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代文学巨子老舍先生,以他丰富而高品位的文学创作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他拥有最广大的中国读者,也赢得了大批外国读者和研究他的专家的爱心.在中国,自从1926年老舍先生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开始,“老舍研究”也就同时起步了.至30年代,随着老舍创作的成熟期的到来,以评论《猫城记》、《离婚》为中心,形成了老舍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新时期以来,老舍研究结束了幼年期,获得了长足的和决定性的进展,形成第二个高潮.它的发展速度和已取得的成绩表明:老舍研究已走向自觉阶段,中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老舍学”.在国外呢,老舍研究(包括翻译、介绍和解读、研究)的开始自然滞后于中国.大体情况是,从30年代开始有人注意到老舍这个名字;40年代老舍的某些作品开始较多被翻译成外文传播;50到70年代,老舍的名字已响遍全世界,就认识老舍的价值和研究专著成果方面,甚至外国人走到了中国的前面;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国内“老舍热”的兴起,国外对老舍的兴趣和研究投入也进一步加强.国际、  相似文献   

2.
老舍早年深受"幽默"这种特殊的艺术的思想表现形式的影响,其小说作品非常契合西方关于"幽默"的观念。作者对中外老舍研究史进行了回顾,认为关于老舍的小说美学及幽默关系的课题迄今尚未成为系统研究的对象。作者亦对"幽默"这个新词在中国的引进史进行了追溯,认为老舍的幽默观与林语堂、鲁迅存在着差异。为了系统地研究老舍的幽默观,必须关注可能给予作家以影响的出身因素(民族、家庭、童年、环境等)及各种文学传统(中国、北京、满族、西方等),还须审视作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作品的各种艺术要素,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 由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山东大学、重庆出版社等单位发起的全国第四次老舍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3月21日至25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研究老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日本老舍研究会会长柴垣芳太郎、理事小林康则等也专程赶来参加了会议。讨论由对老舍生命里程的审视和对他建国前后变化的评价切题。许多同志分析了老舍悲剧的  相似文献   

4.
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综述许正林1994年7月20日至26日,由中国老舍研究会和吉林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北国绿城长春召开。老舍夫人胡絮青、中国老舍研究会长吴祖光、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等近80位国内及日本的专家...  相似文献   

5.
最近读到一九七九年二十所院校编印的《中国当代作家小传》,其中的老舍传记中记,老舍于“一九四○年,赴西北战地慰问抗战将士。”,同时又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年第三辑上发表的波兰学者日比格涅夫·斯乌普什基写的《老舍传记  相似文献   

6.
老舍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是一个成果卓著的领域。人们已经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对于老舍及其著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许多人看来,这个领域再出现新的重要成果是比较困难的。然而满族学者关纪新先生的专著《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10月版)以崭新的视角、独到的学术眼光,再一次显示了老舍研究的新高度。作者在思索十载之后,终于在老舍诞辰100周年之前,将这一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厚礼奉献于“精神不死无难夺”的一代伟人老舍面前,奉献于关心老舍、热爱老舍的读者面前。“从观察少数民族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分析了老舍《蛤藻集》中的诸篇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如果还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西文化论争的语境中当能获得一种新的阐释。此时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读经"等的文化论争激发了老舍的文化思考,而艺术地把握生活的方式又使得老舍显现出更为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超越派性立场的老舍,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武术文化的现代命运、对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有着独到的艺术展呈,对当时的复古思潮也给予了有力的回应,而真正地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创作性的转化则是老舍一以贯之的关注中心。本文也结合老舍作品发表的报刊,对老舍的文化立场所具有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给予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梅启波 《晋阳学刊》2008,(6):101-104
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留学英国的老舍在认知结构等方面形成了某种制约。更明确的说,就是欧洲关于东方的知识使老舍认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形成了某种定式,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20世纪30年代老舍回国后,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在这方面开始了痛苦的文化探寻:突破自我东方主义的影响,探寻中国文化身份。他~jtl,说《猫城记》和《断魂枪》记录了这一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曾阅读过大量的西方著作,与外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老舍所受英国文学的影响最为深远,从萨克雷、狄更斯、梅瑞狄斯、康拉德等人的作品中受益匪浅。本文拟从老舍对英国文学接受的缘由、影响与超越以及美学风格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主要以老舍与狄更斯的关系为例。  相似文献   

10.
幽默作家老舍 松枝茂夫 中国问题事典 中央公论社 1942年3月 老舍和他的作品 太田辰夫 中国语杂志4卷2号 1944年2月 老舍《离婚》 北浦藤郎译注 中国语月刊1卷4—9号 1944年7—12月 关于老舍的近作 武田泰淳 中国文学96号1944年6月  相似文献   

11.
老舍与中国武侠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舍与中国武侠文化有着很深的濡染关系。后者在思想层面和叙事艺术层面上,都施予了老舍不可小视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潜移默化的一面,也有作家自觉承传的一面。全面考察这种复杂的影响关系,对我们准确认识和评价老舍及其创作无疑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汇编出版的多种老舍生活和创作的自述,不仅为老舍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料,而其本身也是老舍著作的组成部分,是纪实文学的瑰宝。读老舍生活和创作的自述,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感到其中有难以用言词表述的精神境界,姑且借用“风骨”这一古已有之而且富有中国色彩的词加以概括。“风骨”一词各类词书诠释不尽相同,但大都指人的品格、文的境界而言。本文主要是读老舍生活和创作的自述(以下简称“自述”)所得的印象、产生的随想。  相似文献   

13.
王连仲 《东岳论丛》2001,22(6):132-134
老舍研究已经走过了 70余年漫长而曲折的路程。张桂兴编著的“老舍研究丛书”另辟蹊径 ,在老舍资料研究和作品考证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包括选题角度的独创性、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以及及时吸收老舍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保持学术成果的领先性等等  相似文献   

14.
一般研究认为,老舍作品语言风格是口语的、方言的、幽默的;但是分析老舍的履历以及作品语言可知,其语言基础是北京话母语、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白话)、普通话与英语的四位一体,同时老舍还有很强的语言自省意识和语言策略,非常善于总结创作和语言运用方面的经验.这种语言运用的理性自觉使老舍注意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文言、白话)、英语以及方言的营养,在口语的基础上对创作语言进行提炼、加工,形成简洁流畅、明白如话又富有韵味的文学语言,以至于其作品成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世界老舍研究同老舍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变异”性质。“变异学”视野下的英语世界老舍研究不可忽视研究队伍分层,其中,汉学家的系统理论建构和新颖视角有助于突破难题。由于老舍研究“他国化”利弊共存,因此,应坚持贯彻“双向阐发”,实现学术对话和视界融合,促进老舍研究在碰撞、沟通中走上世界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宋曰家 《东岳论丛》2001,22(1):123-127
巴金与老舍是并肩而立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各有其鲜明而独到的艺术特色。老舍以幽默胜 ,巴金以激情的倾诉为长 ;老舍以市民社会小说名世 ,巴金以家族系列小说而著称 ;老舍擅长描写市民社会的众生相 ,巴金则善于揭示家庭内外知识青年的精神世界。巴金与老舍尽管在创作上有种种明显的不同 ,然而却是心灵相通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的话     
20世纪是中国大地上人才辈出的时代。而在20世纪中华民族的文化巨子当中,老舍先生是值得悉心理解与研究的一位。老舍,用他一管如椽之笔,由前而后,由表而里,由浅而深,由社会、民生而文化,由大众  相似文献   

18.
1961年7月29日至9月23日,中央组织一批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包括老舍)参观访问内蒙古。历时两月,行程万里,足迹踏遍大半个内蒙古,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对于老舍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冒名、盗版图书概况在解放前的二十多年中,全国数十个出版社出版了老舍先生许多文学著作,其中也混杂了不少冒名、盗版图书。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无人对老舍过去作品版本的真伪作全面鉴别,致使一些内部和公开编制的老舍著作书目,收录了不少伪书。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版本方面颇具权威的《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著译书目》,在老舍著作中依然收录了种种非老舍的文学作品,这  相似文献   

20.
老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颇有建树,被称为戏剧大师.然而他的戏剧创作之路与小说相比,绝不平坦,而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这一点可以从《老舍书信集》中得知.可以说正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老舍从事“文协”工作之后,才被逼上梁山,从事了自己并不熟悉的戏剧创作,期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正是老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文协”的无私奉献才使得他最终在戏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