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之色彩     
又是一年秋风起. 是谁打翻了调色板,将世界换了模样? 金风送爽,秋意盎然,层林尽染的远山打开一块硕大的画板,任凭秋姑娘的画笔尽情挥洒. 城市中,阡陌小路高低起伏,纵横交错,熟悉的道路、熟悉的树木、熟悉的建筑、熟悉的人们……构成了最平素亲切的美好.高低错落的行道树以最深沉优雅的姿态伫立,像一座座老建筑门前最忠诚的哨兵. 一叶知秋.恨晚的浓绿、馥郁的金黄、饱满的橘红、深沉的暗红,妆点着繁茂的树冠,代言着城市的秋意秋韵,一丛丛、一簇簇,拼接出五彩缤纷的街景底色.身边走过一对牵手的母子,小朋友对妈妈说:“树木可真神奇啊l树叶居然会变色!” “对啊,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妈妈笑靥如花.  相似文献   

2.
正在沈阳市内观赏银杏叶,最为人们熟知的当然是辽宁大学校园内的"银杏路"了。随着秋意渐浓,辽宁大学崇山校区(老辽大)"银杏路"上银杏一片金黄,总会吸引不少师生和沈阳市民拍照留念、观赏美景。据了解,辽宁大学校园内的银杏种植已有几十年历史。近年来,这里的银杏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沈阳市民秋季游览的特色景观。320棵银杏树带着深秋的金黄,与浓郁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为了保留银杏美景,每年,200米长的银杏路上,落叶都不会被清  相似文献   

3.
转眼之间,岛城已进入凉爽的秋季,一扫炎夏的慵懒和倦怠,大家会感觉夜里睡得沉了,饭吃得香了,恨不得大喊一声:“天凉好个秋!”但是,可别光顾着享受凉爽的秋季,其实秋天名副其实是个“多事”之秋——因为立秋之后,早晚凉风时至,秋风秋雨渐多,气候多变,如不注意养生保健,易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4.
悲秋主题汇集着古代文人的人生情感、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流泛于中国文学史的全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悲秋文化”,其本质是中国文人生命意识的逼真写照。伴随着本世纪初人文主义及各种思潮的欧风美雨,强调人的个性尊严、自由民主的浪潮激荡着现代作家的心灵,从而使悲秋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衍化为现代文坛上众音并作的咏秋交响乐。一、悲观无奈与色彩斑驳在传统文学中,悲秋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物候关系,一般呈线性对应、单一的状态。秋引发人的一腔悲绪,唤起个体的生命意识和诸多愁感。自《楚辞·抽思》“悲夫秋风之动容”及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  相似文献   

5.
贴秋膘     
汪曾祺 《东西南北》2011,(24):80-80
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荞,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相似文献   

6.
从《全唐诗》所收入的5000多首有关秋的诗篇看,尽管其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秋的感觉和体味也各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凉凄苦、萧索枯寂的情感却是共同的,可见“秋”带着它挥之不去的萧瑟与苍凉,在这些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痕,形成“秋”中含悲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秋”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试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三方面加以探讨。一、“秋”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秋”的意识中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农耕生活的情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繁衍在地球…  相似文献   

7.
丁振奕 《生存》2020,(3):0224-0224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天以其特有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8.
正在发达的中国传统诗词中,"悲秋"是个重要的主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不胜枚举。一直不理解,"秋"为什么是用来"悲"的?为什么提到秋天,在诗词中总是凄凄切切、哀婉苍凉?仔细一想,也许是因为秋天特殊的景致吧。秋风瑟瑟,落木萧萧,黄叶飘零,北雁南飞,一年的盛景就此结束,寒冷孤寂的冬天即将  相似文献   

9.
说起臭豆腐,长沙火宫殿的臭干子是名气最响的。此外还有京派、海派,南京、云南、湖北派等等,大概这臭豆腐到了各处,就依当地的口味大变身,做法各有干秋,不断发扬光大了。  相似文献   

10.
张丽 《生存》2020,(1):0211-0211
在古代诗歌中,风意象往往具有显示季节特征的作用。古人还把四季与四方相配,《礼记》云:“东方者春,南方者夏,西方者秋,北方者冬。”换言之,春风与东风同,夏风与南风同,秋风与西风同,冬风与北风同。每一种风意象在诗人笔下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都值得读者细细品读领悟。  相似文献   

11.
95年底,美国《旧金山观察者》报刊登了一份联邦调查局最新犯罪统计报告,列出了美国犯罪最猖狂的城市:1.谋杀:路易斯安娜州新奥尔良该市人口493990。是爵士舞的故乡,同时也是杀人犯最集中的地方,1994年记录在案的谋杀有425起,平均每十万人中就有86起。2.强奸:得克萨斯州博蒙特人口120031。1994年共发生了219起强奸案,发案单位居全美榜首.平均每十万人中就有182.5起。3.抢劫:新泽西州纽瓦克该市人口271025。抢劫发案率在全美最高.达到5775起,每十万人中有2131起。4暴力攻击:阿肯色州小石城克林顿,总统的家乡,人口181157。1…  相似文献   

12.
世间事物,凡具有强烈双重性的,总能拥有震慑人,心的魅力。比如,集天真与成熟于一身的女子最易打动男人心。火锅,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简单,一炬火苗.一锅汤水,干脆利落得像一只烙铁,瞬间即可调动你的味蕾;它平易,百多元的消费,就让你在一夹一涮间甩掉暂时的烦恼。不谦虚地说,在我国所有火锅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川味火锅,它“以味制胜,自成格局”,麻辣烫鲜、风味厚重。于是,前世今生的人们一如既往地“投入”这沸腾生活之中。青岛的诸多川味火锅,已经趁着凉爽的秋风,唱起了火火的“锅”谣。  相似文献   

13.
在北方鳌山卫,鹤山山麓的山沟平原上,总是随处可见高大的柿子树,一棵一棵地耸立着.10月18日至11月18日,恰逢鹤山柿子节.秋风乍起,一阵阵的寒风吹过,生生吹红了一片片的柿林.远远望去,满山遍野小灯笼似的燃着,偶尔有些早熟的,在树上呆得不耐烦起来,便扑通一声,坠在地上,点在草丛间,真可惜了.  相似文献   

14.
谈杜甫由陇入蜀的两组纪行诗李国丰杜甫在贬官华州不久的乾元二年秋,辞官携眷入陇流寓秦州、同谷约四月时间,由于战乱不息,边患又急,"乐土"难觅,流离颠沛,"一岁四行役",终于在岁末又自同谷起程,登上了他去成都的艰难历程。这就成为他一生中最困窘的时期,也是...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形形色色的商品广告开始在耻于经商的中华大地传播。翻开报纸,最醒目的是广告;打开电视,最耀眼的是广告;扭开收音机,最悦耳动听的十有八九也是广告;就是走在大街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可能也是广告;即使坐在办公室里;邮递员把广告信函送到你手里也是常事;有时如果有不速之客造访你家,恐怕八成也是来替商品做广告宣传的;甚至在任何公共场所,只要有陌生朋友将东西塞给你,那也是广告无疑了……  相似文献   

16.
正几天来,淘小子"豁牙子"死死盯着村东头那棵最老最高的大白杨。他相中了树尖上那片像他巴掌大小的叶子。他相信拥有了这个"强大武器",一定可以天下无敌。可是几场秋风,也没能将叶子吹落在地。他有些急了,用小脚儿狠狠地踹了树几下。  相似文献   

17.
自然物候中存在春草秋绿的独特现象,文学作品最早对春草秋绿加以描述始自《楚辞·招隐士》和《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这个物候现象在后世诗人笔下逐渐构成一个用以兴发思归怀人和仕隐情绪的意象传统,但是却被历代注家注本所忽略甚至是误解,导致刻意曲解、强行阐释乃至篡改文本等情况不断出现.唐代以来,春草秋绿的意象逐渐由魏晋南北朝以表现闺中思妇为主的主题,转向关涉到诗人自身生活的题材,从而拓展了春草秋绿的艺术表现力.受《文选》在不同时代接受盛衰变化的影响,春草秋绿意象的理解和使用也呈现出与之相应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秋季养生     
《东西南北》2011,(17):82-83
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忽视了养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问影响着您的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您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19.
冬饮红茶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健康时尚的饮茶习惯已成至理名言。饮茶讲究四季有别,春、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红茶成为时尚人士的最爱,也是名人雅士最健康的饮茶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审丑疲劳     
逆枫 《东西南北》2010,(9):56-56
在外开会,和一个朋友同室居住,她很讲究:服装搭配,鞋帽搭配,浓淡妆搭配,发型手包搭配……夜起的时候,看到她的样子与白天差别甚大,仰面朝天,鼾声微起,轻微磨牙,嘴角边流着涎水,此大腿压着彼大腿,偶尔还放个屁……人睡觉的时候,是最经不起推敲的时候,也是最松弛的时候,虽然难看,但是真实。而且,不要人看——不要别人看,除了与自己同床共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