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市一些家庭,暴力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拳脚相加,还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这种被称为”冷暴力”的家庭问题,在一些城市家庭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生存状态影响价值取向.有一些年青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数年后,开始重新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发展,被舆论称为"逃离一线城市".这个群体虽然还不算庞大,但和多年来人才流动的潮流"向一线城市靠拢"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3.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家庭“冷暴力”这一社会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6年第6期《中国社会导刊》报道,在城市一些家庭,暴力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拳脚相加,还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夫妻双方在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这种被称为“冷暴力”的家庭问题,近年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家庭中逐步增多。家庭“冷暴力”大都出现在知识分子家庭或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那么,家庭“冷暴力”究竟是什样子?身受其苦的当事人心理感受又如何?  相似文献   

4.
李昊 《公关世界》2016,(19):73-77
现在很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只是将"高楼大厦、跨马路、大广场"的物质建设型城镇化模式进行了信息化升级. 经济的变局中,城市的发展起落不定,一方面,一些曾经拥有辉煌历史和重要政治经济地位的城市,现在却"泯然众城矣";而与此同时,另一些城市正在依托新的经济引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5.
逯改 《当代青年》2021,(4):84-89
"空巢青年"的兴起与城市化息息相关."空巢青年",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家庭核心化后家庭资源聚集的可行性产物,是青年个性发展和主体选择的结果.在城市化进程中助推"空巢青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需要我们打破标签,树立对"空巢青年"的理性认知和正确态度,正视"空巢青年"面临的困难及潜在的风险,构建城市共同体,推动"空巢青年"向"筑巢青年"转变.  相似文献   

6.
严淳 《现代妇女》2007,(8):42-43
开场白前不久,有专家对十城市1000个家庭进行调查发现,只有26%的家庭教育属于合格或基本合格,有21%的家庭属于"偏向家教"。这些家庭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家长对待他们的学习特别在意,要求很高:他们的作业,家长每天要逐科检查;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完善"和谐人居"的社会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锦钊 《城市》2005,(3):8-9
一、"和谐人居"的探讨正合时宜 "和谐人居"是从建设"和谐社会"中引申出来的.从层次来分析,首先要从"和谐家庭"开始,构成"和谐社区",再由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社区组成"和谐社会".可以说,只有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和谐的,才会有更高层次的和谐.在人居环境中营造和谐局面,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背景介绍] 现阶段,"经济适用房"一词被社会公众频繁提及,顾名思义就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  相似文献   

9.
刘浩 《职业》2007,(31):4-6
有媒体在采访刘浩时,用了三个惊叹句"他,坚决挺进对手已先行进入的城市!他,坚持采用近似于对手的商业模式!他,坚信对手上市之后自己仍能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疏不知,早在1994年"智联招聘"的名字,就已经以猎头服务的企业形式崭露它"敢为天下先"的领军雏形.  相似文献   

10.
中国都市家庭冷暴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菁  任娜 《社会学》2004,(3):33-39
家庭暴力是大众传媒和学者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不过,一般情况下,人们提起家庭暴力,还只是联想到拳脚相加、头破血流。其实,在城市一些家庭里,暴力形式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这些,另一种被称为“冷暴力”的形式已日益普遍地存在着,其主要表现为:夫妻双方在产  相似文献   

11.
孟祥林 《城市》2016,(2):3-11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在辽中南地区形成了"双核"城市体系,该城市群内虽然城市分布集中并能够形成较强的聚集经济效应,但由于城市在整个省域范围内不均匀,造成了"核心—边缘"的区域发展问题.为了促进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在既有城市分布格局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Y"型结构城市体系,在城市群内培养"沈阳子群"、"营口子群"、"大连子群",构建"营口—阜新—朝阳"三角形,逐步形成"沈阳—营口—大连"城市走廊,在突出沈阳、大连核心作用的基础上,突出营口的节点城市角色.与此同时,要处理好辽中南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春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强化城市群边缘即省域行政区划交界处的城市发展力度.在冀辽边界处构建"小城市对子",在吉辽边界处构建"2C+1廊",强化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12.
就家庭寄养这一儿童福利的社会化提供形式,无论是农村寄养或是城市寄养,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是,家庭寄养实践至今,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如家庭寄养与儿童福利其他政策缺乏衔接机制、寄养的临时性特征不利于寄养儿童及家庭亲情的建立、民间力量在家庭寄养中介入空间有限、寄养儿童教育权落实不易等,成为阻碍寄养儿童各项权益实现的障碍。须通过树立"国家亲权"的法律原则、扩大寄养对象范围、加强民间寄养组织支持力度、建立孤残儿童医疗补助金制度和寄养家庭寄养评估机制、完善残障儿童福利保障制度等措施,以保障寄养儿童最大利益,促使其教育权、参与权、发展权等各项权益实现。  相似文献   

13.
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在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舍中展示出精彩的与魅力.第七届地产年度风云榜以"聚焦中国魅力名城" 为创意;以"绿色、文明、活力、和谐"为主题;以"介绍名城品牌、宣传名城精神"为内容;以"梳理城市品牌理念、提升城市品牌特质"为宗指;致力于所有无素的主题为化表过,在大气中细腻地彰显出中国的"城市品牌、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扶贫实践中出现的"贫困户生计能力提升不足"倾向源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与现代贫困观念之间的冲突,而"社会参与"则为解决冲突提供了一种可能。2020年后,面对新的贫困现象和贫困结构,"参与式"反贫困理念能够通过社会参与链接可持续生计框架和现代贫困观念,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充分体现贫困者的参与性,形成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个体或家庭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使其摆脱困境、规避陷入贫困的风险,进而形成权利-义务相平衡、对城市和农村具有包容性、常态化、可持续的贫困治理策略,使全体社会成员实现不虞匮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相对教育"理论假说,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教育扩张对中国城市代际地位传递的影响机制.当教育被视为一种位置性商品时,教育扩张导致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相对价值下降.研究发现,随着教育相对价值的下降,家庭阶层背景对地位获得的作用逐渐增强,并且家庭阶层背景的作用大于家庭教育背景的作用.这一发现有利于解释既有研究关于教育扩张是否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争论,其现实意义在于:当教育文凭无法帮助子女迈过预期的地位获得"门槛"时,父母将倾注更多资源弥补子女教育竞争优势的不足,以帮助子女获得预期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6.
"海上画派"(又称"海派"上海画派"等)与"岭南画派",其关系之复杂,远不止地域与画风的差异,其中还牵涉到两个城市之间的历史背景问题,兹分论之.论者大都注意到,"岭南画派"与"海派",都诞生在近代中国商业化的城市,而且与诞生时期的商业活动频繁有关系,这就必须谈到广州与上海之间的城市地位互相消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漫游者"是青年亚文化在城市空间场域下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城市塑造着亚文化青年观看世界的方式,同时影响着大众观看青年亚文化的方式。"城市漫游者"的观看实践最终路径是引发视觉政治。视觉政治,是对视觉表象和视觉文化的空间生产、占有和压榨的政治活动。在青年亚文化"城市漫游者"这里,它是私下的、个人化的,是无意识的表征实践。  相似文献   

18.
农村"啃老"现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但学界多聚焦于消极的一面,忽视了其积极的功能与意义,缺乏对"啃老"常态化的理解。基于在苏南C镇的田野调查,发现在村庄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啃老"表现为一种具有发展性的积极意义,是实现家庭地位竞争的策略行动。父辈受"家庭"认同观念转变、村庄话语体系变革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实现等因素的影响,以既有情感又有理性的复杂心态积极主动融入子代家庭中,在一个"家"的范围内,将"啃老"逐渐合理化。  相似文献   

19.
张洋子 《城市》2017,(11):3-12
笔者通过构建"城市病"测度指标体系,确定判断"城市病"及其严重程度的标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8个主要城市的"城市病"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城市病"与中心区人口规模的关系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城市病"是我国当前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患病程度整体严重.其中,医疗短缺、 环境污染问题最为突出,交通拥堵、 房价高企问题同样严峻.单中心城市人口膨胀是我国"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推进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总体上需要从构建多中心、 网络化的大都市区、 疏散中心区公共服务、 改革财政分权体制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晚婚化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城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农村则出现了相反的状况。基于长期的农村生活经验及观察发现,河南省农村地区的早婚现象在"剩男剩女"问题的警示下愈加严重,并且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家庭及社会问题。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整理出早婚问题及其原因,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以期促进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