法制观念,预防纠纷,减少诉讼。  相似文献   

18.
正调解,指以法律公德疏导当事人解决纠纷。调节具有便民快捷、公正高效的独特优势,可避免百姓往返公堂"费心费力费钱"的两败俱伤。中国梦是调解梦。"调解优先"是我国的司法方针,是司法为民公正的永恒主题,被国际法界誉为"东方一枝花"。践行群众路线,落实日前第三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精神,重在种好调解"试验田"。小巷农家解心结。"小巷昨夜听春雨,农家明朝卖杏花。"小巷不小,有民生心结多艰,有司  相似文献   

19.
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纠纷调解中的作用,要注意贯彻好长期抓、细致抓、反复帮的原则,遵循循序渐进规律。要着力提高调解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着眼于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华安 《领导文萃》2007,(11):47-49
今年1月,福建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案件纠纷调处、协助调解的工作意见》。这是泉州中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司法的一项具体行动,是人民法院贯彻《监督法》的一项新举措,也是重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实现司法效率与公正有机统一的有益尝试。据有关部门统计,泉州某市(县级)法院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参与调解的案件调解、撤诉率高达87.4%。一些拖延较长时间的“骨头案”得以妥善审、执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