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一词有两种用法,狭义的用法是单指自然科学,而广义的则指全部学问。我们今天讲的科学技术应是前一种用法,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是指后一种用法。这种对“科学”一词两种用法的区别,实际上已经表明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本来,人类的知识形态就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科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态。但是,自近代以来,特别是在西方,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一种向自然科学看齐靠拢的趋势,这些学科不但大量引进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而且把数学和物理学本身的某些特征拿来作为自己具有科学性的标志,这样一来,在人们的头脑中无形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看法,好象数学和物理学是其它一些学科具有科学性的根据,它们变成了其它学科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所悬的最高鹄的和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2.
建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是将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首位的重要措施,本文拟从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论证建立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如何建立联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1.数学化是当代理论科学进行逻辑推理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化手段:它既在其它科学中是思维抽象的一种形式,又是对客体内容进行“剪裁”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看待数学化,不应只单向地把它看作是数学在其它领域的应用,而应当从双向的相互作用上来认识数学化的趋势。数学化本质表现为:在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科学整体化发展形势中,数学的渗透范围越来越广,数学方法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的发展促使建立起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扩充了数学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它的应用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数学的作用;各门科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自身定量化、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在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中,用马克思主义的论点,极其深刻地指出:“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自然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知识,历史和地理知识,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共同规律的经营管理知识,以及那些在历史上反映人类进步阶级要求的各种文化知识”,“都是人类辛勤劳动的积极产物,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耀邦同志称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耀邦同志又提出了“重新学习”的口号,这是建国以来第二次重新学习。这一次重新学习,包含了两方面同样重要的内容:一方面是更好  相似文献   

5.
6.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运动着的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决定了它们研究方法(或研究手段)的各异;而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同属客观的自然过程,它们在本质上的统一性,表明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手段上又  相似文献   

7.
张瑞甫先生在1991年第5期《齐鲁学刊》上发表如题文章认为,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越来越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哲学考析。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科学依据。文章指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是人类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探讨这两类学科变为"一门科学"的机制,深刻认识它们互相结合的趋势和规律,对于促进这两类学科自身的发展、两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科学文化的巨大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越来越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态势而论,真正从哲学视角系统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科学依据、内容机制以及方法与途径的成果却很少,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哲学考析。(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科学依据首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本来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世界在形态  相似文献   

10.
浅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本质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对象本身性质的不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在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科功能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具有显著的客观性、逻辑性和应用的普遍性;社会科学具有显著的时代性、解释的统计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特色;而人文科学则具有显著的主观性、文化特色和育人性质。明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异,对我们客观地进行学术评价,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的渗透,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知识发展中的一大趋势。现在,这种趋势变得愈加明显和强烈,渗透的速度、规模及其重大影响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自然科学是怎样向社会科学渗透的?社会科学会发生哪些变化?它还能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吗?会不会象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将变为自然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趋势王忠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门类。虽然这两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原则区别,并且在自产生以来的漫长时期里,几乎处于严重的相互隔离、互不理解的割裂状态,但进人现代以后却呈现出日益强烈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3.
不加区别地套用自然科学方法论造成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困境,现代初期的英式经验主义和法式理性主义知识传统难于回应这种困境。从康德起,特别是经李凯尔特和狄尔泰等人的努力,对两种科学的类型学研究取得了体系化的发展,相关成就应引起包括社会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的重视。本文借对相关思想家的理论分析指出,社会科学从本体、认识、关系等方面区别于自然科学,并内在地要求历史方法。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应思考并参考这些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门类。它们在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异同点。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条件下 ,无论是自然科学工作者 ,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 ,都有必要对这两大方法进行辩证的比较 ,从中掌握其区别与联系。这对于科学研究以及促进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认识论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识论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叶初升1988年夏天,当代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库恩和泰勒在一次学术讨沦会上,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划界及其认识论性质问题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在国际哲学界、社会科学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①。许多学者都卷入了这场争论,至今仍众说...  相似文献   

16.
李醒民 《学术界》2012,(8):5-33,286
本文在界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着重从知识的外在关联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探讨了它们的区别,同时揭示了它们的关联,并就三者的统一发表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异化理论,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意见分歧、众说纷纭的问题。自1932年首次发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以后,国外一些学者便开始重视异化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应占有何种地位的研究。但是,在六十年代前的二、三十年时间里(甚至直到今天)在那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教科书里,异化还是只字未提的。所谓的“异化热”,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我国理论界在一九六○年和一九六三年前后两次批修高潮中,有人对异化理论作了这样的结论:由于异化是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这个词是从黑格尔、费尔巴哈那里借用的,马克思本人在后来也就抛弃了它,因而没有研究的必要。可喜的是近两年来,人们已经开始重视研究异化理论。下面就目前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介绍一些国外资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解放和团结抗日的旗帜,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在全国人民支持、配合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作了极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的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就是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从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到抗日战争胜利,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讨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自的研究领域加以划分;其次,从各自研究领域的差异出发,讨论这三大类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最后,在抓住这三大类学科在使用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数理方法、实验方法中有相通之处这一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三大学科在研究方法上何以呈现出相互靠拢甚至趋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五年十月,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三国的哲学学者分别前来我国,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十月十五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洛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苏联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同志举行了座谈会。布洛夫着重介绍了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建制及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研究方向、课题协调等方面的情况,并谈到一九八七年将在莫斯科召开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会议,他希望中国学者出席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