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学者G.B.麦迪逊的《后现代解释学》①作为一家之说,在当代西方颇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并非系统叙述后现代解释学的专著,而是作者写于不同时期的11篇论文的汇编。它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人物与主题。第一部分,作者主要对当代西方几位在解释学上有重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2.
对西方浪漫主义解释学的分析应该从阿斯特、施莱格尔开始,最后过渡并集中在施莱尔马赫的身上。施莱尔马赫关于误解的普遍性、严格的解释学实践、读者能够比作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解释学的辩证法等思想的重要内涵,暗示了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从这些内容上,我们可以具体看到,施莱尔马赫在近代解释学中真正的革命意义之所在,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普遍解释学对理性主义的普遍解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解释学兴起以后,法学家已开始将独断解释与探究解释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思维的融贯性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传统的解释理论已被论证理论所取代。但从法律思维的主流倾向看,法律思维仍然表现为在不背离法治原则的前提下对法律灵活运用。解释学的转向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根据法律进行思维的模式。这构成了日常思维与法律思维的根本区别。日常思维与法律思维的界限并不是恒定的,在法治社会中二者是相互影响并不断变化的,但这种变换主要是通过提升日常生活的法律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在二十世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文中通过勾勒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利科的解释学理论而回顾了解释学在本世纪的突破性发展。作者认为,二十世纪是解释学繁荣与发展的决定性时期。而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则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将方法论的解释学理论发展为一个基础的存在论问题,第一次将解释看作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伽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语言性和历史性的思想则使解释学最终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实践哲学。利科的解释学则通过揭示理解的中介性和理解对象的文本性,使得方法论完全合法地成为哲学解释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认知范式和方法论渗透到西方法理学领域形成了具有整体效应的法理学语言学范式的转换。以哈特为代表的语义分析法学、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学思想以及风靡一时的法律解释学、结构主义符号法学等学术派别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均来源于语言学的智力支持。这些派别跨学科、多向度的研究范式怀疑、消解、重构了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法律语言观,给现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体现了当今学界的潮流;同时法理学语言学视域的开启对现今中国的法学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认知范式和方法论渗透到西方法理学领域形成了具有整体效应的法理学语言学范式的转换.以哈特为代表的语义分析法学、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法学思想以及风靡一时的法律解释学、结构主义符号法学等学术派别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均来源于语言学的智力支持.这些派别跨学科、多向度的研究范式怀疑、消解、重构了传统法学理论中的法律语言观,给现代西方法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体现了当今学界的潮流;同时法理学语言学视域的开启对现今中国的法学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解释学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及其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解释学是本世纪在西方思想文化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潮,它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解构。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批判的具体表现:批判对“人的本质”、“人性”的抽象预设,消解“主客二分”模式,用“理解”或“解释”对抗“认识”,用“语言”去代替“意识”,反对“符合论真理观”。然而现代解释学又由于其内在的局限性,有其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境,文章分析了其理论困境的症结,并指出了克服这种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理想与现实之间——论法学流派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各主要法学流派对法治的看法各不相同。自然法学从必要性的角度论述法治 ,讲的多是法治的优点 ,属于对法治的建构性论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较为注意法律的独立性、完善性、稳定性以及意义的固定性 ,主张从技术层面上支持法治。社会法学派既看到了法治的理想成分 ,也看到了法治在现实中的命运 ,对法治的研究属于解构性的。法律解释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如果这一学科能吸收自然法学等流派的价值和原则 ,就能建立起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最高法院示范性案例中的全部“死罪”案例为样本进行法律解释学的实证研究,发现了犯罪中是否构成死罪、死罪中是否适用死刑、死刑中是否立即执行的一些重要不同,并根据这些发现认为,法律解释既是规范判断又是自主判断,应尽可能提高法律本身的明确性以呼唤死刑适用更大程度上向规范层面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李金辉 《求是学刊》2008,35(2):45-50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马克思主义那里分别表现为总体性批判、微观文化批判和话语政治批判三种形态.这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忽略了理解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批判的维度.因而导致了各自的理论困境和理论局限性.实践解释学视域内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坚持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的批判视角,超越了以上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1.
张筱红 《社科纵横》2006,(10):116-1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人中翻译群体迅速壮大,采取译介西方作品的方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晚清四大小说期刊的译介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西方科幻小说初入中国时的传播状况,从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的角度探讨西方科幻小说在近代中国特殊语境下的本土化情况及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黑格尔的《逻辑学》本体论对古代与现代语言,西方与中国语言、语法中词的性的规定,以及现代解释学所感兴趣的声音与书写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语言学家向来认为没有意义的词性和词源实际上包含着中西文化差异和交流的特有秘径。  相似文献   

13.
法律样式是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工作程序或方式。中国法律样式可与西方判例法样式、成文法样式并称为世界三大法律样式。中国法律样式的总体形象是“混合法”(即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法律规范与准法律规范相结合)。“混合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西方两大法系的共同发展趋势。我们今天应当珍视自己的民族财富,在更高层次上重构“混合法”样式,以完成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就是一种解释学哲学理论.在这一理论领域,马克思不仅先于狄尔泰完成现代方法论解释学的创立,而且先于海德格尔完成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变,同时,贯穿马克思一生理论活动的是他独特的批判解释学.因此,在谈论解释学这一哲学理论时,马克思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是在胡塞尔现象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影响下 ,在批判狄尔泰等人的传统解释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解释学赋予理解以本体性 ,并提出了关于理解的条件、本质、结果和方式等解释学原则。其实 ,理解及相应的语言并不具有本体性 ,而具有认识性 ,尤其是认识的方法性。  相似文献   

16.
判决理由:哲学解释学在法律解释中的最终落脚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晓  董必秀 《浙江学刊》2003,(5):142-146
法官解释法律的过程是抽象的法律向具体个案裁判转化的过程 ,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看 ,该过程经历了理解、解释和判断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其间充满个体的主观性、创造性和群体的参与、程序的约束以及社会法律价值观念衡量等因素 ,而个案裁判是这一过程呈现的最终结果。因而为使判决具有说服力 ,法官在判决中说明理由就十分必要 ,这是满足判决正当化 ,实现法治所必需的 ,也正是我国审判改革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宪法学为什么要以宪法文本为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翔 《浙江学刊》2006,(3):14-22
宪法学是在法体系内的、规范导向的、直接或间接为宪法解释服务的研究,是法律系统的“自我观察”。而政治学以及其他学科对宪法的研究是法律系统之外的“异观察”,其问题视角和基本任务与核心意义上的宪法学(宪法解释学)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宪法学应该以宪法文本为中心,坚持以“规范性”为基本特征的法学品格,非此无以建立宪法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8.
法国的解构以及德里达的跟随者对我们的西方传统极为重要,因为他们通过提问,进而通过削弱被认为是处于现代伦理与政治思想中心的形而上学基础向我们提出了挑战。J.D.开普托的《激进解释学》就是如此,它试图阐明德里达的解构方法在应用于新的激进伦理时的意义。开普托在其著作里已开始着手制定一个积极的伦理-政治计划,即他从德里达和列维纳斯的思想那里得出的散播伦理学。开普托在《激进解释学》第九章“走向散播伦理学”中开始讨论何谓后形而上学的伦理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四个方面,即中国的旧法律以儒家的礼义为根本;儒家学说导致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旧法律旧道德必须进行批判与改革;建设新法律新道德,应使法律与礼教分离,实行民主、平等、自由、共和等,分析探讨了吴虞论及的儒家与中国旧律关系的思想。作者充分肯定了吴虞反封建的法律思想,以及它的深刻影响,并认为这是一种敢于批判敢于改革的精神体现。同时也指出了他在接受西方法律思想的过程中,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学说与社会制度缺乏全面、本质的认识;对中国伦理道德的看法,特别是对孔子学说与儒家学说的区别及如何正确对待儒家学说,尚有混淆不清与主观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20.
“解释学”一词起初曾被英美思想界视为奇特的,如今则逐渐为美国哲学与批评界所接受。同德里达对富科谱系学的解构相反,解释学似乎是稳妥可靠的。奥米斯顿与谢里夫特所编两部著作的前一部对多种文本作了精心编选,从而使读者认识到解释学实则为大陆舞台不可或缺的原因所在;后一部著作(后文将述及)则表明不能对解释学的可靠性信以为是,并探讨了解释学的晚近发展及其在大陆传统的思想家那里所引起的反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